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如何讓人不怕死?

(2023-08-27 23:57:22) 下一個

基因決定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必須怕死。如果人不怕死,視生命如草芥,動不動就輕易拋棄生命,那還不到交配期,人就已經死了一大半,人類還怎麽延續下去?

因此怕死是一種必須,但這種必須也造成許多困擾。非常多的必理疾病都是因為怕死引起的。怕死是人的終極恐懼。死亡的陰影,一輩子籠罩在心頭,讓許多快樂和幸福打了折。古時的帝王,征服了他當時視線所及的一切,權力財富無所不有,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也要死,這成了讓他寢食不安的心病。所以秦始皇會派出徐福和五千童男童女去找不老藥,後代的很多皇帝更是以身試毒,服用道士們用汞(水銀)為主煉出的方丹,但結果往往是死得更快些。

如果基因設計更精密一些,人就不會有這麽多苦惱了。怕死是族群傳承的需要,但族群傳承的使命,在交配之後(如果要求更高一些,在子年成人之後)就已經完成了。在那之後,怕死這基因就是多餘而且徒增煩惱。基因設計師本來可以設計得更周全些:人到了一定年紀,比如中年以後(或者基因能自動判定其子女已成年則更佳),怕死的基因就會自動消失,讓人們能真的做到視死如歸。這將是中老年人的福音。現在的人都是越老越怕死。年紀越大,離死越近,恐懼日憎。目前的老年人沒有別的事可操心,唯有性命放不下。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以活得久為主要目標。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為了延長壽命鍛煉健身(而延長壽命的目的是否就是為了有更多時間鍛煉健身?一個有趣的循環)。如果他們都不怕死了,會不會騰出時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憑他們的經驗和能支配的資源,說不定會有驚人的貢獻。

某種基因功能消失並不是沒有先例。比如婦女到了一定年紀會閉經。年紀大了,生育繁衍的任務已經完成,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每個月定時排卵了,基因就完美地自動關閉這一功能,還女人一身輕鬆。

設計怕死基因的基因設計師就缺少了這份細致耐心。他就簡單粗暴地設定了讓你用一輩子的怕死基因,不管你的實際需要。他一粗心不要緊,可讓人類背上了一輩子的苦惱。
既然對死的恐懼已經刻在我們的基因上,想擺脫它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了宗教。無論什麽宗教,它們重要使命之一都是幫我們克服怕死,它們天花亂墜地描繪出天堂、西天之類盡善盡美的所在,並拍胸膛許諾我們隻要信教,死後會活得比現世更好。可是宗教也不是基因的對手,再虔誠的教徒估計也是怕死的居多。基因規定了人性,這是無法改變的。

也許求助宗教還不如求助哲學。哲學對死亡往往會有更為通達的解釋。古羅馬的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就說過:“最後,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不是別的,隻是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
害,為什麽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沉思錄》卷二)

近代西哲海德格爾更認為,人的生命因為死亡而有意義。在所有動物中,唯有人類能意識自身必死。但是大多數人都壓抑、逃避這種死亡意識。海德格爾認為這樣根本不算真正活著。隻有清楚意識並坦然麵對必將到來的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向死存在(being-towards-death,又譯作 “向死而生” ),人們才能拋開現世的瑣事,追求本真的存在狀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