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uangxin

裴莊欣 ,中國美術家協會、 [1] 西藏自治區美術家、攝影家協會會員。西藏美術館籌建委員會特聘外籍專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鄉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後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獲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
正文

轉載 今日·ART【專訪】裴莊欣:以畫說話(上)

(2020-02-18 00:42:21) 下一個

 采編/嚴虹 今日ART 雜誌 

裴莊欣

藝術家

 

西藏20年美國30年 

半個世紀的單一創作主題:西藏

 

 

今日·ART:您是如何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的?

 

裴莊欣: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在坐落於成都的四川音樂學院度過的。“文革”開始後,我就讀的太平橫街小學(現改為川音附屬小學),因武鬥常停課,因此我的空閑時間和業餘愛好很多:看小說、下圍棋、養熱帶魚、裝配晶體管收音機等,也與院裏幾位,包括旁邊的四川大學院子裏的小夥伴們一起畫靜物和石膏像。當時沒有專門的老師,每次聽說誰畫得不錯,我們就成群結隊走路或借自行車去學習,如確實畫得好就爭取把他拉到群裏,畫得不好人又不怎樣,總會有同夥從他那順點顏料炭筆回來分享。中學參加過班上黑板報製作,除常見簡單的工農兵及大拳頭,也用先打九宮格方式來放大毛主席像,剛有點輪廓後趕緊把底粉線擦掉宣稱是自己徒手勾成的,然後等著同學老師的驚訝和讚美。

 

從1957-71年居住的懷園

 

當年川音由工人與軍人組成的領導管理,被打倒的資產階級黑5類下放到綿陽農村五七幹校,院子裏學音樂子女倒是不多。有些小夥伴們則要麵臨當農民的命運——下鄉地點是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1962年大災荒時全國餓死最多人的縣。

 

1972年 作為修理學徒工隨車隊第一次到拉薩

 

後來我竟然還有到邊疆去的幸運機會,那年正是1971年我15歲。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我把自己關在一小房子悶哭三天。隨後我坐七天貨車到達西藏昌都,在修車場當上學徒工,月薪八元。由於有美術基礎,很快被車隊政工人員發現,開始兼職為車隊設計黑板報,為地區交通廳及當地其它單位畫宣傳畫。1973年,我的《青春獻給新西藏》在西藏日報上發表後被調至昌都地委宣傳部任美術宣傳員,開始了一個職業藝術家的漫長生涯。這畫的標題也成了生命中難以解脫的重要情懷。

 

 青春獻給新西藏 1973

 

同年參加了西藏美術創作團到昆明參觀“戶縣農民畫展” ,並跟著拉薩畫家丹郎、紮西次仁等有美術專業背景、普通話講得也極好的藏族畫家學水彩、素描、速寫技術,還拜訪了從成都來看展覽的以畫藏區題材著名的版畫家李喚民、徐匡老師等,當年他們的作品對我影響較深。之後重要是1974-1975年,到昌都江達縣字嘎牧區格裏貢鄉參加建立人民公社的工作,其間經曆的一切成為我後來在藝術生命中最珍貴的創作源泉。

 

我畫的昌都街頭宣傳畫 1973

 

1976年,去拉薩參加自治區工農兵批林批孔創作組,與下鄉知青張曉紅合作完成一張打倒走資派的水粉畫。之後耍賴留在拉薩老城裏“西藏美術攝影辦公室”藏式小院二層。樓下一間八平米小房住著自願進藏工作的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的高材生黃素寧。她帶來一批非常有才氣青年畫家作品,包括陳丹青的油畫原作和二大本速寫,使我大開眼界。9月初,她請來了陳丹青等幾位老師辦美術訓練班,遺憾因毛澤東去世,昌都來電報催我回去,我連丹青油畫寫生也未見到。沒想到10多年後,才在紐約時報廣場旁邊陳丹青工作室裏,看到了他剛完成,因故也未在國內展出發表的組畫。

 

冰雪融化的時候  1976  西藏日報

 

1979年,在四川美院油畫係學習的第二年,我以三幅作品草稿,參加了X屆全國青年美展審稿,其中有《鴿子》《殿堂》, 但以上均未審稿通過。之後負責主審的魏傳義老師和葉毓山院長單獨叫我到繪畫係辦公室談話:“我們能基本把握現實主義和傷痕類畫稿,但是你稿件因涉及宗教和少數民族題材,我們也不太熟悉國家相關政策,所以經過大家討論後不予批準。你創作有一定藏區生活基礎,但這些與傳統美術所表現的區別很大,我們仍然給你提供創作時間、材料和畫室,你換一下,畫點其他的藏族題材吧。” 我隻好在沒有充分素材和準備的條件下,勉強畫了一幅不太滿意,但曾經熟悉的場景《牧區的鍋莊 參加了四川省青年美展。 

