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想叫“跟著平等說明天”,是從他的“末日來臨”演繹出來的,不過怕平等不好意思,就把“平等”給劃去了)
YUVAL NOAH HARARI總共寫了三本,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可以當一個係列看,也可以拆開來看,他其實挺偷懶的,每本裏都有大半本內容是和另外一本重複的(寫出來才發現,說他懶還真不委屈他,跟我一樣連題目都不想多動腦子。當時他到我們這裏來賣書,我看了一點電視台采訪,聽他講了幾句話,第一反應是,這個家夥,可以啊)。
追下來,果然沒有失望。
今天先說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其實是因為看到這兩天大家討論DON'T LOOKUP和世界末日,於是想到這本書了。
明天會是世界末日嗎?——我覺得不會。後天呢?——應該也不會。
那問題來了。明天,會是什麽樣子?簡單地重複今天?——應該還是不會。
不過呢,我們應該也不是能夠真正的預測明天,其原因是技術的不確定性——不是技術本身不確定,是掌握技術的人和係統不確定——想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可以參考100年前的工業革命帶來的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包括火車,電力,收音機,電話這一係列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社會產品——這些,既可以用來建立獨裁體係的共產主義國家,也可以用在自由的民主體係之下,從而形成不同的社會狀態——直接的例子是南韓和北韓。不同的社會體係帶來了不同的社會狀態,不同的社會狀態格式化了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特別21世紀的今天,生化技術的興起和其產出的不確定性使人們對未來的預言和掌控難度更大。
有個公認的諺語,“如果一個國王或者帝國掌握了某種新式武器,他遲早會拿出來用一下”。同理,一個技術被實現,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它永遠是沒掉下來的那隻靴子。即便人類可以預估某項技術的發展狀況,然而它帶來的影響,負麵還是正麵,完全不卻決於技術本身——這次的PANDEMIC是活生生的預警。
更加有趣的是,這本書是2016年問世的,開篇,作者即提到“It is therefore likely that major epidemics will continue to endanger humankind in the future only if humankind itself create them…The era when humankind stood helpless before natural epidemics is probably over…”
(所以讀到這裏,我想了一下,如果我當時就買了,然後再經曆這兩年,會是什麽感覺?)
討論“THE HISTORY OF TOMORROW”,今天看明天,很難啊(水晶球隻是傳說),好在曆史不是完全無跡可尋,盡管不能象氣象學家預測天氣預報,用最經典的時間序列分析來完成,不過仍舊可以從已知條件出發——today,再往回推——yestoday,昨天的我們和昨天的世界?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世界?研究YESTODAY到TODAY還有一個作用是,你可以把明天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列出來,同時再進一步,選擇最可能。
一直以來,饑荒,瘟疫和戰爭,都是人類社會的大敵,不排除會在下麵的幾十年還是,然而隨著科技的進也步,人類已經越來越有信心麵對它們了(且不說戰勝)。同時,主導人類社會走向的唯一因素——經濟,從MATERIAL-BASED ECONOMY,不知不覺變成了KNOWLEDGE-BASED ECONOMY,兩者本質的不同是,原材料,一定會隨著使用和消耗減少,而知識,在不斷應用的實踐中,是增加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起到對人們意識形態導向的作用。在經濟的內涵被換掉的同時,衡量一個社會架構優劣的重要指標,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如果不能說是完全被GDH (gross domestic hapiness)取代,它的權重也已經在無形中降低——人們追求的是產出嗎?不是的,人們追求的,是幸福,PRODUCT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PROVIDE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HAPINESS。BUT IT IS ONLY THE MEANS, NOT THE END。
當現實和期望吻合,人們便會產生幸福感——因此,追求幸福感,才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驅動力。可惜的是,幸福感如同其他的EMOTION一樣,因為很難有具體的表象,無形無色無聲無味,當人們(自以為)可以通過更多的PRODUCT來實現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大的壓力,那就是,不僅要維持現階段的產出,更要使它增加。壓力,自然是HAPINESS的反向。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人類創造了世界——人類創造世界的背後,是人類賦予了他們創造的世界某種意義。最簡單的例子,是宗教。宗教的意義是產生和維持社會秩序,特別是在法律不工作的範疇。如果我們能跳出宇宙時空看地球和人類,不得不悲哀地承認,其實生命本身沒有腳本,沒有導演,沒有製片——也沒有任何意義。生命的意義(MEANING),是人類由自己的意誌賦予的。
那麽,如果認真預測明天的世界,結論之一是,人類對世界的掌控,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降低。
以自由民主意誌當道的西方世界一直以來以FREE WILL作為自己的標誌。其依據是人們有可以按自己的意誌投票,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FOLLOW YOUR HEART),科技提供給我們的一個比較冷酷的事實是,通過對腦電波的觀測分析,觀測者完全可以知道什麽樣的腦電波會給個體帶來什麽樣的行為——因此,通過對腦電波的操縱,是有可能控製個體行為的——也就是說,FREE WILL將不再FREE(類似的實驗不僅在小鼠身上,在人體身上也有驗證)。
數據當道的今天,任何有機體都可以被算法分析並取代,INDIVIDULISM完全變成幾頁嚴謹準確的數字分析。過去我們經常說,xx了解我,或者,xx不了解我,毋庸置疑的是,大數據和AI,提供了比“我”更了解的“我”。
20年前,如果疾控中心想估算今年流感跟往年相比的情況,基本的程序是從大醫院和私人診所包括藥房收集數據,層層上報,模型推演,等到結果出來,至少要一個星期。而今天,GOOGLE可以告訴你一切——從 5-8點有多少人查詢E過“流感”,“藥房”,“醫院”這幾個關鍵詞就可以做出基本的推斷,如果再加上它SERVER裏人們互相來往的EMAIL中的信息和對GOOLE MAPS 的 track,那麽估計和預測的準確率,絕對不是20年前疾控中心可以想象的。
所以,一個被新造出來的詞是,DATAISM,數據決定一切,數據流(DATA FLOW)的走向,將決定人類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