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8掛時間(26)——煙草……廣告

(2022-08-20 02:46:52) 下一個

我爸爸不煙不酒,唯一的不良嗜好,就是沒原則地,寵我。搞得我自幼頑劣異常,尤其不討人喜,各種古古怪怪愛好層出不窮,比如,曾經一度很喜歡聞新鮮的煙草味。

後來聽人唱,想念你白色襪子,和身上淡淡煙草味道,尷尬地哭笑不得——我怎麽會俗成這樣?!

站在路的這一端看年少時候的自己,總是又親切又陌生,甚至會掩麵想逃。

———————————————————————————————————

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

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

Could scarcely cry weep weep weep,

So your chimneys I sweep& in soot I sleep

------William Blake

18世紀中的英國,遍地是工廠,煤礦,和其標誌性建築,煙囪。上麵一段描述的,是10來歲掃煙囪小童工的經曆——他們,小的甚至可以到四,五歲,大的不過15,6歲——還都不能說是成年人,卻被被發現患陰囊癌的比例很大——一種再早隻見於成年人性器官上的疾病。

麵對越來越多聚到診室的患者,倫敦的Percival Pott醫生開始不安,調研之後給出的結論是,Man-made disease——病因來自於人群特殊的生活方式或工作環境 。比如上麵提到的小童,經常要幾乎全裸在煙囪裏爬進爬出,皮膚大麵積和汙垢煙油接觸,煤煙的殘渣常年留在身上臉上和尤其不容易清潔到的性器官處而形成病變。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給醫學研究打開一個新的課題領域。再往前的醫學史裏,醫學更多地是專注於治病救人,而不是病因探究。

類似的,是吸煙和肺癌,不過把時間空間和人群放大。

18世紀開始,煙草開始大麵積風行。無論是公共酒吧,還是私人客廳或咖啡館,in close, clouded, hot, narcotic rooms,人們肆無忌憚夜以繼日地享受煙鬥,雪茄和鼻煙。作為消費品,由於其巨大的商業價值,煙草種植在美國南方比如亞特蘭大地區呈指數性增長,而英國,每年進口的煙草從1700年的38million磅到1770年 上升到10038million磅。

推波助瀾的,是便攜的紙筒香煙的出現。

1855年,一個土耳其士兵煙癮上來卻發現手邊沒有煙鬥可用,抓耳撓腮之餘直接把煙草卷在報紙裏吸來解急——偉大或者不偉大的發明,很多時候都是被逼出來的。此妙招迅速在英國,俄羅斯,和法國的士兵之間傳開,這個習慣跟著這些士兵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之後擴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到1900年,美國人總共年均要消耗掉3,5billion的香煙和6billion的雪茄。而到1953年,人均消耗增加到3500支(每天10支)——同期的英國人是12支,蘇格蘭人是20支。

卷煙流行是如此之廣,甚至變成貨幣一樣的東西可以在市場流通。20世紀初的時候,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如果不說9/10,也可以說4/5的男人都吸煙——不過,那時候,人們對吸煙和癌症的關係是這樣被描述的“By the early 1940s, asking about a connection between tabacco and cancer was like asking abou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itting and cancer”。

一直到1947年。

英國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的報告發現,肺癌的發病率,是20年前的15倍——it is a matter that ought to be studied。

於是報告出來,簡單結論如下,

大都市(煙草消耗量大的地區),肺癌發病率明顯高於鄉村,concluded that ‚the only adequate explanation was the smokiness or pollution oft he atmosphere。同時,報告也給出了可能的原因,包括流感,濃霧,缺少日照,寒冬,煤灰,工業汙染,汽車粉塵等等都被提及——除了吸食煙草。

1948年,紐約,一個叫Ernst Wynder醫學生在替一名42歲因肺癌致死的病人做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了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幕——焦油色的支氣管和幾乎全黑的肺。當知道病人極度依賴香煙之後,Wynder開始懷疑吸煙和肺癌之間有某種聯係。在向多方申請資助此研究未果的情況下,Wynder轉向導師Evarts Graham求助。盡管Evarts Graham並不十分相信Wynder的推測,仍舊同意把Wynder的研究加到自己的研究課題裏。

Wynder-Graham進行的實驗一點都不複雜,他們把樣本人群分成患病組和對照組,追蹤其吸煙史,比較吸煙的人和不吸煙的人的患病率。

結論不言而喻。不過,當他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公布這個研究結果之後,並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無論是專家還是公眾。

當時的醫學研究,人們比較容易接受“有載體的致病緣由”(比如蚊子可以傳播瘧疾),類似於糖尿病或者癌症,這種過於複雜起因變數過大的疾病,在大眾的觀念裏,很難被說服是由某種具體的原因引起的。換句話說,cause會被接受,correlation,如果不說完全不,也是,很難被當作證據。

Cause這個詞在醫學界,被用來描述疾病的直接成因,最早可查的文獻是1884年,微生物學家Robert Koch——沒錯,就是這次病毒德國抗疫軍師那個研究所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Robert Koch認為,可以用這個詞的情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我專門抄過來

The causal agent had to be present in diseased animals; it had to b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animals; it had to be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the disease when introduced into a secondary host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子路》

幾乎同時,倫敦的另一個研究小組Doll and Hill也得出了和Wynder-Graham完全類似的結論。

1956年,Doll 和 Hill研究小組向公眾拋出了他們對41,024個個體的追蹤報告(這也是美國曆史上吸煙人數最多的時期,占到總人口數的45%),而煙草行業,也變得因為暴利而暴戾,香煙廣告遍布大街小巷,都市工人,家庭主婦,職業婦女,新移民,非洲美國人,幾乎社會上的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香煙廣告代言人,廣告詞甚至有,More doctors smoke Camels,這樣的話。煙草商更是大規模讚助各種民間社團活動,同期誕生的Marlboro Man,被認為是the most successful smoking icon to date,這隻廣告出現後的8個月裏,Marlboro香煙的銷售增長到原來的5000%。