 

牧區的鍋莊 1979

 

當時同學高小華、程叢林,包括現在紐約的王川同學等創作的傷痕繪畫經“美術”雜誌發表,立即在全國引起極大轟動。第二年另一展覽,羅中立畫《父親期間,我學乖了點,作了比較主流《茶開了》的稿件,獲通過。那年粟憲庭先生首次到川美,晚上在葉毓山老師家裏舉行歡迎晚宴,到場的除幾位已經知名的同學外,葉老師竟然還叫我去參加了。當時每月每人僅憑票供應半斤肉,見學校夥食團廚師們用大瓷盤端上整條大魚和各類豐富肉類那一刻,竟成為我對川美最美的回憶。

 

1982年,完成了一組四幅,自己也未發布過的畢業創作寫實油畫,從那裏離之後三十八年我從未回過四川美院。電影《走出非洲》中“she never come back”這句和其故事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鴿子 素描稿 1979

 

 

殿堂 油畫稿  1979

 

 

下雪天  四川省少數民族美展 1980

 

茶開了 1981 四川省青年美展 獲優秀獎

 

今日·ART: 您曾在西藏生活過將近二十年,西藏的高山雪域和民族風情也是您作品中常出現的題材,為什麽這段經曆在您的創作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裴莊欣:曾有個說法,1980年代的西藏,一批青年人在古老聖城裏,重新點燃了理想主義的激情,產生了中國先鋒文學中的先鋒。那時的西藏,是全國文青當時能走到的最遠和最不一樣的神聖之處和遠方。在西藏得到靈感和啟示的眾生何止千萬,至今西方和國人繼續到這尋找理想中的文化和神性,仍前赴後繼有如過江之鯽。轉上前幾天我修改舊畫發給紮西次登老師後他的留言:“裴老弟:年紀大了有回憶過去的毛病。真懷念那段已經失去且再也不能複返的燦爛歲月,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段放鬆自在的時間太珍貴了!你這幅老僧憂鬱地望著膝下兩個小雀的畫麵,似乎也在傳遞著這種對逝去與滄桑的懷戀之情。”       

 

我們凝視著高原的黃昏 1984

 

牧民一家 組畫之一 1983 香港美術家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創作的宣傳畫1985

 

熱愛:不完全是地域性的自然風景、曆史、種族和宗教,而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價值觀,這些當然不容易被匆匆過客感受和理解 。冥冥之中與這種文化聯係如此緊密和深厚,不僅僅是因為青春和生命過程中留存下來愛與痛的烙印,在遊曆了世界以後,才真正知道自己最終歸屬於哪片土地——心靈的故鄉。

 

重要:是時間推移後沉澱下來的人與情,離別和浪跡於徹底不同環境強烈的反差之後,自己慢慢在夢境和回憶裏獲得重生,並延續著高原慷慨給予我的當下生活及藝術創作的嶄新的激情。

 

百年前的意大利人圖齊,大概是到達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的丹薩替寺,山南貢嘎曲登寺後寫下的感歎:“ 西藏仍然是懸浮於新思想洶湧澎湃的世界上的古島,擁有燦爛偉大的文化、與生俱來的藝術敏銳性、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我迷醉於彌漫在西藏的中世紀氣氛中,無論其表相如何,比起西方,這裏更能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關於圖齊這些年我關注很多,他對藏學特別是佛教藝術的研究和著作,奠基了全球範圍不可逾越的一位偉大學者。每當想到百年前就有這麽一些人,竟然有如此的情懷和理想,還有法國妮爾,日本和尚河口慧岸,俄國億萬富翁畫家留下的有關大量畫作等等,我所做這些又算什麽呢?

 

廢墟中開始重新修複的甘丹寺1983

 

向米開朗基羅致敬 1983

 

草原上的鍋莊  1984 第五屆全國美展

 

 

 穿袈裟 1987  中國首屆專業油畫展 上海

 

