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詞牌道典故》之漁歌子

(2019-11-04 18:31:37) 下一個

漁 歌 子

詞 牌 題 注:

《漁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說起這個詞牌的來曆,應該說其曆史的淵源非常古老,他不是因某件事而促成,而是沉隱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情結。在文學表現形式上,“漁父”是代表了一種浪跡煙波、不問俗世的孤高隱士人格。在曆史上前有“磻溪1漁父”的典故,即傳說中薑太公八十歲在磻溪釣魚,以求明君慧眼識珠,最終做了周文王的軍師,推翻了商紂王政權,成為周朝的開國功臣。後有被以三顧茅廬,從而奠定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代表。漢代趙嘩《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第三》2中,曾經記載了春秋時期,一首著名民謠形式的《漁父歌》:“日月m昭昭乎寢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侵急兮將奈何?”這首歌也叫《渡伍員歌》,講的是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平王所殺,而他自己一夜間愁白了頭,好不容易過了昭關3,準備奔逃去吳國,但前有大江、後有追兵,正在憂急當中,楚國的漁父出現了,他唱道:“星空璀璨啊天色已晚,我和你相遇在蘆葦岸邊。”接著他又唱道:“天色已晚,你的心情憂傷;月已當空,為什麽你還不渡江?事情很緊急啊該怎麽辦。”這應該是目前最早的,以民歌形式所唱的《漁父歌》。到了魏晉期間,高人雅士為了尋求更高的職位,往往會去名山大川隱居,行為越古怪,可能你越會招致更高層次的關注,從而達到一個更高的權位,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這七個人,由於當時政治權層的高度集權統治,他們自己因為沒有社會地位,故而政治主見和理想又不能付諸於社會,於是就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放浪形骸,並以高人隱士自居,故後世謂之“竹林七賢”。最終,魏司馬集團聘這七賢為高官,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阮籍、劉伶一向詩酒自娛,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鹹入晉曾為散騎侍郎,山濤投靠司馬師,曆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曆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之亂,仍然不失其高位。所以假如這七個人當時都不去隱居,不知道現在人們是否還會記得他們否。再比如陶淵明,大家都知道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但很少有人去追尋其這樣做的背後原因。陶淵明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麽在東籬下采菊,卻悠然見南山呢,曆史上很多人由此管他叫陶斜眼,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南山之上有無數的奴隸在給他們家耕作種地,所以他自然看不上那區區五鬥米的俸祿,因此他掛印而去,博得了有骨氣的讚歎。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敘述一個捕魚為業的武陵人,發現了一處與亂世隔絕的太平社會,從此捕魚人理想的桃花深處,就成為了想歸隱之人努力尋找的方向。這是一種既躲避戰亂、又躲避紛繁複雜社會的一種現象。故而“漁父”一詞,更深一層的含義,其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孤高傲世、歸隱避俗的社會現象和思維。

說起大家耳熟能詳的“漁父詞”,不能不說起唐朝一個著名的隱士張誌和。張誌和(約730——約810年),原名龜齡,字子同,道號玄貞子,浙江金華人,幼時博學強記,和在朝為官的父親遊曆了不少大山名川,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就明經4及第,並將自己的治國策略獻給了肅宗皇帝,並得到了皇帝的重獎,任命他為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且皇帝親自賜他一個新的名字叫“誌和”,要知道年僅十六歲得到如此的殊榮,實為舉朝罕見。後來,張誌和因為一些小事得罪了權臣,被貶為南浦尉,但沒有多長時間,就被招歸朝,官複原位。這個時候,正好趕上張誌和的母親去世,於是張誌和就以丁母憂5為名回家守喪。三年期滿後,其妻程氏亦故,辦完妻子的喪事之後,張誌和最終認識到,官場就像一具看不到形狀的枷鎖,牢牢地扼殺了每個人自由的欲望,於是張誌和看破俗念,泯滅了自己過去認為美好的仕途執念,無意官場與世事而離家出走,浪跡江湖,往來於苕溪與霅溪6間,泛波於湖光山色中,以垂釣自娛於江湖,並自稱煙波釣徒。朝廷多次令其回朝當官,張誌和力辭不就,肅宗皇帝聞之張誌和的夫人去世,為了籠絡這位奇人,還特意賞賜給他一奴一婢,專門侍候他,供他驅遣。而他卻和這二人結為夫妻,奴取名為“漁童”婢取名為“樵青”。據唐代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誌和碑銘》記載:“唐肅宗賜張誌和奴婢各一。張誌和遂配為夫婦,號曰漁童、樵青。人或問其故,答曰:‘漁童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棹;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裏煎茶’”。令其漁童每日劃船提竿釣魚,樵青為之砍柴煮茶燒飯,而自己於舟中著書立說、潑墨揮毫,閑時酌一杯清酒吟詠風情。這期間張誌和創作了五首《漁歌子》詞,分詠西塞山、釣台、鬆江、雪溪、青草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詠“西塞山”一詞。

