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愚不可及的,是自己對自己吼“你是個中國人”。有點像“受魯迅思想影響”,怨誰?
讀《左傳》,讀《史記》,讀魯迅。之外的,就是個翻翻。
漢語文章寫到司馬遷,後來的就是個拖堂。
日式的審美和把它們帶進漢語文章,魯迅使漢語文章又有了看頭。
愈長,愈不在意魯迅想什麽,卻愈在意他怎麽寫的。
見多的是卷入,融入,香蕉人。魯迅不是。一直都是周樹人。他在日本是以留學的方式過青春期。回國,已是成人。就想著謀職,過日子。這才是魯迅。《呐喊》,雜文集,民族魂,是tattoos 。到了歐美後,周圍有好多做tattoo 以前的魯迅。
中國有種蠻不講理,向你吼:“你是個中國人”。近百十年來,尤。毛主席感歎白求恩是個“純粹的人”。其實魯迅也是,後來的張愛玲也是。後來,就沒了。
讀魯迅,不讀其文,讀什麽呢?撇下這,去找其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怪誰?
能構成所謂中國的“文科”的,大約也就是文章了。而其中能拿得出手的,左傳,史記和魯迅。還有其他?
魯迅,不過是正常。寫《狂人日記》到《遺言》,就是在說這正常。張愛玲是過這個正常。烏泱烏泱之中,他們竟是孤獨的!
有個經驗。喝咖啡,寫寫字,把菜苗種下,和鄰居搭訕,很自己。一入群入圈入壇,就活“中國人”了。
愚不可及的,是自己對自己吼“你是個中國人”。有點像“受魯迅思想影響”,怨誰?
倒是可以想一想的,寫了百十年的白話了,還是沒魯迅寫得好的。為什麽?
二
千萬別太把中國當回事。或者,不把中國當回事。
想中國的功夫,不如花在想別的什麽上麵,譬如中午吃什麽之類。
小時候,周圍有不少就知道養家糊口的人。大了,會想起他們。現在網上和周圍的,看過就忘。
愈長,愈私。本來的;“我倆好,哪兒都是家”。就是的。其餘的,扯犢子。
過自己。本來的。還有其他?
為什麽出國?能過自己,活自己。如此而已。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