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的感受:舍不下的親情,回不去的家鄉

(2019-08-12 18:47:11) 下一個

前麵說過,寫這個係列主要是整理一下這幾年回國的零星感受。記錄在候車室裏,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或是在被時差鬧騰的不眠之夜,那些不邀而至的靈光一閃。過幾年翻回頭看看應該很有意思。

這一篇是最後一篇,也是最淩亂龐雜的一篇。寫著寫著可能還是會跑題~~哈哈,跑就跑吧,咱又不是作家!

~~~~~~~~~~~~~~~

隔著十幾個小時的時差,最惦記的當然是年邁的爹娘。這幾年,我娘執著地認定我出國出得虧大發了。每次回去她老人家總會念叨:要是不出國,現在肯定如何如何。她說著我腦子裏就會登時現出一個微信聊天頁麵,當“房子”“車子”“票子”“位子”這些關鍵字眼兒蹦出時,從上至下滿屏飄下花花綠綠的表情符號 (本來想貼表情符號,怎奈都成了亂碼。)。我隻能實打實地告訴俺娘:你閨女沒有那大富大貴的本事,就算留在國內也就一個工薪小康。

我娘絕不是個愛錢的人,可是好像國內明裏暗裏大家都很愛比這些。在機場高鐵站留神聽一聽拿著手機或是朋友之間的聊天,賺錢、做生意、項目、消費是最高頻的話題。

認識的熟人裏其實有不少海龜,多是近十年間回去的。這些人往往是所謂的“人精”。早早地漂洋過海,該拿學位拿學位,該拿身份拿身份,買房子攢人脈投資養孩子,一樣都沒耽誤。然後瞅準了國內發展的勢頭,帶著最優厚的身價殺回國內做“人生贏家”:以外籍的身份拿著優厚的薪酬,孩子送在學費昂貴的國際學校,寒暑假海外度假那是必須的。微信朋友圈裏總是很高調地秀事業秀生活。

除了這些從海外衣錦還鄉的,在國內賺了錢馳騁到海外的也不少,這樣的人相當地有底氣,自豪感外溢。有一次從國內回來在芝加哥機場排隊過海關,身後一位與我差不多年紀的中年女同胞向我打聽有關入境申報的事。我盡我所知相告,看她一臉不以為然,就加了句解釋:可能是怕在美國黑下來吧。女同胞撇撇嘴說:“這破國家誰稀罕來呀。”

今年碰見個退休的建築設計師,說是最近去了俄羅斯,直感歎外國人都特別懶。聽說我在美國,她點評道:“外國嘛,也就是美國還值得去看看。看也就是看看自然風光。”又瞅我一眼,笑笑說:“美國的城市,我看都比不過我們中國的北京上海。”老太太最後很堅定地點點頭加了句:“不過紐約還是要去看看的!”

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大學生,去年去上海交換留學一年。她對我說:“我覺得在上海的人很喜歡炫富。”問她理由,她說:“街上很多很年輕的女孩子都背很貴的名牌包。她們讓我覺得很窮。相比之下,廣州要隨意許多。”

今年回去忙裏偷閑找了個陰雨天去了久違的國子監和孔廟。難得喧鬧都市裏的一片淨土。不過很快地來了好幾撥小學生。每一撥都有個帶隊老師在隊前講孔子,並給孩子們示範如何給聖人作揖行禮。我饒有興致地看著孩子們被魚貫帶進一個偏殿,應該是古代監生讀書的場所。關上的門裏傳出誦讀《三字經》的童聲。《三字經》我是幾年前才在網上找來讀完的。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相對單純的世界。廣播裏聽的、電視裏演的、大人聊的和在街上聽到的看到的,沒有那麽大的差別。現在的孩子讀著“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學著習主席最新指示與思想,走出家門校門迎頭撞進一個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隻能說:現在的孩子不容易!

在旅館裏晚上無聊地看看電視,幾十個頻道轉來轉去竟然沒有什麽可看的節目。新聞節目基本上走著二十年前的套路,仍然是“親切地會見”“成功的訪問”。地方台的綜藝節目要輕鬆活潑許多,觀眾們都很投入地鼓掌大笑。他們明明說著熟悉的鄉音,可我卻往往不覺得好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