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澳洲聯邦首都Canberra,現在通譯作“堪培拉”。然而聯邦政府除轄管各州(省)外,也管轄境內三個境內領地(包括“堪培拉”)及七個海外領地,這裏僅先說“堪培拉”。
在早期的華人報紙上,廣益華報在早期有所關注,但相對報導較晚,尤其在選址的報導中也出現偏差。下麵僅錄數段(原文中沒有英文地名,故補上以方便了解):
- 世間官商士庶居其地者,多欲得其地利之權。憶昔澳洲倡議聯絡之初,六省皆悅建都於鳥修威坑上,隔雪梨不下百咪之遙。蓋以實藏而論,則而鳥修威為最富,次則域多利而堅士蘭。然此三省又以鳥修威為適中之地。惟初聯絡時美經決定建都於某埠,百工未興,欲速不達。憲駕已臨,故將美利畔為暫居之所。歲月如流,至今數載,鳥修威官員則怨美利畔橫占其權;乃因凡建都於該埠,其地必旺而商務眾,富貴多來安居。但別省頗不悅雪梨獨占其美利焉。據域多厘省人說,美利畔街道廣闊,樓房雅潔,合為京都之地。鳥修威人亦稱省內地廣肥美,人民豐富,港口雅致。十月二號在六省政局內諸多駁論。域多厘省始準鳥修威用紙筆登載省內入一埠名陳列於政局台上,任眾議員以投簡之法,舍寡從眾;必擇一地,立為京都,不許久延。今將所登載之埠名錄列:爹吉地Dalgety、潛麻Tooma、間巴喇Canberra、滔密Tumut、連蝦士Lyndhurst、力佐治Lake George、柯巴喇Bombala、也士根巴喇Yass-Canberra、柯倫治Orange、暗覓爹Armidale。(“選舉澳京”:廣益華報1908年10月10日第5頁)
- 美利畔埠六省總政局選擇新建京都之地,其最多公舉者則是也士間巴喇,乃鳥修威南方鐵路,隔雪梨六百九十咪,隔美利畔六百咪遠。悅舉此地者共有三十九名。今作選舉已成,六省京都照依前約,坐在鳥修威之地。雖已此為,但不能立即動工。一欠資財,二欠裱繪圖則;或延留至三五年,或十年八載亦未可知也。當是時,別黨政員在位,或再更改地盤,亦無法阻止;因洋人國例常聞更改。為政者若能齊心,可稱百事任意而為。試看昨兩禮拜皆說爹吉地埠為最妙,今忽變卦又不悅爹吉地之埠矣。此地名也士間巴喇者乃坐在也士埠及間巴喇之中央,故以此兩埠為名也。(“選定也士間巴喇為六省建都之地”:廣益華報1908年10月17日第5頁)
- 澳洲新京都為六省總政之地,乃在鳥修威省隔雪梨一百九十餘咪,隔美利畔六百咪遠,前報多登。美利畔埠總政局十一月六日號又再提議,諸多駁論。比若居東之某政員自有地業在東,預知京都成立,價值漸增,則說東方為美;居西者亦說西善,執拗難平。有說也士及間巴罅相夾之地為適宜。有南省政員說爹吉地埠為最妙,域多厘省政員說都勿埠最合。駁論既多,難分孰是。後再用頭簡之法,舍少從眾。政局主席亦說再次投簡為合。當開票時,公舉都勿善者十七人;舉也士間巴罅善者十九人。故舍十七而取十九,亦照日前所據,以也士間巴罅為建新都之地。聞陸六省上下議員俱悅批準以此埠為正京都,料必他日可無更改之意矣。故也士埠老幼居民喜悅於心,兼形於外,街上顏色旗號張揚,並奏樂等以稱賀。(“選再擇京地 眾意如前”:廣益華報1908年11月14日第5頁)
- 澳洲議建六省京都已曆多年,其言論之繁,曾誌前報。至今始接到美利畔消息雲,聯邦內務大臣奧摩厘曾將預備在鳥修威省也士間巴喇建都之計劃宣布。其詞雲,本年二月二十號已從洋人折扶利購地約十七萬零八十個半衣架。此地名曰鈪頓,以作暫時在城外設寫字樓﹑建寓所並小屋等,俾司事者與建造工人等居處之用。本年二月一號,已議準撥銀八千磅,作在此地創路建橋經費。仝日並議定撥銀二千一百零二十二磅,作購買開築橋路器具之用。二月三號議準在該處建築一水閘,以約束葛打河Cotter River之水;又一所約束爹流冧布喇地方﹑茂郎古勞Molonglo River之河流,俟建成而後止,預備需銀五百磅。正月二十號議用銀五百磅,在芒士曹勞莫勞山上築暫用天文台一所,並設備當需之器具。又二月九號議用銀五百四十磅,開築道路約闊十二尺,由此山下而達天文台上。又二月十七號議定設避野兔鐵網在鈪頓Acton草場圍,繞物業外圓長七英裏。按此宣布出後,料新建京都之期,或在於不遠矣。 (廣益華報1911年4月1日 第2頁“澳洲聯邦預備建京都之計畫”)
