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我”有控製嗎?無限整體(THAT)有控製嗎?

(2019-04-26 12:04:48) 下一個

讀者:

先生常以夢境形容人生經驗之虛幻。我們做的夢是夢中夢,因為我們的人生也是夢,誰的夢呢?THAT的夢。我的問題是:我自己的夢是不可控的夢,即使“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不是我能控製具體做什麽夢的,那麽,THAT的夢呢?當你realize了THAT,認識到你自己就是THAT,你是否能控製自己的體驗。據我所學到的佛法,答案應該是YES。大修行人種種神通變化、瑜伽士運氣在不同的脈上使得在一日之內獲得六道不同的體驗,等等。先生說過,由於THAT本身就是高智慧的,他的spontaneously display也是看上去有條有理的,看上去像是有一個設計者的。請先生開示。如果跟我以前的問題有重複,那必是末學愚鈍未通,尚祈海涵! 

存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要指出“夢”這個概念是方便的比喻。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僅僅是經驗呈現,我們創造出一個“夢”概念來比喻它。其實夢不是夢,經驗不是經驗,意識不是意識,到底是什麽,什麽在發生,完全搞不清楚,永恒無法確定。我們把現實比喻成“夢”或“經驗”或“意識”等等概念,僅僅是為了表達方便,硬是把無法搞清的暫時“搞清”成某些概念。現實遠遠超越“經驗”或“夢”或“意識”或“覺知”諸如此類的概念,現實哪有思想想象的那樣簡單,思想上建立的任何解釋係統都是幻覺。所以你的問題是假設一些概念成立的基礎上問出來的。但可能你沒有發現你問的問題的一切概念基礎都可能不成立,這點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和質疑的,時刻不給自己任何“方便”。如果你不注意也不質疑自己思想上的任何概念,那就好像走上一條充滿幻覺概念陷阱的路,每走一步都會落入某些概念的陷阱,一旦落入了自己都不知道。

 “夢“是一個比喻而已,更好的比喻是用“經驗”(EXPERIENCING)這個詞。最好不要認為THAT做夢,如果你這樣說習慣了,就會隱性地把THAT看成是一個會做夢的個體(IDENTITY)了,這不就是落入了另一個幻覺概念陷阱了嗎。最好說法是:經驗(EXPERIENCING)從無限無二整體中浮現出來,好像一個synchronized display。雖然我們俗話說經驗類似做夢,其實不是夢,是什麽?永恒搞不清的。思想上急於搞清它,就把它說成是”做夢“,其實是非常片麵的。

做高級瑜伽的第一個階段是把一切不看成一個一個的‘東西’或一件一件的事情,而是歸納為純粹的經驗(Experiencing)。等到你習慣了這個看法,就可以過度到第二階段,那就是超越經驗(Expereincing)超越意識(Consciousness)了,你逐漸感覺到連經驗都無法說清真的是經驗,越來越開始搞不清經驗到底是啥‘東西’了,就這樣,“經驗“這個概念幻覺也在你中被看破了,化解了。很多大師對大多數學生強調:一切都是意識,除了意識外什麽都不是。當然,對於第一階段的學生來說,這個說法不錯。但這個說法不是真理,因為這個說法還是建立在一個確定穩定的“意識”概念上麵的。第二階段就要看破“意識”概念了,因為“意識”的背後根本不是意識,到底是什麽,永恒說不清,永恒確定不了,所以大師對於悟性非常高的學生說了一句悄悄話:意識不是意識。英文就是: Consciousness is not conscious。之所以說悄悄話,因為也就隻有這一兩位聽得明白。