據《欽定詞譜》中記載:“張誌和傳,誌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誌不在魚也。憲宗圖真求其人不能至,嚐撰漁歌即此詞也,單調體,實始於此,至雙調體昉7自《花間集》”。此調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父詞》《漁夫辭》、《漁家樂》。“子”即“曲”或“歌”的意思。另外還有一個叫《漁父引》的詞牌名,也是曲牌名,又叫《漁父行》,是單調十八字,三句三平韻體,以顧況的“新婦磯邊月明。女兒浦口潮平。沙頭鷺宿魚驚。”為正體。《欽定詞譜》中指出:“此與張誌和《漁歌子》,極為宋人傳誦,黃庭堅、徐俯,曾取二詞合為《浣溪沙》歌之,見《樂府雅詞》注。”此即黃庭堅《浣溪沙》:“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沈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以及徐俯《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波才動萬波隨。黃帽豈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等詞。

詩 詞 賞 析 :

張 誌 和 《漁歌子》 格 律

西塞山前白鷺飛。 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桃花流水鱖魚肥。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青箬笠, 平仄仄,

綠蓑衣。 仄平平。(韻)

斜風細雨不須歸。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賞 析 : 此詞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中間兩個三言句式為對偶句。在這首詞中,作者描寫了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詞中的西塞山是指位於浙江湖州吳興的西塞山,在明萬曆《湖州府誌》在記載:“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裏,有桃花塢,下有凡常湖,唐張誌和遊釣於此。”清雍正《浙江通誌》:“吳興南門二十餘裏,下菰青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絕境。其謂之西塞者,下菰城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也。

斜風細雨,煙霧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春江水中那悠悠的漁舟,那肥美的鱖魚,那青色的鬥笠,那綠色的蓑衣,那細雨斜風中安然自適的漁父,那雨中樂而忘歸的一份悠然,那一份安逸的恬淡,那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的江水,或許還有幾聲互答的漁歌,幾許啁啾水鳥的婉轉,幾聲草蟲的互鳴,這美妙的仙境令人神往,令人怦然心動。

就這樣三人過著無憂無慮,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張誌和的哥哥時任浦陽(今浙江浦江縣)縣尉的張鶴齡,恐怕弟弟浪跡不還,真的遁跡於世,便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為他買地蓋房,知道弟弟喜歡清靜,因此房屋周圍花竹掩映,環境優美,在這裏既可以讓他沿溪垂釣,又無車馬之喧,並且還用《漁父詞》詞之韻,寫了一首《和答弟誌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張誌和晚年即在此隱居。張誌和和當時的名士如書法家顏真卿、茶聖陸羽等人都是莫逆之交,一次顏真卿見張誌和那出沒於風波間的小船有些破舊,就給他換一隻新船,張誌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足矣。然令張誌和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漁父詞》一經吟出,其迷離的意境,其超世脫俗的情懷,立即引起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交口稱讚,前有顧敻、孫光憲,魏承班、李珣諸人、後有蘇軾、黃庭堅等人和詞者眾多。唐憲宗年間,唐憲宗本人治國一般,但確是求仙問道的高手,很早就知道張誌和的大名,及看到了張誌和所著的《玄真子》一書,和其《漁父詞》後,深愛其才,立即寫真畫像曉諭各州府訪求其人,而此時的張誌和正帶著二位夫人,遊玩於山水間,縱情於舞筆飛墨中,毫不理喻皇帝訪求一事,結果唐憲宗到死也沒有見到這位世外方家的真麵目。後來此詞不僅傳誦海內,長盛不衰,且遠播異域,被編入日本漢詩集《國經集》,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

注 釋:

1磻溪(pán xī):溪名,在今安徽歙縣磻溪鄉境內。相傳是薑太公釣魚的地方。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嚐釣於此也。”

2趙曄(?—約83年),字長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今僅存《吳越春秋》一書。主要記述春秋末期,吳越二國雜史。

3昭關: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含山縣城以北。京劇《文昭關》一折,即言此事。古時昭關四周一片沼澤,隻有昭關一條路,自古為兵家重地。

4明經:漢武帝時期已經出現用明經選舉官員的政策,被推舉者須學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唐朝明經與進士二科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謂之進士,以經義取士謂之明經。到明清時代,明經便作為貢生的別稱。

5丁母憂:丁,遭逢。母憂,母親的喪事。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等。

6苕霅(tiáo zhà):苕霅,是苕溪和霅溪的簡稱,均為浙江水係。苕溪分為東苕溪與西苕溪,均發源於天目山,分流至湖州市區後匯合,溪水湍急,霅然有聲,故名霅溪,往北注入太湖。

7昉:起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