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孫居然雇傭“保鏢”?畢竟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學校、培訓班常常拿錢說事,有時候班級開展活動也以“假幣”作獎品。“錢”是孩子們繞不開的話題。
周四,是學校“分享玩具日”,外孫把他爸爸小時候玩的一個玩具帶到學校和同學們分享——一個超大的深藍色毛茸茸的狗熊頭。他在汽車上告訴媽媽和妹妹,說自己在課後班雇了兩個“保鏢”保護這個玩具。他認為課後班人多事雜,需要雇兩個“保鏢”來保護爸爸這個“古董”。說起來又令人感到可笑,這兩個“保鏢”竟然是學前班的,比外孫外孫女還小。他媽媽問他:“你雇保鏢給人家錢了嗎?”外孫胸有成竹地回答:“我給他們貝殼,他們喜歡貝殼。”嗬,孩子們回到久違的貝殼貨幣時代了。
孩子們玩累了,爸媽催著外出,外孫在車庫懶懶地不想進屋穿鞋,就和妹妹協商:“你把我的鞋子拿來,我給你$5。”一共不到10米遠的距離,外孫就付$5,看來他還需要好好學學經濟學。外孫女聞言跑得比兔子還快,幫哥哥拿來鞋子。後來外孫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給妹妹$5。
班級舉辦和家長共進午餐活動,每個家長給自己的小孩2刀買飲料。外孫把媽媽給他的錢弄丟了,同學媽媽給他2刀。他媽媽要再給兒子$2還給同學家。外孫堅決不讓,講;“他家有錢,他媽媽錢包裏好多錢。不用還。”我女兒堅持要給兒子2刀還給人家,後來外孫講:“不能用你的錢還,要還也要用我錢包裏的錢。”
學校組織賣書活動,當然都是孩子們喜愛的書籍。這一天還沒有輪到外孫班級,所以媽媽還沒有給他買書的錢。但是媽媽接他的時候,他說自己買過書了。媽媽問他錢從哪兒來?他講用同學們都喜歡的卡片換的。後來他媽媽發現他得卡片冊裏果然少了一張卡片。
飯後外孫即興打開電子琴裏節奏感很強的音樂,開始了“肌肉健美秀”表演。他撩開自己的上衣,跟著音樂節奏使勁吸氣,想向大家展示他的“八塊腹肌”,可惜他展示的是肋骨。為了給自己助興,外孫還不時扭動胯骨、軀幹,滿滿的力量感。陶醉在自己的“肌肉健美秀”中的外孫還不時用笑聲和眼神和“觀眾”互動,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
晚飯後,兩個孩子在餐桌邊玩耍,他們的爸媽上樓了,我們在整理餐桌。孩子們玩著玩著就玩出“花色點子”來了。外孫女轉進一個大大的紙箱子裏,外孫居然用膠帶把紙箱子完全密封起來。外孫女拚命往外擠,好不容易從紙箱子裏擠出頭,脖子繼續扭來扭去想出來,但是她很難從箱子裏麵扯開膠帶。紙箱子的邊還可能劃破她的脖子。估計兄妹倆是商量好的,所以外孫女也沒有抗議哥哥的做法。我們見狀立刻喝令他們停止這種危險的遊戲,並且幫助外孫女撕掉封紙箱子的膠帶,讓她鑽出來。
坐在汽車上是外孫外孫女暢談、交往、鬥嘴甚至肢體衝突的時候。有一次,外孫把自己使用的對講機帶到車上,外孫女卻忘記了。外孫女很想玩哥哥帶上車的“那一半”,哥哥爽快地遞給妹妹。最近外孫明顯懂事多了。女兒講,她的同事回憶自己兒子8歲的時候最可愛:開始懂事了,很乖很聽話,又沒有到常常和家人鬧別扭的青春期。外孫目前就接近這種最乖最聽話的階段吧。但我們老祖宗明明總結出“七歲八歲狗都嫌”,不知怎麽擺平這兩種矛盾的觀點。
也是在汽車上,外孫談論自己不能做醫生,因為他不忍心看到血管。而他的朋友,也就是我女兒到兒子班級做誌願者,那個立刻告訴我女兒: “我是你兒子最好的朋友”的那個小男孩,說自己要做世界上最好的醫生。
