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站著終極觀察的位置

(2019-04-26 12:03:03) 下一個

讀者:

歪一下樓,講一下我最近的試錯過程。休假時去了風景優美的海邊。我貪婪地看著美景,聞著花香,肌膚有微風拂過,溫暖的陽光懶洋洋照耀著,好舒服的感覺。腦子中還不時地回想著博主的SELF 理論,有一些心得,趕快發簡訊跟朋友分享,製造了一個“清心寡欲”的清靜的修行境界。但回程的路上,我看到了我的假相,一直有一個‘我”橫亙在中間享受著自然美景,我的五官在密密切切天衣無縫地合作運作著,而我對SELF的理解還隻停留在理論上。於是,接著,在生活場景中,我決定運用博主所說的“直接品嚐經驗”,這個方法比禪修中所講的“覺察”方法好使,“覺察”會讓我感覺有一個分離的人在觀察這個我,會產生一種分裂感,很多時候都不知走神去哪了自己還不自知。這個“直接品嚐經驗”的好處是能時時讓注意力落在自己的身體上,感覺比較接地氣了。剛開始時,我還是品嚐自己的各種情緒,各種境遇,為自己的境遇喜而喜,為境遇怒而怒,圍著這個“我"轉的勁頭絲毫沒有減少。後來,再看一下博主的幾篇文章,明白了博主鐵麵無私毫不含糊的話:沒有這個我的存在,沒有這個我的存在,沒有這個我的存在......好吧,既然話都已經說得這麽清楚了,我再不執行的話,相信博主再寫一萬篇文章對我都沒有用處.於是,在直接品嚐經驗的時候,我帶入了“無我”的想法,最難的是早上起床的時候,我是“咚”的一聲,直接就從睡眠中清醒過來了,從來沒有經曆過博主所講的那種“似醒非醒”的狀態,眼睛一開,一個活生生的“我”就橫亙在這個世界裏了。五官緊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一秒都不鬆手,怎樣體會“無我”?有時,感覺博主所說的說法很難切身理解(道理邏輯上完全能理解明白),也不想去理解了,我知道即使我想破頭也理解不了,就盡管隻是去做了。“我”起床了,就是一個圖形起床了,我去刷牙,也是一個圖形,我吃早餐,也是一個圖形,就想象著自己是圖形變來變去。好笑。。。

 

存在:

非常好的描述。你所說的各種體驗感覺不就是很好的體驗嗎。我確實說過“沒有這個我存在”,但這不妨礙在感覺上出現一個“我”的感覺。你說的很好,早上醒來一霎那就出現了“我”和身體的感覺,不要認為這是一個錯誤或問題。無我並不是說在感覺上沒有了“我”,無我是不把感覺上的“我”當真了,你以玩耍態度體驗“我”,感覺好笑的態度體驗“我”,“我”的出現或不出現是沒有關係的。或者說:沒有這個我存在,但不妨礙在經驗中體驗“我”感覺的出沒。


所以,以玩耍不當真的態度品味既有“我”也無我的奇妙感覺,發現這個情況的好笑。當你發現這個既有也無的奇怪情況的玩笑性,就是THAT自己跟自己玩耍。
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升起一個“我”感覺來,利用這個機會回想一下在這之前的幾秒鍾,雖然有某種無法說清的感覺存在,雖然隱隱地感覺到光當存在,但還沒有確鑿的“我”感覺出現,然後突然出現了一個“我”感覺,思想上升起“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故事”等等,在這之前的幾秒鍾雖然感覺到光,感覺到有環境存在,但還沒有想起“我的身份,我的工作,我的家庭”,這個奇妙的情況就是純意識,但還沒有出現“我”,隨著蘇醒過程的發展,“我”感覺(THE FEELING OF “ME”)在某個時刻會突然顯現出來,你開始記得“我的故事”了。不要認為“我”感覺的出現是一個錯誤或是一個必須消除的問題。請品嚐從沒有“我”的純意識過度到出現“我”的過程,感覺這個過程的好笑,可愛。


在海邊,你觀察到海浪波濤的聲音,你觀察到海鷗的叫聲,這時你會有“我在觀察”的感覺,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體驗一下純觀察是什麽味道,也就是說,在純觀察的時候,不但觀察到海浪,波濤聲,海鷗,陽光等等,同時觀察到好像有一個“我”在看這些,聽這些,感覺這些。 什麽是觀察到“我”的那位?這就好玩了。好像有一位超越“我”的在背後觀察著“我”。而那位觀察“我”的那位也和“我”一樣可以觀察到海浪,波濤聲,海鷗,陽光,等等, “我”和“我的身體”也都和海浪海鷗陽光一樣是被觀察的對象。