- 澳洲各省於一千九百年以前﹐各自為政。自一千九百零一年元月﹐始在雪梨宣布設立聯邦政府於美厘彬埠﹐距今葢已二十六年矣。至去年乃有遷都本省坎比拿之決定﹐各種工程次第告竣。經於本月九號將政府遷移該埠矣......。(東華報1927年5月14日第7頁“聯邦政府遷往坎比拿”)
廣益華報1908年10月10日第5頁在“選舉澳京”中的陳述比較混亂,主要在兩點:
其一是“據域多厘省人說,美利畔街道廣闊,樓房雅潔,合為京都之地。鳥修威人亦稱省內地廣肥美,人民豐富,港口雅致”,這種情況是民間爭議,而投票選擇的議員著眼點則在選址原則及政治上考慮的更多(這方麵將會分別列出議員的觀點)。
其二,有三個選址基本上會排除。首先是連蝦士Lyndhurst,它離雪梨太近,但在眾多選址中不具優勢,出局是必然的。另外兩個是柯倫治Orange和暗覓爹Armidale,都在雪梨以北且接近昆士蘭,與選擇雪梨與墨爾畔距離的中間位置的原則不合,僅是照顧昆士蘭方麵的情感而提供選擇,故也不會考慮。

在有權投票選址的議員中有一個基本共識,所選的應在Monaro Highlands的範圍之內。其分歧以在Yass – Canberra 與Dalgely – Tooma的兩個連片範圍選擇。後者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早在1906年選址是確立在Dalgely的,後來雪梨方麵“反對接受Dalgely,並拒絕承認英聯邦要求的額外領土”(見“Federal Capital Site”, Riverine Herald, 8 October 1908, Page 2);同時Tooma緊貼州界不遠,而雪梨方麵是希望“首都盡可能靠近100英裏的界限”,故而在眾議院以39票對33票被否決(見“Friday, October 9, 1908”, Argus, 9 October 1908, Page 4);但Canberra不能成為單獨的選擇,必須包括Yass及Lake George 在內的整個地區在內。百多年過去,堪培拉Canberra已然成形,也在擴展,但並不是將向北麵的Yass伸延,而是向南的山區擴展(含葛打河水庫)。
至於確立堪培拉成為首都過程的爭議就不一一解說了,可參考1908年期間澳洲的英文報導;而雪梨或墨爾畔兩大城市都沒有成為首都,卻非得在荒野之地建新的城市,這就有可說的。
最早提議聯省成為聯邦的是雪梨總督,故初議的地點是在雪梨的1888年,各州的總督、紐四蘭及斐濟都有代表到場(後來紐四蘭及斐濟因各種原因沒有加入聯邦)。1888年之後雪梨總督與其它州的總督意見相左,改由維多利亞總督主持,故到聯邦政府成立時維多利亞總督順理成章成為聯邦政府總理,聯邦政府也由此而在墨爾畔辦公,而首都地點則先掛起來,先解決憲法及國家初建時需統一的內部事務,偶然也會作為議案討論。
1904年開始,首都的問題擺成急務,是雪梨或墨爾畔成為首都的爭議隨之而起。即使留到今天來討論,也會爭論不休。
雪梨是澳洲第一個建築的城市,更是澳洲近現代史開始的地方,也是20世紀海運年代與東南亞聯係最密切的城市,假如以曆史的厚重感,雪梨應是不二之選。但雪梨最遺憾的地方是剛登陸的地方應是現在的北雪梨,那建設的重心是在情人港的北部。局限於選址,早期雪梨的建設缺乏規劃性而不得不向西部階段性發展,工業、商業、住宅等區域交叉伸展,卻又因西部處於低窪盤地又伸展不開。在政局來說,昆士蘭是較晚時候分割出去,故關係較為密切,而在聯邦選票中又得不到多數。
墨爾畔的情況不一樣,略晚於雪梨建設,故整個布局較雪梨完善。維多利亞州相鄰的南澳及塔省無論經濟或人的交往密切,所以觀點較為接近,略去西澳及北澳不計,三省對兩省時,紐省就略占下風。更不用說,受都選址本來就是雪梨與墨爾畔之爭,對昆士蘭影響不大,所以吵來吵去都是紐省和維省的事。
堪培拉從確定地址到基本可以陸續遷入辦公前後近20年。
回過頭看Canbeera的中文譯名,現在是堪培拉,但曾有“間巴罅”( 廣益華報)和“坎比拿”( 東華報)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