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白花》是北魏雜歌謠辭舊題,是北魏時期胡太後的自作曲。史載胡太後曾鍾情於手下大將楊白花,而楊懼禍出走。太後乃作詞令宮女歌之,歌聲淒怨。據《梁書·楊華傳》中載:楊華,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為魏名將。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魏胡太後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曲來降。胡太後追思之不能已,為作《楊白華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淒婉焉。《南史》亦雲:“楊華本名白花,奔梁後名華,魏名將楊大眼之子也。”
詩詞賞析: 胡太後《楊白花》 格 律
陽春二三月, 平平仄平仄,
楊柳齊作花。 平仄平仄平。(韻)
春風一夜入閨闥, 平平平仄仄平仄,(韻)
楊花飄蕩落南家。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含情出戶腳無力, 平平平仄仄平仄,(韻)
拾得楊花淚沾臆。 平平平平仄平仄。(韻)
秋去春來雙燕子, 平仄平平平仄仄,(韻)
願銜楊花入窠裏。 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這首詞是北魏名將楊白花,因懼怕胡太後殺伐無度、恐其喜怒無常的權勢,且又懼怕當其麵首而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於是率其部下從北魏叛逃到南梁以後,胡太後聞報恚恨不已,為了追思往事,胡太後含淚寫下的思念之詞。本詞作者貴為太後,能臨朝聽政權傾一時,亦算得上女中豪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政治上縱橫捭闔的女強人,也一如常人,不乏七情六欲,其所寫雖不外乎閨情別緒、離愁思春,悲傷懷人,但通過這首《楊白花》而表現出了這位鐵腕女強人那細膩而不舍的情感經曆。
首先詞人以《楊白花》這個自己的情郎名字為題目,即含有無限的深意。“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陽春二三月,正是草長鶯飛、萬物複蘇,閨怨愁長之際。眼見那楊樹、柳枝上繁花怒放,從而惹得思婦愁怨陡起,這是以睹物而思人。但見那“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閨闥”即閨中小門,此指太後寢宮。那春風和著春日氣息、和著那令人思念的楊花之味道,夜入太後寢宮。但那卻隻是春日氣息及濃濃樹花的味道,而那令人思念的楊花(楊白花)此時卻已經舍我而去,而落入了南家(南朝的梁國)。這裏含有惋惜,或是後悔,抑或是自責吧!“春風”句是一個雙關語,明寫春風夜入寢宮,暗寫太後春心蕩漾,萌生思念情郎的無限愛意。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既然人已去不複再見,情思正濃的太後卻仍是戀戀不舍那份思戀,那濃鬱的思戀又使得太後渾身乏力,但為所思之人她還是含情出戶俯拾起楊花,睹物思人,不禁淚滿胸襟。這幾句其情之真率,令人掩卷。也正因為太後對楊白花愛之深、思之切,故忽發奇想,“秋去春來雙燕子,願街楊花入窠裏。”人已去、思念已成往事,於是太後隻得遐想出美好的未來。祝願那秋去春來之燕,銜得楊花入窠中。言外之意是不論楊花入誰家窠中,都希望他能得以溫暖與安定。當然最大的願望還是回到自己的身邊。這是以燕子雙出雙入、銜花入窠為喻,寄托和意中之人永相廝守的願望。 然而這種淒婉的情感是茫然的,最後也隻能在宮人不斷的連臂踏歌聲中而“淚沾臆”了。
這首詞構思巧妙,整體皆用比興,以人、物同名這一契機,以物喻人,以借楊花而思楊白花的修辭手段,用簡潔的語言,道出了一個女人的愁思。句句寫楊花,又句句訴相思,身為太後,她在政治生涯上是富有的,她聰悟多才,又能臨朝聽政,親理萬機。然而她在感情上卻是多舛的,做為一個女人,尤其年輕守寡的女人,其感情生涯上應是拮據的,尤其在皇宮的嬪妃製度下,即便身為寵妃、太後其情感上也是空虛的。故讀此詞,首先要將關注點放在一個普通女人身上,而不是曆史上這個縱橫捭闔、荒淫無度的太後身上。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其:“音韻纏綿,令讀者忘其穢褻”。
《楊白花》做為樂府“雜曲歌辭”古題相傳之法,即始於胡太後之手,後遂為世人沿襲為樂府母題,吟詠不息。而這份寶貴的遺產也就在這一畸形的情態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乃至保留下來,從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員。
注釋
1 胡太後:(約484--528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北魏孝明帝元詡的生母。安定涇原人(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境內)。孝明帝踐位(即位)尊胡氏為太後並臨朝聽政。後因胡太後擔心兒子年齡漸長,於己不利,武泰元年(528年)她與大臣合謀,毒死19歲的孝明帝,立臨洮王之子三歲的元釗為帝,天下嘩然,後被大臣爾朱榮所逼,溺死於黃河。
2 楊白花:武都仇池人,魏名將。投南梁後累征伐,有戰功,曆官太仆卿,太子左衛率,封益陽縣侯。太清中,侯景亂,華欲立誌節,妻子為賊所擒,遂降之,卒於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