這個超越“我”的觀察者是什麽?請品味它,不要去定義它,不要去解釋它,不要去搞清它,請直接品味它吧。

是的,把“我的身體”看成是一個印象圖像是一個好方法,感覺“身體圖像”在做這個在做那個,而真正的觀察者卻什麽都沒做,隻是觀察。同時一切“做”或“不做”都包含在觀察內部。 也許觀察者後麵還有觀察者?有更高的觀察者在觀察“觀察者”?如果你仔細去品嚐,會發現觀察者背後還有觀察者,無窮無盡。比如,你出生的時候,是誰觀察到“出生”了? 比如,你死亡的時候,是誰觀察到“死亡”了?“身體”圖像出生或死亡,但觀察者卻不受影響。

如果你不斷品嚐,你會發現你最終搞不清什麽在觀察,也搞不清被觀察的是什麽。也許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是同一無二的?也許根本沒有觀察者,也沒有被觀察的對象?因為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是同生同滅的,沒有其一就沒有其二。沒有其二,也不可能有其一。

假設你死亡了,注意這僅僅是一個方便的假設,那麽隨著身體的死亡觀察就停止了,那麽你能夠證明你周圍的世界宇宙還存在嗎?當觀察沒有了,你就無法證明世界和宇宙存在或不存在。也許根本就沒有你也沒有你周圍的世界和宇宙,隻有觀察本身,是因為觀察的開動,讓你感覺上出現了一個“觀察者”和“被觀察的世界宇宙”。

你是觀察者嗎?不,你遠遠超越任何觀察者。
你是被觀察的對象(比如身體,感官器官,思想意識以及周圍的世界宇宙)嗎?不,你超越一切被觀察到的對象。
你是觀察(WITNESSING或EXPERIENCING)本身嗎?不,你超越“觀察和體驗”本身。

你是無限超越的。但不妨礙你中出現“觀察者”的感覺,不妨礙你中出現“被觀察的事物”的感覺,不妨礙出現“觀察”這個動作感覺。你中可以自由的出現各種感知感覺,但你不是這些東西,你遠遠超越一切可以說或想出來的概念。

你說:“最難的是早上起床時咚一聲出現我的感覺,但體驗不到似醒非醒的狀態”,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困難的任務必須去體驗似醒非醒。也許目前THAT不需要體驗似醒非醒,而要體驗“一下子醒來出現了我”。THAT好像是一位終極的觀察者,它觀察什麽都非常好奇,THAT不會偏愛“似醒非醒”,而對於“突然醒來感覺有我”看不慣。對於THAT,也就是你這位終極品嚐師來說,一切經驗呈現都是同樣神聖的,同樣好玩的,同樣有趣的,同樣無差別的。如果你現在暫時還體驗不到“似醒非醒”,那麽就不要刻意期待去體驗這種經驗形式,你就放鬆下來簡簡單單地去體驗你能夠體驗到的任何經驗形式。體驗任何簡單的經驗形式對於THAT都是無等級的體驗。比如,你就可以體驗從“啥都沒有”的睡眠態,過度到“啥都有”的“我”狀態。品嚐一下這個過度是怎麽發生的。比如,中午吃完飯後,頭昏昏的,眼睛閉下來,突然感覺到腦海裏麵出現說不清的“人形”閃過,這就是所謂的白日夢,短短的一秒鍾,好像真有一個說不清的“人”跟你說話了,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品味意識是多麽容易編織故事情節來,隻要你閉下眼睛的片刻都可能出現“微型夢”來。


在白天的經驗中,有機會就不斷往後站,站到表相“我”的後麵,站著那位說不清的深層觀察者的位置來品嚐“我”和“我的感覺”,同時品嚐周圍的一切事物經驗。把“我”和“我的感覺”一起合並到周圍一切事物的經驗中。 不給“我”和“我的感覺”或“我的什麽什麽”任何特殊地位,統統把它們當成是純粹的經驗呈現。當你在海邊的時候,多半心情舒暢感覺良好,你品嚐到“我感覺良好”這個經驗呈現。等到你周一上班,壓力山大,感覺不良好了,請品嚐這也是純粹的經驗,THAT既要感覺“海闊天空”味道的經驗呈現,也要體驗“壓力山大”味道的經驗呈現。品味海邊經驗和品嚐上班經驗對於THAT來說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的,沒有等級差別的。它們都是神聖的品嚐。你的態度會變成:“我”出現了,哈哈,好玩。 “我難過了”,哈哈,有趣。竟然有一個“我”會感覺“難過”,還有比這個更奇妙的奇跡嗎?好好品味這個奇妙的感覺吧!

品嚐“坐在高山的頂峰定心遠望宇宙”和“坐在公共汽車看著眼前一位老人和年輕人搶位子”這兩個看似不同的經驗形式是同樣的神聖的經驗形式,品嚐它們的無差別。品嚐一下,甚至身體參與搶位置的紛爭為一方說理,也是同一無二的THAT的經驗呈現,都是神聖的,奇妙的,無差別的。你不再把思想上歸納出來的高低貴賤當真了。

一切都是你自己,哪裏有什麽高低貴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