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還原永嘉的《證道歌》和《楞嚴經》上的一段佛語

(2019-04-26 11:49:55) 下一個

(1):解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指出南懷瑾大師的誤解:

讀者: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存在評論:


“不除妄想不求真。”,說的就是這個嘛,不需要去除妄想也不需要追求真理。“妄想”本來就是虛幻的幻覺,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是不需要去除的。普通人不明白,整天修行的目的就是去除“妄想”,這樣就把“妄想”當真了,越修越陷入輪回之中。妄想是被看破的,哈,就是妄想,不CARE它就行了,不必去除。


“無明實性即佛性”,實性就是THAT,THAT是無法知道的無法解釋的,因此說THAT就是無明。用“無明”這個詞不是貶義詞,而是指向了整體終極存在是永恒無法明了的,知道了這個道理,立刻就是佛性了。注意,網上的南懷瑾翻譯的不正確,他把無明解釋為:“無明,我們念頭妄想都是無明”,這不是永嘉的意思。永嘉是說“實性是無明的”,並沒有說“念頭妄想是無明的”。所以,讀南懷瑾的文章要注意,盡管很多都是對的,也夾雜很多誤解。南大師並非真開悟,還無法完全明白永嘉在說什麽。


“三毒水炮虛出沒。”,三毒(貪嗔癡)就是我說的“人格缺陷”,永嘉說這“人格缺陷”像水泡一樣是虛幻的出沒,不真的存在,因此不必把“人格缺陷”當真了,需要克服這些本就不存在的幻覺。幻覺是不需要克服或消除的,隻要看空看破它們即可,容易的很。


“本源自性天真佛”,說的是,你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無差別。你不需要去獲得佛性,它已經是你了,隻要“覺”到就行了。


“無罪福。無損益”,說的是,沒有“罪業”和“福氣”,你不必排除罪業也不必追求福分。隻要你看破了這兩者都是虛幻的幻覺,就是開悟了,才是真正的“福”。也不要擔心損失和追求好處。“損失”和“好處”也是虛幻的幻覺,看破了這兩者皆是幻覺,才能開悟。

 

下麵是南懷瑾大師翻譯的另一個段,完全誤解了,他說: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不要去求一個道,真也不要執著。妄想本來是空的嘛!有也好,無也好,兩方麵都排遣掉,都不管,有無兩頭都放掉。也不要去求一個空,自然就空了。“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這樣念起來,比念《金剛經》、《般若經》都舒服。“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人生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前生的欠帳,欠帳就要還帳,還了業債就本來空,還未了的時候,就麵對現實,還債去。

 

存在評論: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南懷瑾怎麽可以理解為: “人生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前生的欠帳,欠帳就要還帳,還了業債就本來空,還未了的時候,就麵對現實,還債去”,這是完全徹底的誤解。永嘉大師說的這麽明白,永嘉的意思就是:“了”就是明白的意思。永嘉說,明白了就知道所謂的業障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幻覺,所以明白了就不費力去除本來就不存在的“業障”了,不把“業障”當真了。“未了”就是不明白的意思。永嘉說,對於不明白的“人”(EGO)來說,覺得“業障”是真的,就要費力去還債,因為相信業障是真的,把它們當真了,自然而然,他們當務之急就是要消解業障去還債了。這樣的話,會越還越陷入輪回幻覺的無底洞而不自覺。南懷瑾說什麽“人有前世的欠債,必須要還,還了債才能達到空性,否則就要一直還下去”,這是胡扯,以訛傳訛。明明白白永嘉大師說“還債是不明白的“人”做的事情,說這句話就是否定要這樣做的意思,南懷瑾完全讀反意思。南懷瑾可能是不錯的國文大師,但絕非開悟的行者,他誤解永嘉大師的意思。但現在的情況是,你上網一查永嘉證道歌,查到的 就是南懷瑾的錯誤解釋,變成了標準答案。大量佛教徒因為南懷瑾名望大就相信南懷瑾的解釋為真,可惜和開悟就無緣了。現在的佛教就是這樣,充斥各種半悟不悟的“大師”或“法師”,就像南懷瑾那樣。有些句子理解的對,更多的是完全理解錯誤。大量佛教徒聽他們的話,走偏了還不自覺。

南大師還建議把《證道歌》背下來。背下來但不明白有什麽用呢?你隻在字麵範疇打轉,不明白永嘉真的意思,背下來就是教條化了。我建議不要去背任何文字,但要“悟”文字背後的含義。看我的144篇博文就是幫助你“悟”到佛經背後的含義。一旦“悟”到了,你一個字都無需背,就明白了。

南懷瑾的原文如下: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1/311963.html

 

(2):分析《楞嚴經》上這段佛語:“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存在評論:

