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詞牌,道典故之瀟湘曲

(2019-07-22 20:01:22) 下一個

瀟 湘 神

詞牌題注: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是瀟湘1一帶人們在祭祀湘妃時,所唱的歌曲。那麽這個湘妃是誰?人們為什麽去祭奠她呢?這個詞牌和她又有什麽關係呢? 讀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段記載中述說了曆史上二位偉大的帝王堯和舜。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盲人,母親早逝,舜非常孝順,而他的父親卻非常愚昧,不久這個愚昧的父親又續娶了一個非常頑固的妻子,尤其是舜的這個後母有了一個叫象的孩子之後,這對父母就處處看舜不順眼,後來這個叫象的弟弟長大了,由於有父母的寵愛就對哥哥舜非常傲慢無理,後來舜的父親和這個叫象的弟弟二人幾次設計要殺死舜,但都被舜機警的躲了過去,而越是這樣,舜越是和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殫精竭慮的盡力把家治理好,以至於年近三十了還沒有娶妻。這個時候作為帝王的堯,執掌天下大權已經70年了,於是就想尋找自己的繼任者,有人就舉薦了舜,堯召見了舜,覺得非常滿意,就讓舜接管自己的一部分工作,為了讓舜安心,堯不但把自己的二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他,還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協助他一起工作。二十年過去了,此時的舜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由於他的德行好人人稱讚,於是堯就讓他替自己“攝行天子之事”,自己當了甩手掌櫃子。在舜五十八歲的這一年,年近百歲的帝王堯去世了,於是大家推舉舜登帝王位,但舜非常謙遜的說自己還不夠格,希望大家再舉薦賢良的人。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在舜六十一歲的時候,才“代堯踐帝位”。舜登上帝王位三十九年以後的某一天,這個已經年滿百歲老人的舜竟然去了南方“巡狩”就是去打獵,要知道當時舜的都城在“舜都蒲阪”,“蒲阪”就是今天山西運城永濟這個地方,從山西永濟到他去巡狩的這個地方,即湖南、廣西交界的蒼梧這個地方近二千公裏的路程,遠古時代的交通之不便是遠超我們想象的,一個百歲老人跋山涉水到幾千公裏之外的地方去打獵,而且還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竟然“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竟然死在了廣西“蒼梧”這個地方,按照葉落歸根的傳統,皇帝駕崩,應該馬上將屍身運回都城再行天子葬,但這裏卻是將一代帝王的屍骨,“葬於江南九疑”這個地方。“九疑”是什麽地方呢?九嶷在當時不是一個具體的地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雲:“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徑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太平禦覽》卷四一引《郡國誌》雲:“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樓溪峰,形如樓;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旁春月百鳥生卵,人取之則迷路,致本處可得還;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蘭;六曰女英峰,舜墓在此峰下;七曰簫韶峰,峰下即象耕鳥耘之處;八曰紀峰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處;九曰紀林峰,周義山字秀通,開石函得《李山經》,讀之得仙也。九水七則流歸嶺北,二則翻注廣南。”也就是說九嶷是湖南、廣西之間九座大山的總稱,因為這九座大山“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而舜死後就被埋葬在湖南境內的“零陵”這個地方,而這個地方應該是由帝陵而得名。而在舜帝去南方狩獵的時候,他二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在幹什麽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們姐妹倆並沒有跟隨舜去南巡,不然的話,她們姐妹倆也就不會聽到自己丈夫的死訊,而去千裏迢迢的尋找丈夫的屍骨。二人尋湘江找瀟水,來到九嶷山即蒼梧山這個地方,但見這九座大山是山水相仿,一脈相連而令人迷惑,最終也未能尋見自己丈夫的屍骨,二女悲痛萬分,哭了七天七夜。她們的眼淚灑在竹上,留下了點點斑痕,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斑竹。後來娥皇和女英二人憂思成悲,於是相繼投湘水而亡,成為湘水之神,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湘靈。這是一個美麗而淒豔的故事,如果這故事是真實的該有多好呀。說起堯、舜、禹首先讓我們想到的是曆史教科書中,那個天下清明的上古時期。堯讓舜,舜讓禹,賢者居之的“禪讓製”,成為自古以來津津樂道的美談,給了我們對那個時代最美好的想象空間。然而,仔細研讀這段曆史,卻發現現實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美好。口口相傳的堯舜禹的禪讓製度,可能是政治謊言,背後是血淋淋的真相。