今日·ART:您在八十年代末赴美求學,當時國內和美國的無論是社會文化環境還是教學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顛覆性的差異是否給您造成過困擾?您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裴莊欣:當年我是西藏自治區文化係統第一位獲美方教育基金會全額獎學金的,到位於長島的紐約州立大學 At Stony broke學習。剛一下飛機,看到雨中路上仍有眾多汽車,包括朋友家樓道散發出的奶酪味都讓我震驚,我不敢用差異這個字來形容。最可笑的是,我麵臨最大挑戰竟然不是英文,而是隻會講四川話。這一切用英文 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倒是極為準確。一些人在顛覆和差異中徹底放棄了自己的過去,找到了更好機會和新的藝術風格。然而我這個邊疆來的膽小又認命,口頭禪總是“落地生根” ,擅長在困擾中尋找自己。不敢說自己是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待在某個山洞,至今仍沉默不語的修行者。也羨慕那些來了沒幾天就獲得了成功又勝利返回祖國的朋友們。當然,通過學習使自己緩慢慢在油畫技術上有所提高,以及後來多元表達方法也算顛覆吧。

 

困擾是不能像原來那樣畫畫了。你不再有任何熟悉的文化和朋友圈了,困境來臨時沒有親人或朋友能夠幫助你。像所有的新移民一樣,我習慣於靠勤奮打工來保障自己和家庭生存。

 

殿堂1990

 

 燃燈節  1993

 

雪山下  1994

 

今日·ART:旅美的經曆帶給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麽?這段經曆對您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裴莊欣:送兒子第一天上小學,我比他還緊張,對老師說了一堆擔憂的話,老師微笑著轉身告訴兒子第一句:Do not worry ,Everybody is individual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我不願意把自己的行為和經曆套在人們期待的成功故事中。美國文化包容性極強,作為一個新來者,首先要自問的是你帶來的有何不同,而根本不在乎你從這又背了點什麽回去。

 

歐美的城鎮山河的確很美,回頭細想也夢一樣虛無縹緲,可從文藝複興與佛教文明時間開始對比。半年前開車橫跨美州,從東邊到西部選擇北線80號公路,沿途大部分是遼闊無垠的原野,除了每天同樣的大風外,很少看到動物和喬木科植物,情不自禁地想到青藏唐古拉山脈高原和在此產生的許多神話和故事。而200多年前的美國大地上,除了印第安人和水牛,這壯麗的土地上並沒有西人和其藝術,也無其它的任何文明和曆史。

 

殿堂  1995

 

重複西藏商報采訪:“對我來說,西藏不是創作的素材,那是我全部的青春經曆,人生唯一擁有的獨特價值與記憶。那一份感情和認同,既不是回歸也不是重拾,而是終生為之奉獻的精神所在。雖然現在我不能每天住在西藏,但我卻將心中的西藏帶到了我生活的每個地方。曾經的得失,均來自那個缺氧的高原,將要交還給它的是我全部的藝術人生。”   10年後,我仿佛做到了一些,去年,我畫西藏的作品在費城美國曆史博物館,紐約州政府議會大廈展出。同時我也收獲了自己和夢,雖然偶爾其內容並不太美妙。

 

房子 車子和寶貝兒子

 

今日·ART:您似乎很偏愛宗教題材,為什麽?

 

裴莊欣:這題目下的作品真還不少,西藏的文化曆史離不開神性和宗教。遺憾在那裏工作時的一段歲月裏 ,宗教和一切相關內容曾經被認為反動而被徹底打倒。我不是職業宗教畫家,也從未敢宣稱或暗示自己有宗教信仰。特定曆史時期的經曆,使我看到雪域的災難和幾近毀滅,也見證了它的緩慢複蘇和今天的輝煌。我無法區分宗教和人文情懷的差異,但明白沒有必要拋棄自己的經曆,去換取其它我根本就不怎麽認同,也不屬於自己的文化或信仰。

 

上世紀80年代中不同文化和民族融合,改革開放帶來的新鮮空氣,人們確實有過“一切人類成兄弟”的感觸。曆史給了我至今難忘的幾年,我畫過廢墟中的羊群,也畫了牧民們的歡樂,眾僧在默默穿上袈裟那一刻,假設的自信與信仰重建。我當然知道,自己既不可能回歸,也不可能重返,但我慶幸我記錄下了這一切,這也是1980年代以來特有的自我救贖。

 

呐喊 1984

 

穿袈裟 1984

 

以前寫的:那時的拉薩,時刻提供著無言的震撼。三大寺的每一座殿堂、任何一個角落,總能找到與畫冊裏中世紀修道院的相似之處,身形老去的喇嘛們背影映射出的尊嚴與凝重,也像那些陰影裏的修道士。西班牙格列柯對我產生極大影響,他筆下的聖徒、修士們不成比例的修長身軀,那些半躺或墊著腳尖試圖飛升扭曲的軀幹,是對精神境界和信徒的極限氣場傳遞,也是對人類命運的另一種解讀。

 