總結,瑜伽的第一階段是暫時做一些假設的基礎上繞開思想理智的邏輯幻覺,這些假設就是我們熟悉的“經驗或意識”概念,把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體都看成是經驗流或意識流,等到習慣了這個練習,就會自動的過度到瑜伽的第二階段,那就是進入真正的無法知無法描述無法確定階段,發現連“經驗”或“意識”甚至“覺知”這樣的看似高級的假設都不真的成立,發現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法說的“那個”,這就是我用THAT這個字的意思。我都不願把“那個”說成是自己,怕讀者可能誤解成個體分離的某個IDENTITY了。當然無法說的“那個”就是真正的自己,是無限的沒有個體IDENTITY的自己。

回到你上麵問的問題,無限整體(THAT)中浮現出來的經驗內容當然是無法控製的,經驗內容是無法設計的。為什麽?因為無限整體是沒有“個體”概念的。人類語言邏輯上的“控製”和“設計”是建立在個體IDENTITY的基礎上才成立的。根本沒有一個“我”,怎麽可能有“控製”或“設計”概念呢?如果我承認有“控製”這回事,那不就等於說有一個“我”是獨立存在的了嗎?這樣就落入了幻覺故事裏麵去了。一切經驗呈現自發自動地發生,但沒有任何個體(IDENTITY)可以施加控製。如果你說有某種“佛法”說經驗體驗是可以自我控製的,那不是究竟的佛法,也許是某位大仙人的佛法。成 仙人不難,隻要勤奮努力做靜坐氣功,有辦法聚集KUNDALINI能量或積累中文中的”氣“,會營造出一種自己控製環境的良好感覺,但這還是建立在“我”幻覺基礎上的衍生幻覺,和一個“人我”幻覺認為自己可以“有作為”是同一個層麵的幻覺。

看上去好像有控製,很容易真的相信有一個個體的IDENTITY“我”去控製經驗。很多修行者已經到了很高的悟性,但還是把無限的THAT看成是一個另類的偉大的“我”,一個高級的“我”,俗稱“大我”,“大我”還是沒有超越個體分離IDENTITY的幻覺。要記得,不但沒有”小我“,也沒有”大我“,就是沒有“我”。任何IDENTITY都是幻覺,明白了這個,就是THAT了,方便地說就是無個體分離的IDENTITY的自己(SELF)了,這是非常微妙的,語言根本無法講清,你看我剛說好沒有任何“我”,接下來說明白了沒有任何“我”這個情況才是真的我自己,對你來說看似是一個前後矛盾句,我也詞窮了,今天是很費力指了一個方向,你隻能意會了,哈哈。

為什麽會對控製經驗感興趣呢?因為個體分離的“我“定位還頑強地在哪裏。隻要”我“執在,希望“控製”的欲望就在,它們是孿生幻覺。

無限整體(THAT)雖然沒有任何個體IDENTITY,但無時無刻地呈現出一個一個“我”的幻相來,讓每個“我”感覺到好像有獨立的意誌,可以控製自己的經驗形式。這就是一個迷“人”的SEEMING。我的每篇文章都在看破這個幻覺。一個一個“我”是幻覺,這個“我”幻覺還非常狡猾,可以進行修行,試圖把“我”膨脹到無限整體,他們不自覺地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大我”概念,認為這個“大我”會對經驗呈現的原因了如指掌然後達到對經驗內容的全麵控製神功。他們從“小我”修行到了“大我”,其實還是沒有超越幻覺。無限的THAT是無“我”的,THAT也無法控製經驗。對於THAT來說,連經驗都不能在概念上稱為經驗,它是什麽?無法說,隻能說是THAT自己,除了THAT自己還是THAT自己。對於THAT來說,既然“經驗”或“體驗”概念都不真的成立,既然沒有一切一切的概念,怎麽可能在邏輯上有“控製”概念呢?誰“控製”誰呢?請注意:控製這個詞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二元上的。