盡管Doll-Hill的研究並沒有引起公眾的很大注意,煙草商倒是沒有輕敵,帶過濾嘴的香煙被推向市場的同時,媒體上的反擊也隨之而來,“A Frank Statement”,一封以煙草商的口氣,寫給公眾的公開信,在幾周之內出現在超過400種報紙上——主要強調用在小鼠身上的關於香煙致癌的研究和肺癌完全沒有關係,因此更不適用於人。同時,為了顯示其對公眾健康的關懷,煙草商協會甚至表示會加大癌症研究和煙草關係的力度,並建立了Tabacco Industry Research Committee, TIRC——錢不必萬能,百能千能也已經足夠。

背後的目的是,Let the public have its addition, and let the researchers have theirs.

鬥爭再繼續。

1963年,一位多年從事肺病研究的藥理專家Oscar Auerbach發表了一份完整的裏程碑式的研究報告,他通過對1522個吸煙者與不吸煙者肺部取樣,觀測到分層的癌前病變呈演化式出現,並且照片顯示,在焦油堆積的部分肺部開始腫脹變厚,甚至出現不規則的細胞組織。因此,Auerbach的結論之一是,癌細胞產生之後,很大可能並不一定會被患者覺察。

這一報告開始引起公眾和煙草商的共同焦慮,後果是,當時的美國衛生局局長Luther Terry被總統肯尼迪下達新任務,去徹底查清癌症,肺病,心髒病和吸煙的關係。

10位各路專家組成研究小組(有趣的是,5個吸煙5個不吸煙),從已經發表在1200期雜誌的6000篇來自155名來自生物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文章裏,整理了數據,意見,采訪報告,和實驗結果,共涉及到1,123,000名男女——這是病理學研究史上最長的報告之一,共387頁。。

結論清晰明確,吸煙和癌症的相關性,顯著——以至於完全可以用cause來描述。

報告向公眾公布。恐慌一片?——完全沒有,連emotional depth都說不上,僅僅平息了學術界的爭論。

反而是如何對待煙草行業,成了政府的難題。煙草不是食品,聯邦政府不能直接對它做出任何規定,不過,負責商品廣告的Federal Trade Comission(FTC)可以限製他的廣告詞,建議是,香煙包裝上必須打印:Cigarette Smoking is Dangerous to Health. It may cause death from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同時,這句話必須出附加在任何一條香煙廣告的後麵。

得到這個消息的煙草業聞訊告急,各路lobbyist頻繁出現在公交私交大中小場合。FTC的建議被正推反推無數遍之後,實際出現的廣告詞被改成,Cigarette smoking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health——那些更容易引起恐怖的詞匯如癌症(cancer),原因(cause),死亡(death),被拿掉——應該被廣泛關注的公眾健康在極少數人受益的煙草業麵前敗下陣來,an unabashed act to protect private industry from government regulation。

鬥爭再再繼續。認輸?不會的——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一點一點往前走,也是源於一直有肯說“不”的人。

1966年,一位剛出校門的年輕律師John Banzhaf在感恩節看電視的時候,從一則香煙廣告裏突然聯想到1949年的一個幾乎沒被注意也沒被使用過的fairness doctrine——公共媒體應該對有爭議的話題給與爭論雙方同樣多的時間來討論(broadcast media should reciprocate by performing a public function, by providing balanced)——John Banzhaf的第一反應是,這一條應該可以用在香煙廣告這件事上。

心動不如行動。John Banzhaf給負責fairness doctrine的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寫信,抗議目前電台電視台隻有關於香煙正麵而沒有反麵的信息。按常理,這種聽眾(觀眾)來信多如牛毛,被拿出來多看一眼的可能微乎其微——人自助才有天助,信落在一個叫Henry Geller的人手裏,此君長期關注公益廣播,並一直在尋找打擊煙草廣告的的可能性。於是,John Banzhaf收到Henry Geller的爽快回信,

…We believe that a station which presents such advertisements has duty of informing its audience pf the other side of this controversial issue of public importance—that, however enjoyable, such smoking may be a hazard to the smoker’s health……

受到鼓勵的John Banzhaf即刻把電視台告上法庭——律師嘛,至多不對自己收費啦。

煙草公司的反應直接幹脆,我們也有言論自由,官司可以奉陪。

在聯係癌症協會,肺病協會,和其他公共衛生組織申請援助未果的情況下,John Banzhaf開始單槍匹馬一個人往前走。到1968年,他終於贏了煙草公司雇傭的“全美最貴律師”,法庭宣布,公眾媒體在播放關於香煙廣告的同時,要有等量反對香煙的廣告出現。

禁煙廣告開始在電台電視台出現,比較著名的是一個骨瘦如柴常年吸煙的越戰老兵,在電視台廣告的黃金時間宣布自己處於走向死亡的肺癌晚期,廣告詞是,If you do smoke—quit. Don’t be a loser。

1970年,禁煙運動越演愈烈,煙草廣告被迫逐漸撤出電台電視台。1971年1月1日11:59 p.m.,You’ve come a long way, baby, 成為香煙廣告在電視台的絕唱。

從1974年到1994年,美國人均香煙消耗從4141支降到2500支。評論界認為,It had been a long and slow battle of attrition. No interventiomn had single -handedly decimated tobacco, but the cumulative force of scientific evidence, political pressure, and legal inventiveness had worn the industry down over a decade.

Old sins have long shadow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EVRE 回複 悄悄話 MadMen裏描述的那個煙草廣告很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