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在北外的時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語七七級 —

忘不了在北外的時光( 一 ) 金 弢: 北外德語七七級 —— 一張畢業照帶來的回憶 (修定稿) 1977年的高考,是一次特殊的高考,是我共和國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大學招生。七七年——是“四人幫”垮台、文革結束的第二年,經過中央45天教委馬拉鬆會議,終
正文

金 弢——海外的中文學校

(2019-04-23 16:07:31) 下一個
金 弢——海外的中文學校
 
偶見德國曼海姆中文學校劉元華老師的微信信息,不禁想到了位於慕尼黑市裏的中文學校。該校現擁有就讀生400 — 500名,教職員工幾十號,但當時的創建過程、那段艱難的創業史,恐怕仍記憶猶新的已為數不多。
 
多少年來我一直想把巴伐利亞中文學校的成長過程綴字成文,一直苦於沒有時間。現在金盆洗手有了閑暇,欲以了卻此一夙願。1990年 5 月,我們慕尼黑 80 年代的十幾個留學生在慕尼黑西城 Pasing 的 SPD 辦公室聚首,舉行了第一次辦學籌備會議,與會者因認為我是學德語專業出身,被大家推舉起草給慕尼黑市政府的申請報告,計劃成立慕尼黑中文學校。申請報告結果被駁回,理由是慕尼黑已經有了中文學校,不易複批,現有的中文學校主辦單位是台灣方麵。政府部門建議,中國大陸的孩子如果想學習中文,可以投師台灣學校。
 
在第二次的申請報告中我們申訴的理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政治主體,台灣隻是中國的一個省,無論從聯合國席位還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與中國政府的邦交關係,中國大陸都是唯一的合法政體,是不能為台灣省所替代;其二,擁有十幾億的大陸公民現行使用的中文字體,不同於台灣仍在流行的舊體字。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已進行了三次正規的文字改革。進行文字改革,此類情況與德國現狀相同,市政府應予以理解。
 
加之,眼下旅居德國的大陸兒童不排斥麵臨將來回祖國發展的前景,我們無法想象讓他們將來回國帶去一種在中國主體社會無法流通的中國文字。如若以此種苛刻的做法對待中國大陸的孩子,在德語裏無異於 Zumutung,不可實行。
 
我們的第二次申請報告再次遭到駁回,官方陳述的新理由是,在德國,每個城市隻允許擁有一所同樣文字的外國語言學校,此法定條文不能更改;再者,已獲批成立的學校,政府機構沒有權限撤回許可。
 
經過大家多次商議,我們想到了避實就虛、“曲線救國” 的辦法,在與政府條例不相悖逆的原則下,我們提出申辦 “巴伐利亞中文學校”的設想,招收學生不隻局限於慕尼黑市區,還包括城市周邊的鄉鎮,涵蓋整個巴伐利亞州。這一回市政府提不出拒絕的理由。在我們幾次去涵敦促之下,終於下了批複。這就是 30 年後,今日 “巴伐利亞州中文學校” 的由來。
 
吳垠老師曾撰文寫過該校的一截曆史,並見諸報端。今日此文旨在將學校辦學的最初階段作一整理、記錄,成為海外華人創建中文學校史料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雛形時沒有固定的教室、以打遊擊的方式、在家裏,抑或借用同胞的辦公室上課伊始暨今。還緣由當時國力薄弱,匱缺駐外使領館的臂助,沒有現成的教材,因地製宜,隨編隨教,坎坷地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舉步維艱。
 
初始的教師及負責人,其名單大家仍記憶尚存。至2002年或2005年前後,隨著80年代來德留學的家長群體,他們第一或第二個孩子學業的結束,這些元老級的人物逐漸從中文學校領導班子裏淡出,以至後來對理事會的更替情況知之甚少。在此懇切希望學校現任職的校長偕同理事會,在日理萬機、百忙之中撥冗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近些年來曆屆領導及教員的名單,若能逐一載錄各期學生的花名冊更為理想。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年表,著錄下曆年的校領導、教員及學生名冊,我們可以在德國的《華商報》發一則消息,除希望曾經參與辦學和教學的留德學人,或當年的知情者,自報家門,提供信息外,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我海外華人後裔學習祖國文字的曆史。不難想見,各國各地的其他海外僑胞在辦學過程中一定有過相似的經曆。
 
今日之所以在此憑借媒體一隙之地以公布文翰的形式,也想提示德國各大擁有中文學校的城市,乃至整個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海外中文學校記錄下自己學校的發展曆史。幾千年來,我們的先祖一直有著記載曆史的傳統,而我們正在致力完成的工程將為史無前例。來日一旦匯總綴輯成舉世華文學校的編年史,那或是一部麵貌嶄新的百科全書,世界各地的華裔後代,都將能在一帙篇幅浩瀚的史冊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我們也將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在做一件意義深遠的工作。
 
中國大年夜,2019年2月4日初稿於德國慕尼黑
2019年4月24日易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