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既完美

當下,是什麽?這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謎
正文

誰在受苦?

(2019-04-26 10:42:23) 下一個

讀者問:

非常感謝博主推薦的書籍,翻了一下Open Secret這本書,發現這段話,請教博主如何理解: 

WHO IS there to suffer? Only an object could suffer. 

I am not an object (no object could be I), and there is no I-object nor I-subject, both of which would then be objects. Therefore I cannot suffer.

答:

在OPEN SECRET這本書裏,WEI WU WEI大師用的OBJECT字就是我先前說的‘THING’(東西)。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物體(OBJECT),也就是說認為自己是一個‘人’這樣的物體,這就是思想上出現的分離分辨,那麽認為這個物體在受苦(SUFFER)是合乎邏輯的。但你不是一個物體。你超越物體概念,可以暫時練習轉移自我定位到認為你就是一個無名無姓的觀察者位置,物體出現在你的觀察視野中。這就是WEI WU WEI說的 “I am not an object”。所有生活中的經驗就是觀察視野,品味任何觀察視野中的情節變化,感情起伏,不影響你這個無形的觀察者。觀察睡去,觀察做夢,觀察醒來,觀察日常生活。在觀察中逐漸地品味不需要有‘我’概念就可以觀察了,觀察是自發的(自動的),並不依賴於‘我’的存在。因此‘我’這個主觀概念也不重要了。觀察中看到了身體在做事,你就可以品味這個經驗,而不是認定‘身體’是‘我’。你可以感覺‘身體’好像是別人的身體,與隱形的觀察者好像無關,這種暫時的抽離是有用的練習。逐漸地,你就體會到OPEN SECRET作者所說的:“There is no I-objectd nor I-subject”。

既然客觀的‘我’物體不是‘我’,主觀上也沒有‘我’了,隻有純粹的觀察在進行,那麽還有誰可能受苦?觀察可能觀察出“受苦的故事情節”,就像看電影一般,電影可能是悲劇,但觀察電影的那位不受影響。懂得了這個意思,你就懂得了作者為什麽說:THEREFORE I CANNOT SUFFER。作者的“I”已經不是主觀上的‘我’,也不是客觀上的‘我’。作者的“I”是整體存在的觀察本身,這樣的我是無‘我’的我。

最好理解觀察為動詞,不是名詞,因為它是不斷流動的行為。你要仔細品味一下,你會發現沒有觀察者,也沒有被觀察的事物,隻有觀察這個行為在即時即刻地進行。忽悠的是,在觀察中似乎感動有一個‘我’在觀察,似乎感到被觀察的是‘東西’(THINGS OR OBJECTS),但你仔細觀察一下,除了觀察在進行外,並沒有這些‘東西’存在,無論是主觀上的‘我’感覺和客觀上的世界宇宙感覺,都隻是觀察本身。這就是佛經一直要告訴你的“似存在非存在”的奇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