所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好多的曆史典籍被毀,某次一個盜墓人挖開了一口大墓,墓中出土了一本典籍,後人管它叫《古本竹書紀年》此書明白無誤地記載了堯、舜、禹之間的殘酷而血腥的鬥爭:“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什麽意思呢?這裏講的是:堯與舜是翁婿關係,為了權力,做女婿的不但囚禁了嶽父,而且還囚禁了他的小舅子——堯的兒子丹朱,以至於堯和他的兒子不能相見,從而自己用武力當了皇帝,後來舜待帝位穩定後,又把嶽父流放到了平陽這個地方。再以後,曆史上所說的舜的後繼者大禹,有模有樣的繼承了舜的做法,通過戰爭的方式,成功的把年老的舜趕到了蒼梧這個地方,並且在戰鬥中殺死了他,導致一代帝王的屍骨不能葉落歸根的結局。而在這場慘烈而持久的戰爭中,舜帶領族人在戰鬥的過程中是一路的敗退與逃亡,或者是禹突然發動的戰爭,或者是禹囚禁了舜的家眷,或者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原因,總之舜在戰爭中根本無暇帶著娥皇與女英一起逃走,才導致了舜死後,娥皇、女英聞訊趕往瀟湘一帶,尋丈夫屍骨不著而跳江殉情的結果。所謂的禪讓隻不過是後來墨、儒之流為粉飾統治者背後血淋淋的你死我活之爭而撒出的謊言而已。因為縱觀曆史上每一次美麗的“禪讓”其背後,無不是以“禪讓”者和他的族人,那流盡了血液的屍骨為代價的。而生前美麗善良的被史書大加誇獎的賢惠的娥皇和女英,殉情之後,也許是痛恨戰爭、也許是痛恨害死丈夫的敵人,總之她們死後,變成了興風作浪的惡神。《山海經》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晉張華《博物誌·史補》雲:“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說,蓋源出於此也。娥皇、女英二妃的傳說在後世影響極大,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頌二妃的不朽詩篇。以後曆朝曆代詩詞人也吟詠不斷。五代末宋初佚名的《尊前集》中記載有唐劉禹錫的《瀟湘曲》兩詞,其調名本意即詠娥皇與女英,賦題本意,這也是唐代瀟湘間祭祀湘妃的神曲。可以說此調始於劉禹錫,後人據此而作詞。但此《瀟湘神》本調,與《搗練子》調之別名《瀟湘神》調不同。 詩詞賞析 劉禹錫《瀟湘神》其一 格 律 湘水流, 平仄平。(韻) 湘水流, 平仄平。(疊) 九疑雲物至今愁。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君問二妃何處所, 平仄仄平平仄仄, 零陵香草露中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 斑竹枝。 平仄平。(韻) 斑竹枝。 平仄平。(疊) 淚痕點點寄相思。 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楚客欲聽瑤瑟怨, 仄仄仄平平仄仄, 瀟湘深夜月明時。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這兩首詩均為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此詞首三字例用疊句。兩詞不同處是其一的“九疑雲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中的“雲”字平聲,“君”字平聲。其二的“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中的“點”字仄聲,“楚”字仄聲。   賞析: 此二詞均詠題麵本意。公元805年,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作為參與革新的核心成員被朝廷貶為朗州司馬,這個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市。此時的劉禹錫從三十三歲貶到朗州,到四十三歲被召回京,居朗州十年,這是他二十三年貶謫生涯中,時間最長、處境最差的十年,但同時也是他積累最豐富、思考最深刻、信念最堅定的十年。在朗州,他探幽訪勝,寄情風物,尋古覓跡,可以說劉禹錫把一生中最美好、最富創造力的時光留給了朗州,據記載他現存八百餘首詩歌和二百四十多篇文賦中,有二百多首(篇)是在朗州完成的。《舊唐書》2中曾記載劉禹錫在朗州時:“蠻俗好巫,每淫辭鼓舞,必歌俚辭。禹錫從事於期間,乃依騷人之做,為新辭,以教巫祝。”劉禹錫在寫此詞之時,應該是觀看了瀟湘間祭祀瀟湘神的活動,感覺到他們所唱的神曲太俚語俗腔,故而他依據屈原所創作《九歌》的經驗,而為當地巫祝新譜寫了這個“瀟湘神曲”。古人是依曲而寫辭的,由於時間的暌隔,我們現在隻能看到其詞,而難聞其音了,惜哉。 在這兩詞中,詞人第一首以舜懷念二妃為題,借問二妃魂歸湘水的去向為由,道人世滄桑,以清秋時節,零陵上長出荒草而傷感悲憫,突出了一個“愁”字。第二首。以“斑竹枝”而發端篇首。“斑竹”即“湘妃竹”、又名“相思竹”,從古至今瀟湘一帶的青年男女愛戀,都是以這相思之竹作為憑證。下麵的“淚痕點點寄相思”句,則是緊承上句的“斑竹”二字。這留有湘妃斑斑淚痕的竹枝,寄托著二妃對舜帝的思念之情。斑痕無數,相思無盡。“楚客欲聽瑤瑟怨”句中的“楚客”原指屈原,後泛指貶官的人,作者此時貶謫朗州,故而劉禹錫將自己比為“楚客”。屈原在《楚辭•遠遊》中有:“使湘靈鼓瑟兮”之語。瑤瑟即瑤台之瑟,瑟的美稱。“瀟湘深夜月明時”,即貶謫之人在深夜月明之時,可以在江邊聽到由於湘靈鼓瑟而發出的哀怨、淒婉的曲子聲音。這是境由心生的不二寫照。這第二首突出了一個“怨”字。 詞人以事而論事,以《瀟湘神》曲子之幽怨,而論述湘靈的悲哀,以自己的被貶,而道出了“楚客”的淒楚之心。所以,我們在讀此詞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出詞人對當朝統治者的深刻不滿。 注釋 1瀟湘:湘江與瀟水的並稱。湘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水係,而瀟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 2舊唐書:原稱《唐書》共二百卷,後晉劉昫所著。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