說到間諜,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被BBC稱為ultimate spy hero的詹邦和一些列詹邦電影,動不動就美女豪宅名車玄幻新式明器暗器,必要情況下各路人馬還得會嗖嗖飛——其實詹邦隻是IAN FLEMING因為有一段在英國情報機關做事的經曆然後跟朋友聊天在隨意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倒是他在第一部裏提到的Casino Royale不假,在葡萄牙,叫Hotel Palacio Estoril
不是特別不可攀哦。現代人隻要你有份正式工作,有那個興致,住一次玩玩也沒什麽了不起。不過這一類旅館的毛病是不歡迎家庭,會直接標明謝絕18歲以下(我知道是因為我被拒絕過嘛,不過不是這家)。
當然,家庭型我最熟,幾大連鎖都知道,所以經常感慨,現在帶孩子們來,等將來孩子們有了孩子,很大可能還會選這幾家,白駒過隙,還不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
間諜這份工作也是一樣的,很可能你走在街上,迎麵過來的那個就是。這件事發生最大的可能性在哪裏?柏林。從冷戰開始直到今時今日,柏林一直被業界稱為“間諜的首都”。特別是冷戰時期,英,美,俄,多方間諜被形容是“門挨門住著”,甚至了解彼此的身份。
盜亦有道,該做事做事,不然就是家常日子。曾經做過10年間諜的一對KGB夫妻回憶“我們從來沒有過詹邦的感覺啊,唯一的一次,是在火車把護照撕碎,從廁所裏衝走”。
叛變的間諜?在獨裁國家隻有一條路。其實別的政治暗殺在獨裁國家也不是新聞,不過到他國下毒,特別還是用放射性元素的化學武器,在今天絕對意味著直接的挑釁,衝突升級。
可惜,西方社會對此沒有給出應有的重視。
在2007年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普京發表了長達30分鍾的famous speech,“沒有人是安全的...俄羅斯是千年古國,她在這個世界上的外交地位的價值應該被重新重視...”。對此,除了幾個政府表示出非常緊張,大部分反應都傾向於淡然。後來的分析家認為,這段發言,完全是今天烏克蘭戰爭的前奏。
這是他當時的視頻。
Litwinenko的妻子向英國法院提出,公開所有相關文件,被當時的內政部長,後來的首相Theresa May拒絕,理由是,“政府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基於國際關係......”
有記者的分析是,“因為俄羅斯人有錢啊,3000名最有錢的俄羅斯人,帶著全家,帶著孩子,住在英國,住在倫敦......有人被殺,哦,很遺憾......”
2016年,Litwinenko案件終於再次被審理,法庭公布調查結果,“最高的可能性是俄羅斯秘密情報組織成員Patruschew所為,並且是普京總統批準的”——這次可以參考一下詹邦,英國情報機關,一向出手必有。
可惜,在權利,金錢,和能源的誘惑下,特別是普京一貫表現出“打擊恐怖主義”的立場,使西方各政府視線轉錯了方向,堅持“we want to reset our relationship”,包括馬航客機事件(2014年7月17日,馬來西亞的M17被俄羅斯導彈擊中導致298人死亡,俄羅斯直指是烏克蘭所為,盡管有證據顯示,親俄的烏克蘭反對派對此事負全責),都被咽下去了。
前CIA director Leon Panetta回憶,我知道有很多俄羅斯秘密情報組織成員在美國啊,但是我們接到的指令是,盡量做到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盡管很多跟俄羅斯直接打交道的同事推開我辦公室的門跟我說,千萬不要信任俄羅斯人(Do not trust the Russias)......
FBI拿到名單,10名俄羅斯間諜潛伏進入美國。這些人完全采用以前KGB的手段,用假名,積極參加社區活動,跟鄰居交好,已婚,有孩子並且孩子上正常學校,從事類似教師這種普通又多少受人尊敬的職業。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被拍到,到俄羅斯使館領錢(嗯,FBI也不是吃閑飯的)。
他們首選工作是,在華盛頓特區拿到重要的公務員職位,最理想的是進入FBI或CIA或外事部門工作——如果能在白宮,那是最最好。而唯一的目的,是收集美國的相關信息,包括各種政策的目標和計劃。
當其中一名成員準備返回莫斯科的時候,打亂了CIA準備一舉拿下所有10名間諜的計劃,Panetta請示白宮後,在2010年6月27日終於行動,並成功。
以前是要求敵國把重要人物送過來當人質,現在是人家敵對國直接把人送過去,讓你閉嘴;烏俄戰爭後離開俄國的幾百萬人,某種意義上是埋在那些居住國的一顆顆定時炸彈。
普京必勝,俄羅斯必勝,土豆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