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的時候去同學家玩兒。同行的幾個女孩子都嘰嘰喳喳、問這問那,隻有我一個不說話。同學的媽是個直腸子,當著我的麵兒就說:“這小姑娘怎麽不說話,就會笑呢。”
不說話實在是因為不知說什麽好,又擔心說錯了什麽;而笑是因為在人家做客想表現得有禮貌。
那個年齡段是我人生中痛苦的一章,痛苦的根源是對自己嫌這嫌那: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不夠有才藝......等等等等。我最嫌自己的就是不外向。那陣子特別羨慕學校裏那些外向的同學。看看人家,班會的時候站起來說得一套一套的;年級匯演往台上一站吹拉彈唱,甭管水平怎樣,人家一點兒也不緊張。
上大學以後,我有意識地想改變自己內向的“缺點”。我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匯演,在一千人的大禮堂和同學表演二重唱;我很努力地去認識新朋友,逼著自己在眾人麵前開口講話。
後來出國念學位、工作。再後來歲月流逝,轉眼不年輕了,中年了。現在竟然很多人都覺得我是一個很外向的人。
回頭望望走過來的路,我發現:在我刻意改變自己內向“缺點”的那些日子,我改變的其實隻是自己的行為舉止,並不是我的性格。我不喜歡那個在人前不敢說出自己想法,不敢提出自己意見的膽小鬼,所以我努力去改變。剛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英語太爛,所以全員大會的時候從來都閉口不言。過了幾年,我覺得老這樣做啞巴可不行。我愛讀傳記,於是先參加了幾次“讀書會”。雖然參加讀書會的同事大多是以前沒怎麽打過交道的,可是因為談的是我感興趣又了解的話題,所以在每月一次的聚會上發言我一點兒也不打怵。幾場讀書會下來和同事們也熟了,和他們越熟悉,在全員大會上發言就越不緊張。
骨子裏,我仍然不愛湊熱鬧,喜歡花很多時間安靜地幹自己的事情,所以我知道我仍然不是一個外向的人。可是我已經不覺得我的內向是缺點了,我也我不再認為外向就是優點。
內向也好,外向也罷,都是與生具來改變不了的。我願意守著自己的內向,然而同時也願意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習慣,讓生活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