記得,佛祖說的“空”是徹底沒有概念的空,並非什麽都沒有的空,而是什麽都無法用概念去定義的空。連THAT也是概念,THAT連THAT概念都要超越的。

總結一下,無限整體的意誌是不可知的。但一旦落入個體分離幻覺中以為自己是一個IDENTITY,那麽就會升起強烈的希望知道無限整體意誌的欲望。這個欲望和個體IDENTITY是對應的,它們是同生同滅的。當個體IDENTITY幻覺化解之後,希望知道無限整體意誌的欲望也就隨之消散了。

有一個觀察的方法,一旦你中升起了“無限整體是否可以控製經驗?”之類問題升起的時候,請立刻注意是誰在問這個問題,你是否注意到了一個分離的個體?在試圖回答“無限整體是否控製經驗”之類問題前,先問是否那位問問題的“我”可以確定找的到?是否“我”有獨立的存在?這個觀察法不是真要找到那個無法找到的“我”,而是可以避免了你隨著“我”提出的問題落入了一個又一個的幻覺循環。

雖然前麵說了無限整體是無限的無法確定,THAT無法知道“意誌”,一切都是SPONTANEOUS ACTION。甚至不誇張地說連spontaneous action也不能說是“作為”,無限整體THAT超越“作為”和“不作為”概念,這個情況也側麵指向了佛祖在《心經》中強調的“不生不滅,無增無減”。這個現實不抹殺不排斥在經驗中看似有“個人意誌”或“個人選擇”。你完全應該照人的邏輯充分行使表象裏麵的“個人意誌或選擇”。知道一切都無法控製無法知道的同時,不抹殺不排除表象生活中的邏輯,意誌或選擇。你有自由判斷和選擇的權力,為什麽要刻意地避免呢?對於無限整體(THAT)來說,你在表象世界裏麵的所謂意誌或選擇絲毫不影響無限整體的THAT,站在THAT的位置,一切都是無所謂的,這樣你的意誌就是THAT的意誌。

但TRICK是,你現在還沒有站在THAT的位置,你擔心萬一“我”幹出“強奸”行為,是不是可以? 這些疑問的升起就表明沒有站在THAT位置。

我對你的建議就是,隻要你有“我可不可以做這種事”或“我該不該幹這個或不幹這個”諸如此類的疑問,你就還是站在“我”(FEELING OF EGO)的位置看情況,這樣的話就要遵循既有的社會行為準則,符合普通人的邏輯道德。因為你還是感覺有“你“和“別人”分離,還是把幻覺當真,怎麽可以借口“一切都無所謂”而幹違背“人我”的社會道德準則的事情呢?當你還是隱性地維持“人我”的世界觀,那就像你是3歲的孩子,你能夠允許這個孩子獲得一把機關槍嗎?因為他還不成熟他就會胡亂掃射。

當你能夠真正地站在無限整體(THAT)的位置,你就不會問“我該不該”或“我可不可以”之類的問題了,因為不再有一個“我”問這些問題。一切都是THAT本身,一切都是隨機的必然,超越“錯誤”和“正確”的對立概念。超越一切概念。甚至超越“意誌”概念,也就是說“意誌”不再是意誌,而是無限本身,除此外無法說了。

如果你真正站在無限整體(THAT)的位置,還是可以遵循社會道德準則,和普通人一樣。但有一個大區別,你在遵循的同時,一種強烈的“不當真”能量圍繞著你。一邊遵循,一邊不當真,絲毫沒有矛盾。不必等到你變得“成熟”了才能體會,你現在就可以體驗站在THAT的位置是什麽味道,你現在就可以體會那種既遵循社會邏輯道德準則行事的同時的那種無法言說的“不當真”能量。你會體驗到是這個“不當真”的能量在看似當真地遵循社會道德準則,你會品味這種既不當真也當真的奇怪能量振動。

關鍵還是那三個字:不當真。這三個字等同於《圓覺經》中的“無所離”。當你不把一切經驗形式當真了,就不必排除抹殺或脫離這些經驗形式了,這就是“無所離開”的態度。

下篇博文討論“慈悲”到底是啥意思,HINT:不是你思想上認為的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的膚淺解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