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命的狗

(2021-06-12 00:30:59) 下一個

從漢語中的一些成語或習慣用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曆來是看不起狗的。如:蠅營狗苟、 雞鳴狗盜、 狗頭軍師、 雞飛狗跳、 狗急跳牆、 狼心狗肺、 人模狗樣、 雞零狗碎、 狐朋狗友、 狗彘不如、 狗仗人勢、“走狗”、“落水狗”、“累累如喪家之犬” 等等。

再看看下麵這些貶義的字,都是以 “反犬” 為偏旁: 猖狂、猖獗、犯、狡猾、狡獪、狎、狠、狂狷、猙獰、等等

這些字或詞暴露出古人看狗的眼光:視狗為一種下賤、鄙劣、狡猾、無情無義的動物。

狗這麽壞,正好JUSTIFY了他們吃狗的行為。

中國人吃狗有悠久傳統,書上都有記載。《禮記·月令》中提到:“孟秋之月……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 越國的功臣範蠡臨逃走時,在寫給宰相文種的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漢初大將樊噲早年曾以屠狗為業。

但古人因為看不起狗,順帶著連狗肉也看不起了。俗語中有 “狗肉上不了正席”、“掛羊頭,賣狗肉” 之類的說法,說明狗肉屬於低等的肉食。

吃狗的傳統,應當跟長期的食物緊張有關。中國的曆史上一直是缺糧的。中國的人口直到明末,一直沒有超過2億。可是到了清朝,突然就翻了番,增加到4億。這跟清朝的早中期相對和平的環境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明末清初,美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糧食作物經東南亞傳入中國,以前無法種糧的山地都可以利用起來。糧產量大增,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所以人口就在很短的時間內翻了倍。

因為食物長斯短缺,所以古人們秉著 “萬物皆備於我” 的觀念,能飽口腹之欲的都要吃。外國人不吃的豬下水,豬蹄雞爪這些,我們一直吃到現在。更別說富含蛋白質的狗肉了。

古人養狗,都為看門狩獵之用。似乎很少有聽說有專門養肉食用狗的。當狗老了病了沒用了,就是吃它的時候了。所以有“ 狡免死,走狗烹” 一說。因為最終是要吃它的,所以在它活著之時就對它汙名化,避免跟它建立感情,免得到時下不了手。鄙視狗的大眾觀念,就是這麽建立起來的。

枉費了狗對人一生的耿耿忠心。生前沒有被好好對待,老了還要成為人的腹中之物。苦命的狗。

同樣被殘忍對待還有耕牛。辛苦勞作一輩子,最後老了還是逃不了被吃。據說老牛通人性,被殺前常常會流淚下跪。場麵之慘,令人動容。

儒家向來有 “惻隱之心” 之說,根據孟子,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證明了人性本善。但不管是 “惻隱之心” 也好,“人性本善” 也好,都不妨礙古人大口吃肉,吃掉一生都在伴隨他的狗和一生為他勞作的牛。

這一切都拜食物短缺之賜。外國人不吃動物下水,不吃狗肉,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有多仁慈、多文明,而是因為他們的食物相對富裕。真的要是食物緊張甚至麵臨餓死之時,他們還是照樣什麽都吃。前幾個世紀常發生的海難逃生的水手吃人事件就是一明證。

現在食物在中國不成問題了,狗也因此幸福了。現在人們養狗是把狗當寵物、當朋友、當作家庭的一員。吃狗的現象越來越少,並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

狗的地位竟然跟經濟水平有關。難怪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決定人的意識形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