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愛談論吃。我也不例外。
剛出國那陣子年輕,也沒有錢,每次從國內走行李裏塞滿了零食:話梅、瓜子、果丹皮、開口鬆子,一樣不少。在國內偶爾也下飯館,隻是那時候飯館的數量少,自家的荷包也小,也就是XX家常菜那個消費檔次的。
一年一年時光荏苒,一次次的回國中不知不覺地出去吃的次數越來越多。感覺到質變的是五年前在上海。每天早晨我都從酒店步行到兩條街外的一家老字號去吃早餐。水煎包、雪菜肉絲麵是我的最愛。我一丁點兒也不在乎那油膩的桌麵和昏暗的燈光,一大碗麵、一盤水煎包,都被本人吃得幹幹淨淨。午餐以及晚餐去“綠波廊”、“老正興”這樣的老店,也去像“花馬天堂”那類的連鎖新貴,三、四個人,不到三百人民幣都可以吃得高高興興。想去的餐館兒真多,那一次隻恨自己的胃太小。
後來的幾年每次回國的一大樂趣就是下館子。開始是在微信群上聽同學介紹。“那家小館”、“雲海肴”等都是這樣知道的。後來更喜歡參照《大眾點評》鑽各種胡同巷子。有一家“顛越乘象雲南餐廳”,在東單北大街。這家的香茅草烤羅非魚、一鍋菌香和菠蘿飯都非常好吃,價格也很平民。
在廣州被酒店的前台推薦去了“廣東道至正餐廳”。海鮮的種類得有百來種吧。廣州現在儼然是個開放的大都市,在吃這件事兒上感覺比上海還要包容。除了必須的粵菜,全國各地的風味都吃得到。北方菜館也很多。夜市上賣北方麵食的攤子也很多。
到了廣州自然要吃早茶。去了網紅店“點都德”。價格不錯,味道不過爾爾。也可能是我對於早茶興趣一般。我最愛的是南信的雙皮奶,覺得比泮溪酒家的還要好吃,雖然便宜很多。
國內現在走到哪兒都見得到農家菜,尤其是離市區遠一點兒的地方。農家菜無論南北都有以下幾個共同點:第一,食材就地而取,新鮮。在青島,我們去的那家自己養豬、雞,水塘裏養魚。第二,量大管飽,都是大盤大碗,實惠。第三,便宜。雖然衛生條件相對差強人意,但是大家都是奔著有機少汙染去的,衛生什麽的也就不那麽講究了。
今年夏天在一家農家菜館,我們一行五個人圍坐在一張圓桌周圍,桌上雞豬牛鵝魚,還有蔬菜、點心,十幾個菜,任憑怎麽努力,不過去了一多半。請客的人很大方地說:剩下的也就剩下了,反正不貴。
這次回來以後,我突然意識到平日裏我們出去吃飯,要是按照在國內的標準,吃得真是蠻“低調”的。幾年前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我隨手貼了一張在一個大學城小餐館點餐的照片,一個朋友評語:幾個小菜,看著一般。
也許是年紀到了,也許是在外麵久了,現在我蠻喜歡這樣“低調”的生活。
在美國平日出去吃飯,我基本不吃中餐:德國菜、意大利菜、黎巴嫩菜、土耳其菜、巴西烤肉我都很喜歡。不吃中餐是因為我所住的城市沒有什麽地道的中餐館,不如把胃口省下來在家自造自食,或是回國時再飽口福。
在口福這件事兒上出國絕對比在國內享受,不知為什麽那麽多人還抱怨出國出錯了。
我們談吃的,應該談日常飲食的內容,而不是說高級餐館怎樣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