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官員在澳洲的往事 (25)

(2022-01-22 23:18:16) 下一個

中國駐澳洲第六任總領事宋發祥 (三續)

1930年6月宋發祥到昆士蘭視察僑情,知悉“敝國僑民以前來陳述,關於所得稅所受歧視及橫暴之待遇,群請提出嚴重抗議,資挽救而舒疾苦”,並向致昆士蘭省稅務司建議“敝國僑民多以華文記錄,貴司應特聘通曉中國薄記之正式譯員一人專司譯實華僑之年報書”(1)。

其後宋發祥再發“駐澳總領事署布告”給昆士蘭省華人,其布告書如下:

為布告事 查我坤士蘭省僑民以所得稅事﹐曆受政府苛征﹐業經本館提出嚴重抗議在案。其中關於我僑民因人收款匯款節﹐茲接坤士蘭省稅務司來函稱我國僑民與銀行來往多隻有一賬﹐其代人收匯之款無從查考﹐致於報稅之時不得作為根據。倘今後將代理款項在銀行另立一賬﹐則誤會自除﹐便利殊多等因。查該稅務司以上所稱﹐與情理尚屬相符。除對其他事項本署當繼續嚴重交涉外﹐合行將上述提議布告周知。仰我在澳各省僑民一體遵行﹐以避苛稅而免糾紛。特此布告。駐澳總領事 宋發祥 中華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2)

時至今日,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網友都知道所得稅分個人及公司兩大類。澳洲早年期的華人報紙“廣益華報”在早期每年都有登紐省及昆士蘭省稅務局的廣告(後來就很少見到了)。下圖是1918年國家稅務司在廣益華報所刊登的廣告。清楚說明截止報稅日期是2月6日,報稅表格可以在郵局﹑警局﹑稅局﹑火車站及地方政府辦公等地點領取,同時也說明了一些當年報稅要注意的地方。

夢子早年在讀大學時,高級會計部份用的是“立信”出版的書籍,隻知道西式簿記的方式在1930年左右在上海就有了。但在“1918年6月,曾成功倡導改革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會計製度的會計師謝霖目睹中外經濟訴訟均依賴於外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狀況,毅然上書北京政府農商、財政兩部,建議仿行西方會計師製度,發展中國的民間審計事業。財政部未置可否,而農商部十分讚成,遂委托謝霖起草《會計師章程草案》十條,並於同年9月頒行。嚴格說來,在謝霖上書之前,近代意義上的職業會計師已經在中國存在,不過其資格並非由中國政府認定。試加區分,略有兩類:其一是外國來華會計師或會計事務所;其二是留學回國及掌握西式會計法的華人會計師,如謝霖即屬此類,但數量極少。(3)”

宋發祥1919年任總統府谘議、各省造幣廠總稽查,北伐戰爭期間調任北京華威銀行行長,一直是在金融及財政方麵發展的人,是故不會對會計方麵的知識毫無所知。

問題在傳統的中式簿記已無法適應複雜財務管理及審核,尤其是當時實際應用中最為普遍的上收下付單式簿記了。即使是作為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的上海,在1930年代還在是改良傳統的中式簿記或者是全麵改革並引入西式簿記,仍在爭議和競爭之中。

如何改良,首推徐永祚。他在長期的摸索中根據不同需要設定格式,製作了一係列的帳簿,包括日記簿,票據簿,貨品簿,總日記簿,謄清簿,雙結餘謄清簿,單結餘謄清簿,有字頭謄清簿,進貨客消簿,銷貨客清簿,器具簿,通用簿,貨清簿,四柱結算表,收付對照表,收付順序表,查存表,收款憑單,付款憑單,轉帳憑單等。經過改良的中式簿記具有組織係統性,其特色在於現款式收付記帳法;簡便的統轄記帳法;完密的四柱結算法。經改良的體係在經過講解而淺顯易懂,適用於現存企業的從業人員略加進修便能掌握。

專注於現代會計學在中國的傳播和推廣的則是潘序倫。他認為西式簿記 “帳戶有係統之分類”、“帳簿有連貫之組織”、“賬簿有一定之格式”、“帳簿有一定之準繩與共守之規則”,重借貸平衡,便查核對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從1927年就開設簿記訓練班,到1937年夏經當時教育部批準成立“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學生由會計補習到上社會承認的正式學曆的轉變過程。“立信會計補習學校”在最盛時僅上海一地就設有11所分校,,到1947年共計舉辦了40屆,前後共35000餘人,培養了大量的會計人才。

然而,在澳洲的大多數華商卻依然在“帳戶無一定之分類,帳簿無一定之組織,帳表無一定之格式,帳法無一定之規律”的情況中。單就“與銀行來往多隻有一賬﹐其代人收匯之款無從查考﹐致於報稅之時不得作為根據”一項來說,“代人收匯之款”則陷入營業入息的泥坑之中,無從分辨。況且當年華僑還有將餘款放在華商中代儲及日常生活賒借的款項,簡單的流水賬將收支的類別亂成一鍋粥。一團飯中咬一口不覺得太大,一鍋粥中盛去一大碗自然心痛了。是故華商投訴“所受歧視及橫暴之待遇”,是屬不自省的行為,說得難聽一點是“反咬一口”: 宋發祥的“嚴重抗議在案”不但蒼白無力,亦必然引致澳洲本地傳媒的非議。所以當我們回顧澳洲華人的曆史時,得清楚分辨澳洲政府當年的政策在那一部份是不公和歧視,那一些是華人本身的不適應澳洲的社會而導致的誤解(甚而是觸犯法律的)。

在過去搜集資料時有儲存過澳洲華商的簿記圖片,但不知道儲存到那一個角落去了,留待日後補回。英式簿記是“T”形記錄,而華商則是“┫”的上收下付單式簿記,沒有可伸延的空間。華商的單式簿記,在程度上大概是初級簿記第一年上學期的入門階段。

或者可以說,早期來澳的大多數是農民或個體的小商業者,他們早已習慣傳統而簡易的中文簿記形式,並沒有考慮到生存於異國他鄉需要融入其它種族的世界。

個人的感覺是昆士蘭的部份華商是貪圖方便而向宋發祥投訴。因為絕大部份華商間都有生意往來,加上有國民黨地方分部或其它華人社團,在報稅上某個人出現問題,很快就會互相通傳,上一年吃了虧,次年仍重蹈覆轍也無話可說了。

注:

  1. 東華報1930年6月14日第8頁
  2. 東華報1930年7月5日第8頁
  3. 魏文享:“近代上海職業會計師群體的興起 - 以上海會計師公會為中心” 文章來源:《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4期
  4. 魏文享:“上海商會與1930年代的改良中式簿記運動”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26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