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LRC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記憶中的上海生煎饅頭

(2025-08-09 16:57:37) 下一個

記憶中最好吃的上海生煎饅頭來自於外婆家隔壁的一家小店

這家小店在童年經常去,她就在外婆家住的公寓旁邊,出了公寓大門朝左拐有一條小弄堂,弄堂最底部是一個派出所,在弄堂裏還可以到達這家生煎店的後門,一樓是生煎店,順樓梯上到二樓,是我小學同學的家。他們家就在生煎店樓上。生煎店的旁邊是一係列大型廣告牌,廣告牌後麵是空地。

這家店門麵在淮海中路上,挨著店門麵可以看見的是二口煎生煎的大鍋,後麵是一個高大的中年帥哥在管著,這個中年帥哥話不多,每次去總是他在煎生煎,好象從不生病缺席。生煎鍋旁邊是店門,走進去是買籌碼櫃台,後麵坐著一位文靜中年阿姨,負責賣吃的,堂吃的話給你有顏色小票,外賣帶走就給圓的籌碼,籌碼有兩三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的batch, 這些有顏色的小票籌碼把秩序維持的井井有條。不用爭搶,保證了先來後到的秩序。

除了生煎饅頭,那裏還賣咖喱牛肉湯,具體價格記不清了,80年左右,二兩生煎加咖喱牛肉湯一碗,大概四毛二,有時早上我問爸爸要五毛角票,一個人去那裏堂吃二兩生煎一碗咖喱牛肉湯,記得能找回八分錢。小時候對麵食做法沒概念,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麵像是發過的,這個生煎皮薄,頂部有點透油,咬開裏麵肉餡和皮之間有空隙,有肉汁,很喜歡。現在很多生煎要麽皮太厚,而且煎得也粗糙,像是沒有足夠時間讓油氣把它充分熏熟

那時可可牛奶一角六,白牛奶二角,冰汽水也是二角。

有時候家裏來了客人,他們會差我去買生煎饅頭,我拿上一個家裏的鋼筋鍋子就去了,因為要買一斤到兩斤左右不等,有時候馬上出鍋的那一鍋裏已經沒有這個數量了,所以隻能等下一鍋。所以就有時間呆在那裏看他們是怎麽操作的。

店裏在兩口大鍋的後麵有一張大桌子,圍著桌子坐著一群工作人員,一邊說笑一邊在包生煎,一個人負責把盆裏的肉餡刮到一張皮子上,然後那個人就放了肉餡的皮子往空中一扔,每次都能夠降落在其他幾個包生煎的人的麵前,而且也不會翻倒。包到一定數量後集體滾上蔥花,等外麵的油鍋空出來了,煎生煎帥哥就把生的包子一個個口槽放在油鍋裏碼好,然後就是不斷轉動鍋子,掀開鍋蓋查看加水的過程。每次開鍋蓋我當時總以為快好了,因為看上去像是已經好了的樣子,可是經常不是這樣,不知道這個帥哥是怎麽判斷的。

包生煎的那些人還身兼數職,有二三個人同時也是服務員,負責把出鍋的生煎或牛肉湯端給坐在那裏堂吃的人,還要收盤子,有的人還要負責把店後麵的原料餡子準備好拿到桌上讓大家包,因為店後麵廚房很小,隻能放點餃肉機之類,所以包就在外麵和堂吃混在一起,就差一塊玻璃,不然就象是現在的open kitchen. 管煎鍋的帥哥和賣票的阿姨因為不能離開工作崗位,所以總是把頭扭過去聽他們說笑。

那個咖喱牛肉湯一直在火上煮著,不太需要人去管,有時會見到他們往裏麵補光已經切好的薄切片牛肉和湯汁。

後來淮海中路經曆了一係列的變化,這個地方拆遷了,和旁邊原來是廣告牌的空地並在一起造了華亭伊勢丹,這家店不知道去了哪裏,以當時的國營機製,它估計遷到一個別的地方去了。我的同學家和那條小弄堂包括派出所也遷走了。

那時也是淮海中路造地鐵出口站的年代,26路電車也改道了,原來車站就在外婆家樓門口,再後來,路上的高大的法國梧桐也移走了,淮海中路變成了一條光禿禿的路,從樓上看上去看不到了那些茂密的梧桐樹葉子和在樹蔭中的穿梭26電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娜佳85 回複 悄悄話 記憶中的生煎饅頭,一定是和咖喱牛肉湯配在一起的。那時,記得每周五從大學回家,經過四川北路,一定要去吃那一家的生煎饅頭+咖喱牛肉湯(不記得名字了,好像是蠻有名的),為此,放棄了坐車,一路和好朋友走過去,就為了那一口舌尖上的美味。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根據您的形容,建議您去山陰路的光頭生煎試試。
WLR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米熱南提' 的評論 : 老店都是不錯,很多現在都沒有傳承下來。
WLR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anto2010' 的評論 : 淮海路上或附近馬路上的店都不會差的。
WLR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ge' 的評論 : 對,那吋的生煎比較精致,不管是底部還是頂部口感好很多
WLR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處處糊塗' 的評論 : 對是淮海電影院斜對麵,弄堂很小,也不深,走到底是派出所,大概是叫淮海中路派出所。
canto2010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喜歡吃生煎包,喜歡吃我們那裏馬路上小菜場裏煎出來的。2019年回去,為了導找小時候的味道,吃了很多品牌的,結果發現瑞金二路淮海路口的豐裕最像最好吃。大壺春的沒有吃到傳統肉餡的,因為去晚了,但據說大壺春沒湯汁,所以也不會像的。以前的羅春閣沒有去過。下次回去還是要去豐裕吃。
米熱南提 回複 悄悄話 近來在網上看過不少介紹上海名吃生煎饅頭的文章。作為一個50後,我想作一簡要補充,因為所有我看過的文章裏都遺漏了一家曾馳名滬上的正宗生煎店,即位於上海浙江中路(近寧波路口)的羅春閣。文革前我家有私人電話,因此一直訂上海市電話簿。在其中的上海十大著名點心店彩色插頁裏,羅春閣生煎一直名列前茅。據六十年代初上海新民晚報介紹,上世紀初(具體年代早已忘記,應該早於三十年代)當時的上海著名商人黃初九偶然路過雲南路福州路附近發現一路邊攤前大排長龍,於是也好奇地隨了大流嚐了一口。獨特的美味令他萬分驚奇,便立即將攤主介紹給商界好友,於是乎羅春閣便在浙江路上開張了。講上海生煎是不可避談羅春閣的。本人老家就在該店附近,至少是十幾年的老顧客,絕對是擁躉。可惜的是文革後該店便匿跡,該美味從此消失於上海。
xiaoge 回複 悄悄話 小時候的生煎饅頭比現在的小楊生煎什麽的小而秀氣多了,現在的生煎又大又粗糙的感覺,味道更是不如以前。
處處糊塗 回複 悄悄話 看來看去,好象這家生煎店是在淮海電影院對麵的?隻是想來那兒好象沒弄堂?如果我對的話,廣告牌後麵是一個中學的球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