還有什麽活動,能如此這般讓我誠惶誠恐,至今仍保持著一份敬畏與感動?“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藏文化的魂靈深深紮根於長期生活在雪域的人血液中,這是路過者永遠無法讀懂和企及的。讓人心動的藝術作品也總有些自在、悲憫和莊嚴,才使得不同時代、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人們,今天仍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性和神的光輝。

 

飛越喜瑪拉雅1995

 

三十多年前,在一切相關宗教藝術信息尚為空白的時代,我率先臨摹了大昭寺、乃瓊寺、貢嘎曲德寺古老的壁畫,有別於之前的藏區風土人情,在極簡陋、緩慢而複雜的複製過程中,藏傳佛教藝術讓我感受到更深層次美的體驗,與現在能看到藏區有關圖像傳遞的信息區別很大。其中,1959民主改革後第一次恢複的甘丹寺、哲蚌寺曬佛,紮什倫布寺第一次跳神,大召寺第一次舉辦傳召大法會,我仍清晰地保存著那些殊勝的現場感官記憶和有限珍貴圖像。

 

大昭寺2樓的唐代壁畫

 

 

乃窮寺壁畫

 

貢嘎曲登來壁畫

 

剛到美國時是冬季,參加了學校旁邊的基督教會活動,後在紐約與朋友一起看過藏傳佛教團體舉辦的宗教儀式,都覺得興奮新鮮,還很快“混入”教會聖誕合唱團,英文雖不怎樣,仍濫竽充數跟著大聲吼唱“哈利路亞”。

 

覺得所有宗教和人類早期文明有相似之處,基督與釋迦摩尼,埃及法老的坐姿,中世紀手稿,波斯細密畫,地氈與寺廟裏壁畫與唐卡,它們之間有許多驚人的相同,其色彩和構成何其相似相識。更明顯的是來自地中海的健陀羅藝術與佛教造像的聯係。當然也有另一個說法,藝人筆下的形象大都可體現為他的自畫像。

 

實際上也感激這些畫救了我,在生命中個別生不如死的黑暗時刻。以教堂和寺廟兩個詞,在我內心總與第三個英文單詞下意識混在一起:"Church,Temple,Sanctuary" ( 避難所)。

 

 

傳召大法會1986

 

 

今日·ART: 您在赴美求學的過程中是否經曆過宗教(藏傳佛教和基督教)的碰撞?您是如何處理這種碰撞的,您如何理解宗教(對日常生活,民族文化以及對藝術創作的意義)

 

裴莊欣:與西藏相對單一的宗教不同,美國宗教信仰自由和豐富多元,人們可以在各種不同宗教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和歸宿。其中發展最快的是伊斯蘭教,包括與印度教相比,藏傳佛教還是比較小眾的。

 

在美國最大的碰撞,或者說是個人與命運的碰撞:2001年9月10日,在曼哈頓中城的亞洲文化中心舉辦了我第一次個展,第二天早上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我認為這是宗教與宗教,不同文明之間巨大的差異和碰撞,自己也把這個極不尋常遭遇解釋為佛教所說的無常。

 

奔走的人群

 

後來又搬回到剛來美的落腳地長島。所在小鎮是全美最大猶太居住地,擁有十多座戒備森嚴,總緊閉著大門的猶太教堂,其中大概又分為原教旨、改革、新教派別等。鄰居也都是猶太人,他們創造了長島最好的學區。雖然我從來沒有機會進過其中任何教堂,但從他們嚴謹的生活方式,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強烈自尊心中感受和對比到很多。從東到西的美洲大陸,可以找到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全球各類種族,可惜我沒有與之朝夕相處和深刻體會。

 

某幾年常有教會訂單,其中修複和複製教堂宗教畫占了不少比例,教皇保羅二世去世以後一段時間,委托畫他肖像的機構也不少,也可以說不同的宗教與我“飯碗”都有直接的關係。當地教會大都有自辦學校,提供了公立和商業之外另一種選擇。教堂捐款數目常見公布在一個專欄上。去國久矣,也不知現在藏地寺廟的財務收入公布否,能不能開辦非宗教內容的學校等。

 

夢中的珠峰 1995

 

曾暗自認為描繪特定地域的宗教人物,所處場景是我終身追求。與此有關的畫麵也是我最好的作品。就像文藝複興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乃至波提切利也在宗教繪畫過程中,表達最真實的自己,他們畫的是基督聖母,同時也熱愛和信仰著自己的藝術創造。

 

寺廟對於我從來就是一座座巨大的博物館,有如方舟一般承載著雪域曆代神與眾生,同時聚集了最重要精神與物質財富和希望。三十年後當我在一定的距離,不再身在其中,重新觀察思考西藏時,看到了它神聖之外的,政治與潮流、個人的意念和欲望在曆史上的複雜交混在一段段的無解交錯之間,投射成為我內心的惶恐不安,於是有時我把自己的糾結也牽強附會塗抹在畫布中。

 

曬佛節的清晨 2014

 

今日·ART:您通常如何尋找創作的靈感?