其實佛說的第一句就已經講清楚了:“若無所明則無明覺”。後麵多句僅僅是補充這句話而已,怕聽眾沒聽懂,換不同說法重複幾遍。按現代白話,“若無所明”就是:如果知道一切都無法確切定義和解釋和描述。“則無明覺”的意思就是:這樣就立刻覺醒到存在是無法知道也無法說的。明白一切都無法知,這,就是開悟!
真正的“開悟”並非你思想上想象的那樣自己變成一個“大智大慧的神”,能夠給你和別人解釋這是為什麽,那是為什麽,這個東西是哪裏來的,那個東西是哪裏來的,這個東西是好的,那個東西是壞的,告訴你未來如何,告訴你一切細微的因果來龍去脈。不,真正的開悟是明白:一切都無法知道,一切無法解釋,一切“人”的思想邏輯都不真的存在,一切都無法準確描述出來。深刻明白了“無明”,即刻就“無明覺”了,開悟了,自由了,解放。並非你獲得什麽新的‘東西’或境界,而是你發現你從來就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是什麽,也不必要知道“為什麽”,因為“無限”(INFINITE BEING)是永恒無法通過有限的理智(MIND)去解釋的,隻要知道INFINITE BEING就是你自己即可。所以,在明白“無所明”的同時也明白“無需明” 。你就是你自己,何需知道你自己是什麽,或不是什麽?一切皆是你,沒有任何除外,要“知道”的衝動立刻就是啟動了“除外”能量。表麵上“知道”好像是好事,其實“知道”就是把無限的無可分割的整體試圖分割成幻覺個體來。我用英文也許可以表達的更清楚一些:知道==UNDERSTANDING。When you try to understand or define anything, you are immediately trying to split the non-splittable. Thus,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ng is actually an illusion making process, so calle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意思是,看似有所謂的“不覺悟”這個情況,其實沒有覺悟和不覺悟的差別,也沒有“不明”這個情況。這句話就是否定了“明白”和“不明白”的兩元對立幻覺。沒有“明”,也沒有“非明”,也就是說你不可能從一個“非明”狀態通過學習過度到“明了”的狀態。真正的“覺悟”就是發現根本沒有可能知道任何東西或情況,一切都是無法確切定義確切解釋的,因為存在是無限超越自己的,你說存在是“量子能量場”,它立刻超越這個解釋,你說存在是“超炫場”,它也立刻超越這個解釋。你無法說“存在”是存在的,也無法說“存在”是不存在的。你無法說任何情況是“真”的,同時無法說任何情況是“非真”的。思想理智上創造出“真”和“非真”,“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沒有”,但現實徹底無情地超越這些理智概念。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無明覺”了,一切追求都放下了,徹底放鬆了,不再研究為什麽是怎樣,為什麽是那樣,明天會怎樣,後天會怎樣,死後會怎樣,這些都是妄想。“無所非覺”的意思也很清楚,沒有什麽“覺”和“不覺”的差別,你根本就不是一個“人”,你本身當下即刻就是無法解釋的,你當下就是無限超越的THAT本身,對於THAT來說,怎麽可能有什麽“覺”和“不覺”的兩元區別呢? 這種差別是當你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渺小的“人”的幻覺以後,才產生的附加幻覺。現實不但沒有“知道”和“不知道”的差別,也沒有“覺”和“不覺”的差別。這些概念都是妄念妄想,不必消滅它們,隻要不把它們當真了!
當你深刻地,徹底地明白了一切都是無差別的,無可研究的,無可知道的,無可定義的,無可解釋的,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悟”。當然這個“開悟”詞僅僅是方便用語,不要當真,你意會了就不必糾結這個用詞了。佛是否認有什麽“覺”和“非覺”差別的。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知道一切皆是無法知道無法解釋,同時知道根本沒有什麽“覺”和“非覺”概念,也就是,佛祖清楚地指出,你從來沒有偏離過“醒悟”,僅僅是你幻想以為自己是一個“沒有悟”的渺小的“人”,以為這個渺小的“人”需要去獲得“醒悟”,這種想象本身就是最最基本的幻覺,是其它附加幻覺的原始幻覺。當你明白從來沒有“我”這個“人”在生老病死,就沒有“我”這個“人”可以去明白任何情況了。也就同時沒有“我”這個“人”去“醒悟”了。當徹底發現“無人相”和“無我相”,就立刻發現佛祖說的“明性”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

“性覺必明”:當你知道了自己(THAT)是無限的超越本身,永遠無法通過理智去解釋或定義,這樣就是“性覺”了,立刻開悟了。注意,這裏的“必明”不是思想上的UNDERSTANDING的意思,而是“覺”到自己(SELF或THAT)是永恒超越思想上的“明”和“無明”概念,這才是真明白。中華古語“大智若愚”說的就是這個。真正的大智慧就是像愚人那樣啥都不知道。

但要注意的是,明白“一切無可知”並不排斥或抹殺表象世界裏麵有“知道”的必要。在表象生活中,如果你什麽都不去“知道”,那麽該交稅的時候不交稅,該工作的時候不工作,該照顧家庭的時候放棄照顧,這就亂套了,這就是把表象世界當真了。夢裏的情況還是要隨著夢裏的故事發展下去,你不必去排斥和抹殺。如果在工作上必須去研究某個東西的為什麽,請盡量的去研究,唯一的區別是在你的深層,不再在乎,不再當真了。表麵努力工作,深層不在乎不當真。別人是看不出來的,也無需別人看出來,因為整個“生活”和“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夢幻,何必要“別人”去理解呢?“別人”本來就不存在,它們都是你夢裏的故事,看似存在,其實並沒有發生,何必當真呢?

對你來說,“存在無法說”這個“人”是你自己的夢幻,是你夢幻中的故事情節,並非真正的發生,不必當真了。

“妄為明覺”:虛偽的想法就是你可以獲得一個“明白”的覺悟。這個“明白”的覺悟狀態是EGO的幻覺,根本不存在。發現一切超越“明白”和“不明白”對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