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真正的定心不是分心的反麵,深度解釋《無差別》《無分辨》

(2019-04-26 11:29:31) 下一個

我發現很多人的修行,專注於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然後靜坐達到定心。這樣也沒錯,如果你足夠努力確實可以在安靜的環境裏打坐,逐漸進入無思想,然後進入所謂的《定態》,很多年前我就可以這樣做了,不知道為什麽,也許是“上輩子”常做這個東西,我的進展很快,差不多半年不到就可以輕易達到無思想然後進入定態。定態不是睡著,是有知覺的的,好像是進入某種TRANCE,完全無思想,空白,長時間漆黑,一旦進入定態一二小時後,偶然飄來要出定的衝動,才突然感覺到很難退出定態,有點像沉睡中突然意識到在睡覺,意識上努力要醒來,就是醒不來一樣。一般在兩小時後到三小時間,可能出現所謂的三昧態,很難說清,逐漸被某種能量或聖光整體覆蓋貫穿,與聖光般的能量完全融合,不再有任何個體定位,是一切的一切了。那時差不多天天靜坐,中午一小時,晚上兩到三小時不等,像上癮了一般。那時感覺到悟道了,以為達到三昧,體驗短暫的整體無二經驗便是悟道了。但是每次出了三昧,回到生活中,煩惱,情緒,分辨照常出現。那個定態好像必須進入刻意營造的環境才能達到,出了這個特殊的環境就沒有了。

後來我發現,真正的悟道不可能是建立在某一種經驗形式上,應該和經驗形式毫無無關。在靜坐中體驗到三昧很不錯,但和開悟無關。靜坐可以靜心,可以獲得三昧經驗,這隻是經驗變化。雖然在表象上有清心健身的益處,但還是在夢裏。晚上在夢裏也可以打坐然後進入三昧態,但醒來後發現都是假的,完全沒有發生。假如第一個晚上夢見夢中的三昧態,然後你醒來了。假如第二個晚上夢見在某極權國家的集中營裏當可憐的奴隸,然後你也醒來了。雖然這兩個夢境內容不同,一個看似高尚愉快,另一個看似卑賤痛苦,但醒來後發現它們都是假的,沒有任何區別。這就說明,經驗內容的不同根本沒有差別。任何建立在美好經驗的基礎上體驗出來的“悟”不是真悟。真悟是超越任何經驗形式,在不排斥經驗形式的好或壞的同時,發現一切經驗形式是完全無差別的。無論你的“生活”是極權國家集中營裏的奴隸,還是幸運地出生在某億萬富豪的家庭,這兩種經驗都是純經驗能量流,對無我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無論你從一個噩夢中醒來,還是從好夢中醒來,夢都是假的,空性的,看似發生其實沒有發生,因而經驗內容的差別完全沒有影響。對SELF不增加什麽也不減少什麽。

原來以為必須到靜坐的定態中實現三昧,好像獲得了原來沒有的高級層次。而鄙視當下的平凡乏味的每分每秒的日常經驗。其實不然,美好的三昧經驗和看似不美好的乏味的日常生活是完完全全無差別的,它們都是純經驗能量的偽裝,都是《空》即時即刻裝出來的形式。表象上的差別不改變本質上同一無二。如果靜坐中的三昧非常美好,那麽眼前的時光是一樣的,無差別的。品味眼前看似乏味的時光就是高級的三昧體驗。神聖的《道》(或空)偽裝成眼前的乏味時光,你就看不出來了,要鄙視它。就好像上帝偽裝成一個乞丐,你看不出來,要鄙視她。假如你認為眼前的生活很痛苦,沒有意義,沒有指望,沒有前途,你完全看錯了。思想把沒有故事情節的經驗編織成一個讓你悲哀的故事情節來,好像被一個夢卷入把夢當真了,這看似負麵的經驗完全不是思想述說的故事那樣,它是神聖的經驗流,故事並沒有真的發生。不要相信思想述說的故事,一切思想述說的都是錯的。思想述說有一個可憐的“你”在過一個痛苦的“生活”。這是假的!根本沒有“你”,也沒有痛苦,也沒有“生活”,隻有純粹的整體經驗能量即時即刻的呈現(流)。

