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麵對死亡

(2021-06-20 23:38:06) 下一個
XX兄,久違了。對於死亡這個永恒的話題,很多人是回避它,徒勞地拒絕它。似乎不去想死亡,死亡就不會來臨。現在社會裏的普遍把有關死亡詞語或物品都視為不吉利,非常忌諱,這實際上就是在回避死亡。
 
兄能麵對死亡,說出對死亡的感受,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勇氣。年紀越大,離死亡越近,越應該考慮以何種態度死亡。目的隻有一個,即盡量減少死亡的恐懼對我們餘生帶來的負麵影響。
 
我跟兄一樣,也是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下麵願與兄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死亡的恐懼如此之大、之常見,以至於所有的宗教都克服它為己任。其中做得比較好的是佛教。佛陀創立佛教的宗旨,便是為了幫助人克服對死的恐懼,在心理上超越生死。他讓人不怕死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貶低生,讓人覺得人生不值得,所以死也無可畏。
 
但宗教畢竟是非理性的。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當用理性態度來應對死亡。
 
首先,理性讓我們認識到,任何本能都是低級的、感性的。怕死是動物性的本能。這種本能使得動物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使得生命以至物種得以延續。所以這種本能也是動物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這種本能和動物的許多本能一樣,經常會反噬主人。因為年老而生活在對死的恐懼之中,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日夜不得安寧,這些就是這種動物本能的反噬。人的一生都處於理性不斷控製和戰勝無明的(佛家語)感性的過程這中。戰勝對死亡的恐懼,也是理性應當承當的任務。
 
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就人具有理性。人無論何時,一定要表現和發揚這一點。認真想一下,如果我們無視理性,終日被被盲目的恐懼情感所劫持,這跟動物還有什麽區別?何以彰顯我們作為人獨有的高貴理性。
 
對理性的我們來說,死亡是已知的,死亡的到來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轉的。對於已知和不可逆轉之事,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害怕不害怕,它最終都會到來。恐懼不但無濟於事,毫無意義,而且還會降低我們餘生的生活品質。我們因此還可以推導出,這種有害無益的情感必然是愚蠢的,即佛家所說的 “無明” 與 “癡” 。所以與其害怕它、拒絕它,不如理性地接受它,把它當作人生應有的、不可缺少的一課來對待。 坦然並盡可能快樂地麵對衰老和死亡。
 
死亡的公平性,也多少能讓我們釋然。對人來說,死亡可能是最公平的一件事。無論富貴貧窮、地位高低,在死亡麵前人人平等。對於如此公平的一件事,我們實在沒有什麽可抱怨和害怕的。
 
反過來再想想,萬一你能永生不死,又能如何。你會開心嗎?生的珍貴和快樂是因為有死的存在,所以有哲學家說人生的意義是在 “向死而生” 之中。如果沒有死,人的麵前會是永恒的無聊。做什麽事都沒意義,因為不會死,這事做了跟不做沒有什麽區別。今天不做,將來任何時候做都沒關係,時間不存在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消失了。
 
上麵隻是我把我的一些想法整理一下,供兄參考,希望能與兄共勉,戰勝無謂的恐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