 

裴莊欣:忘了是哪位大師所說:一個職業藝術家不能依靠靈感來創作,而是需要每天工匠般的勞作。年齡也使我有更強的宿命感。我仿佛一向有些幻覺般的責任和使命感……背著那麽多的故事,神靈與眾生……個人心態即畫畫的靈感和源泉,與我所處的時代和潮流,居住何處與創作靈感己無絲毫聯係。

 

1984年,台灣的劉國鬆到拉薩時開了一個座談會。我冒昧提問:“劉先生覺得神秘主義重要嗎?” “如果沒有神秘主義,也就沒有藝術。” 他簡潔的回複至今對我仍有影響。所以一切的不可知也導致我興奮,衝動和靈感。比如學習英文,其實是一個好奇心問題。我總想知道這些聽不懂的聲音在傳遞什麽信息。畫畫是一件終身孤獨的事,手上的活永遠需要時間來完成,寂寞的幾十年中養成了畫畫就打開收音機的習慣,包括開車時,除了忙眼睛和手,起碼耳朵享受到的“福利”是免費的。你正在畫畫掙錢,同時還被聽覺教育和感動 NPR WQXR BBC 每天,時刻有豐富的節目內容。

 

大召寺裏的朝聖女   1992

 

大概是九十年代末開始,為節約視覺資源我已經不怎麽看電視。不敢說我從聲音獲取了靈感與利潤,或好奇心就是靈感唯一來源,但幾十年來畫架與板凳之間的世界,我得讚一下這些忠誠陪伴我的電台和其它聲響資源,而從不會責備我和抱怨的老朋友 。包括近年來聽得更多的莫紮特、拉赫瑪尼諾夫、巴赫、肖邦等作曲家的音樂,它們在時空上與我生命交流如此之多,旋律和節奏以聲音的方式在時間中流動,原諒我也稱它們為靈感或啟示。

 

約十五年前,天高雲淡,“農閑”休息,試學用電腦把網上能搜到的一切有關西藏的圖像基本看了一遍,包括所有民主改革之前的照片和電影視頻記錄,這是一項極費時間的事,但覺得很值。任何一個時代所見到的圖像,文字都有相當的局限性,包括我親身經曆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所以我現在把網絡算成靈感的重要來源。

 

香格裏拉的武士 2016

 

 

藝術家簡介



裴莊欣

 

中國美術家協會、西藏自治區美術家、攝影家協會會員。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鄉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後重返西藏工作,1990年就讀於紐約州立大學藝術係。2001年在曼哈頓中城亞洲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現居北京紐約兩地。

 

注:文中部分作品已由美國 羅丹藝術基金會,拉薩 醍醐藝術中心 ,北京 1號藝術空間,北京雲端四合等機構和私人收藏,再次感謝你們重要的支持!

 

 

●●● 後記 ●●●

企圖在這裏正確回複全部問題,由此闡明半個世紀以來自己的藝術人生是非常困難,離開具體畫麵及事件來談和寫也是暫不太擅長領域。因時空距離跨度較大,缺乏同行最基本了解和認可情況下,同時附上部分相關鏈接:

 

西藏奧德賽 

https://mp.weixin.qq.com/s/fR55OdwYlAqYzYrHfhueDQ

 

聽裴莊欣講述西藏的“西斯廷壁畫” 

https://mp.weixin.qq.com/s/jYrS5zs7hNCyQD5ScaobbA

 

布達拉宮救火記 https://mp.weixin.qq.com/s/7n9GqgSNccwp9iIsQLrfqw

 

專欄|1982年藝術重回拉薩 

https://mp.weixin.qq.com/s/psq7Yo3ZwUF_9wwctQO8sA

 

千百年來西藏的第一家畫廊 

https://mp.weixin.qq.com/s/Ba6-mebo0s5vbiXsNMob-Q

 

貢嘎曲登寺 1985年 

https://mp.weixin.qq.com/s/cUL_dxIP_y_dNjJaZE3O4Q

 

穿袈裟 

https://mp.weixin.qq.com/s/Wx_TCW7AEZrcAjZF4mOfdA

 

Zhuangxin Pei Zhuangxin

  #Tibet memor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