那種刻意地去營造的安靜不是真正的安靜,因為“你”習慣地去偏愛某一個理想的經驗環境,而排斥另一個不理想的經驗環境。物理上的安靜不等於心的安靜。什麽是真正的心的安靜? 那就是通過品味表麵上千差萬別的經驗形式,品味到它們實際上是無差別的。隨著品味的加深,吵鬧的市場和靜坐中的定態都是同一無二的,是無差別的。當你行走在吵鬧的市場中時,就像你在靜坐中的定態一樣,是純粹的經驗能量(流),怎麽可能有差別呢?

同樣道理,思想總是習慣地把“運動”和“停止”區分開來,其實現實沒有“運動”和“停止”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它們是連續一體無二的經驗能量的表現形式,表麵上的PATTERN不同,不等於真的不同。在《非傳統靜思提綱第五集》我建議你們做這個實驗:觀察慢慢地從靜止漸入運動,然後慢慢地從運動返回靜止,然後再重複,奇妙的是,多次來回後,你會發現運動和靜止的差別開始模糊不清了,無法確定哪裏是靜止的結束和哪裏是運動的開始。你會吃驚地發現原來這種差別是思想把純粹的經驗連續流概念化然後切割開來,無中生有地幻覺出這些概念來。

同樣道理,讓我們更深入一層去觀察,我們一直聽到大師們說,思想是痛苦的根源,我們好像被洗腦一樣地認地“思想”是一個壞東西,必須通過打坐去清除這個壞東西。你認為一旦思想停止,進入了定態,就是通向覺悟的坦途了。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雖然思想再不停地述說編織出來的幻想故事,但思想作為一個整體經驗能量(流)不是問題,思想能量呈現本身並不邪惡,隻要你不相信或忽視思想述說的故事情節就可以了。思想能量的來來去去根本不是問題。當你認識到這一層次,你就把思想當成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整體經驗能量的呈現,而不隨之進入它想述說的故事情節裏去。思想不再是一個壞東西,它就像窗外吹過的微風那樣無關緊要。你不再去刻意追求“無思想”的特殊環境。“無思想”和“有思想”對你來說已經沒有差別。有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想吧,想一千個思想吧”,奇怪的是,一旦你放鬆了,無所謂思想的來去之後,思想反而會逐漸減少。

回到本文的主題,真正的定態是什麽?真正的心靜是什麽?絕不是刻意營造的一種狀態,也不是物理意義上安靜或停止,也不是靜坐中才能獲得的三昧。真正的定態和安靜是超越經驗形式的,它是深刻的體會到任何經驗形式的《無差別》性。

思想和無思想,無差別。

運動和停止,無差別。

高興和煩惱,無差別。

痛和不痛,無差別。

舒服和不舒服,無差別。

“為”和“無為”,無差別的。因此道家強調《為無為》概念。

三昧和日常平淡,無差別。

“我”和“世界宇宙”,無差別。“我”的出現就是“世界宇宙”的出現,“我”消散就是“世界宇宙”的消散,根本就不存在“我”和“世界宇宙”這兩個分離的個體。

“悟”和“不悟”,無差別。

以前以為“我”這個“人”可以獲得“醒悟”。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麽回事。隻要認為有“我”(EGO)在有“人”在,已經不自覺地陷入了基本幻覺,幻覺怎麽可能“悟”呢?佛在LANKAVATARA SUTRA裏說的再清楚不過了,“人”是永遠進不了涅槃的。

當有人問我:“你到底開悟了嗎?”,我回答他,“我沒有開悟,因為無法找到《我》”。所謂的《開悟》是整體能量的本性,是不需要獲得的某種“狀態”。隻要那個個體“我”(EGO)的幻覺消散了,《開悟》不再屬於任何個體,是自然而然的。

建議你慢慢品味一切經驗形式的《無差別》,品味《無差別》和品味《無我》是等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