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沒有《知苦,修道,斷集,證滅》四諦真理,沒有般若智慧,沒有憑借智慧把握的任何東西

(2019-04-26 11:16:18) 下一個

http://www.guanyin123.com/xinjing.html

上麵這個網站的翻譯很不錯,一共包含了三個翻譯版本,第一是唐三藏翻譯的,最為準確,言簡意駭,估計唐三藏是悟者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梵文的原意。 
後麵的翻譯也很不錯,比上篇博文中那個網站上的翻譯好多了。特別是第三個翻譯中的這段話: 

“這便是從眼界開始數下去,直到意識界才結束的十八界。不僅空中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即沒有從無明開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係列,也沒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盡這一最終環節;不僅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認識人生本質,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諦道理,也即沒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聖教實踐過程;沒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沒有憑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東西。” 

這位翻譯者得《道》了,隻有真《悟》者才能正確無誤地了解佛祖想說的道理。這位翻譯者是誰我不知道,他清楚地懂得了佛在《心經》中想要表達的意思,那就是一切層次一切因果因緣都是虛幻的幻覺,十二因緣十八界都不存在。不但沒有生老病死,也不可能有什麽超越生老病死的終極境界。佛通過《心經》徹底否定了六道輪回幻覺。佛祖也否定了什麽“般若真理”,也就是所謂的“知苦,修道,斷集,證滅”都是虛幻的幻覺。很多人認為佛教宣揚這個過程,那隻是低級佛教裏的說教,和薩迦穆尼佛祖有什麽關係?

其實真正悟道的人,比如這位翻譯者,在《心經》中懂得了佛把知苦修行和證滅都否定了。佛也否定了《智慧》概念,如果無‘我’了,誰還有所謂的《智慧》? 
這就是我想提醒各位的,第一也是最後需要問的問題就是,有沒有《我》?如果根本沒有《我》,誰需要《知苦、斷集、修道、證滅》?誰需要《悟》,誰需要獲得《智慧》?

所謂的‘苦’並不是真苦,就像夢中的‘苦’不是真苦一樣道理。佛否定了《苦》概念和《集》概念,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這些概念是理智邏輯創造出來的幻覺。佛也同時否定了《苦》和《集》之間的因果關係。沒有悟道的人聲稱,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好笑的是,佛祖在《心經》中否定了四諦。如果佛祖出現在現代,肯定會否定佛教這個宗教的。雖然大家都習慣地稱薩迦穆尼王子為佛祖,可是他從了沒有建立佛教這個宗教。

但我們沒有否定在表相中(或夢中)看似感覺到《苦》。比如我們把貧窮失敗認為是‘苦’,比如我們把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認為是‘苦’。把這些當成是苦就是根本的幻覺。夢中的貧窮和失敗並非是真的貧窮和失敗。它們僅僅是一種經驗品味,或說成是一種能量振動,它們除了是經驗外,什麽都不是,怎麽能說它們是《苦》呢?因此,沒有真實的《苦》,因而也不必要脫離不存在的《苦海》。很多‘人’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而苦惱。我要哈哈大笑了,根本就沒有‘人’存在,談何‘人生意義’?根本就沒有‘我’存在,談何‘我’的解放?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宇宙玩笑,那麽《道》就是你了。

佛希望表達的不是建議你如何去修行,而是直接了當地指出你認為存在的《修行者》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佛的《無我》恰恰就是佛講的《道》的關鍵。 

 

 

**************

[附載:我喜歡的《心經》翻譯版本全文,一定出自某悟者,否則不會說的那麽清楚]:

心經白話譯文

 

    觀自在菩薩修習般若功夫,功行已達深久而純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鏡,無一物不盡顯其中;其智光猶如太陽,無一物不能盡照。所謂五蘊,亦即作為物質的色境、隨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內心的意誌取向以及針對世間所有萬物的認知活動和觀念,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之下,無不顯現本有的空相。由於相空,從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於除去了妄念,從而不生煩惱,不起業惑,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災難與苦厄。

    舍利子啊!那作為物質界的色本來就與空沒有什麽區別,那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麽不同。其實,從現象反映本質的角度看,色就是空;從本質依托現象的角度看,空則就是色。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誌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係。因而也可以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舍利子!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稱為諸法。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這空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既沒有垢染,也沒有清淨;既不能有所增長,也不能有所減損。空是從無始以來便無動作、無變異、無生滅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時間序列上無從加以分辨區別的。所以我說,從根本上看,這個空之中並沒有物質之色,並沒有感受、想念、意誌和意識;也沒有作為認知活動依據的六種官能,即沒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知覺;也不存在那作為六種認識官能的對象的色、聲、味、觸、法,也就是形象、聲音、氣味、滋味、軟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為思想對象的一切事物;也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官能的根器;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對象的塵境;也沒有作為認知所得的六種意識。

    這便是從眼界開始數下去,直到意識界才結束的十八界。不僅空中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即沒有從無明開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係列,也沒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盡這一最終環節;不僅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認識人生本質,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諦道理,也即沒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聖教實踐過程;沒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沒有憑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東西。

    由於並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於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於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為依止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據此我才說,般若波羅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議的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無明障礙的光明之師,是無以倫比的至尊至上的總持法門,它能解除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它與作為一切諸法的真實而不虛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沒有分別的。所以,在這裏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生死的總持法門,也就是宣說如下的咒語: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