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語錄被稱為“稀缺藏書”(語出http://www.carousell.com.hk),在“淘寶”網上的價格實出意料之外,倘將兩書出讓,能在廣東曾客居的小城買一套不差的居所了。
這書大約購於上世紀70年代中,具體時間忘卻了。記得的是在報攤看到有“展望”的雜誌,想到早前曾買過一本“瞿秋白傳”的,就想到這雜誌社的地方去看看。地點在香港九龍彌敦道美麗都商場二樓74號,實際上是個住宅,大門上掛“自聯出版社”,入門的客廳改為陳列室來擺放書籍出售,廳的一角是一將書枱,既是司馬璐先生寫作的地方,也是收銀處。
之所以能記得清楚,是太難忘了。一個剛到香港且仍在半工讀的我,卻與一間出版社的老板聊了好幾個小時。他問的多,我也是答的多。現在回想起來,應是他離開中國的時間久了,太想知道國內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東西,而我又是文革在社會底層的經曆者和參與者,能提供的是個人心路及在廣東的一些情況;大概是如我那樣自動上門又坦然回答的不多,故而雙方似是相識很久了的閑聊。那也是我和司馬璐先生僅有的一次見麵,後來太忙的緣故,再也沒有關注“自聯出版社”的雜誌。
該日能看上的書就是“劉主席語錄”,因為再想買也買不起。“劉主席語錄”在當時的售價是1港元5角,而我的月工資不超過300港元,衣食住行及交學費之類的開銷包括在內,窮得響叮當。況且1港元5角在當年已可以在餐廳吃一碟對我來說是非常奢侈的燒鵝叉燒飯。不得不買兩本的原因在其中一本是會常翻看及有可能遺失,多出來的一本是備胎,隻是沒想到後來根本沒有時間去看,因為如何能在香港立足,生存才是首要的。臨別的時候,司馬璐先生送了一本他的自傳“鬥爭十八年(節本)”,售價是3港元,計起來已不是半賣半送,恐怕是低於成本的給我了。
“劉主席語錄”出版於1967年6月,後來多國出版社收購版權,單日本的銷量就在15萬冊,故可說司馬璐先生因此書而極大地改變了生活和居住環境。據說在文革期間香港的左派曾衝到“自聯出版社”燒了不少書,但肯定的是“劉主席語錄”並沒有完全燒毀(或許部份仍存在其它地方),否則我也沒有可能買到這本書。司馬璐先生在1983年移民美國時在身邊已沒有“劉主席語錄”存貨,對他來說是個遺憾。
這次提及“劉主席語錄”一書,源自早就不知道收藏在甚麽地方,而最近大清理書籍時才翻了出來。不在網上查看還可,其價格嚇了一大跳;或許有虛而不實,但假如以收藏為目的話,算是整個書房中最利害的了。估計在同年代用了100多港元買的幾套線裝書也賣不到它的價格;更不用說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京琉璃廠“集古齋”買的“藏書” “續藏書”及“焚書”這三套專為毛澤東印的大字本。
然而以研究為目的的話,“鬥爭十八年(節本)”更有點看頭。例如“朝鮮義勇隊”(解放戰爭時朝鮮籍三個師的前身)的起家和發展史,可以看到現在中朝關係的一些端倪;又如1949年時一些民主黨派的情況;更可以看到原是中國共產黨早年的同路人在後來產生的心理變化等等,耐人尋味的地方很多。
司馬璐先生在2021年3月28日於美國紐約法拉盛的一家養老院生活及於睡夢中逝世 ,終年102歲。在他的一生中,國內、香港、美國幾乎各占三份之一。他的曆史研究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讓外界參照和深思當代的中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