有一天,孩子爸爸一大早上班,孩子媽媽一大早要帶她女兒看醫生,外孫上學就請對門鄰居代送到學校,因為他們家兒子、女兒都和外孫、外孫女在同一所學校讀書。這天早晨,外孫完全像一個非常懂事的大孩子,和平時爸爸媽媽送他們上學截然不同!平時爸爸媽媽催他們刷牙、換衣服,穿襪子穿鞋,穿夾克衫,催了一遍又一遍,拖拖拉拉,臨出發還要一遍又一遍地催。有時候爸爸媽媽隻好用“殺手鐧”——大聲吼叫。這天,外孫知道對門阿姨交代8點半出發,8點他就開始催我了。我告訴他時間還早呢。8點20,我叮囑他穿夾克衫穿鞋,關上電視。準備出發。平時孩子們關電視都要磨磨蹭蹭好長時間。今天他早早就關上電視,穿好了夾克衫和鞋子,雙肩包也已經背在肩上了,這時還不到8點25分,我感覺開門出去還早了一點,也擔心孩子站在外麵時間長了著涼,就告訴外孫時間還有一點早,到8點25分再開門。外孫索性就聽話地站在關著的門口等時間,一直站到我去開門,外孫才安安靜靜地走出門。平時跟爸爸媽媽在一塊,外孫早就自己把門打開出去在門前邊玩耍邊等爸媽了。頭天晚上,他跟媽媽講:“我不想坐別人家的車。”平時看他很開朗很隨和的,原來也感到坐別人家車不自在。孩子從小到大,也有很多時候要克服、戰勝這種不情願做某事但客觀決定必須硬著頭皮做某事的別扭感。
但是孩子不是小綿羊,有時候外孫和媽媽爭論在家吃早餐還是到學校吃早餐,各自強調各自的主張,都高聲講“我我我”,妹妹也幫腔哥哥“我我我”。孩子們的聲音往往蓋過大人的聲音。
外孫拿了一個玩具玩,後來爸爸叫他放回原處,圍繞玩具放哪兒外孫和他爸爸爭論起來。爸爸特別講究規整,要求兒子按照麵積形狀排列玩具,外孫提出要把他和妹妹常玩的玩具放在一塊。外孫據理力爭,他強調“我認為”,他爸爸強調“我認為”,最後爸爸不得不退讓,同意了外孫的做法。其他很多時候,外孫都“力克“爸爸,爭論或爭執以爸爸的”I’m sorry“宣告結束。
外孫有時候不關注細節,他把喝水瓶和帽子忘記在教室。後來媽媽到他們班級做誌願者的時候問他把瓶子和帽子放在哪裏了?他記不起來了。旁邊他的同學紛紛告訴他:“你的喝水瓶在那兒呢。”外孫在教室拐角找到了自己的喝水瓶子。另外有同學說:“你的帽子拉在教室,後來被送到失物招領處了。”果真外孫在失物招領處拿回了自己的帽子。
外孫班級排演關於國家知識的短劇,每個學生都扮演一個角色,歌曲、道白、對話穿插進行。課後在家每個家長也需要帶孩子們練習、背誦台詞。外孫熱情很高,積極和媽媽對台詞。我女兒問老師能不能到現場觀看,老師說:“同年級其他班級的老師嫌費事,都不願意帶學生排演,所以我們不便請家長到班級觀看。但是會拍視頻發給家長。”短劇視頻發到家長手機,時長30分鍾,對孩子們來說算很長了。但是孩子們各個精神飽滿,熱情高漲,聲音洪亮。女兒首先選看他兒子的演出情況,發現兒子漏了一句台詞。好在是他自己台詞中間的一句漏掉了,而不是需要搭檔接台詞的關鍵一句,沒有影響整體演出效果。
據老師反映,外孫居然和幾個同學“打群架”?其實就是一開始有兩個男孩打架,後來陸續有男孩看熱鬧,也有不嫌事多湊上前伸胳膊的。外孫還狂妄地吹牛要治理學校!當然又被送到校長室挨訓。
母親節,女兒安排外孫給校長、前台工作人員及老師送點小禮物。外孫很反感很抗拒:你怎麽給她們送禮物?都是我最不喜歡的人。你給我,我也會把禮物送給某某。外孫要送的是在課後班做兼職的高中女孩,她每天打扮得非常惹眼。這也是孩子們能見多識廣的有一個原因:一些高中生在課後班兼職,她們的所言所行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們。
外孫經常活在自己想象世界,膀子疼,媽媽問他為什麽,他想了想說:“哦,我想起來了,我參加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難怪那天媽媽到他們班級做誌願者,看到別的同學都在準備測試,他卻坐在那兒發呆,不知道他在想什麽?後來媽媽問他在教室裏發呆想什麽,他倒會借機行事,說:“我在想什麽時候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寵物蛇?”他喜歡小動物,一直想喂一條寵物蛇,但是爸爸媽媽不同意,他媽媽說:“現在不行,等你自己掙錢了。你可以自己買一條喜歡的寵物蛇。”這也是受兼職的高中生們影響的吧?化妝呀,時裝呀,玩遊戲呀,養寵物呀,包括談戀愛呀,她們在孩子們麵前無話不談。
爸爸要求孩子們在別人睡覺的時外孫女不但情商高還是個小小“思辨家”候要輕手輕腳,輕言輕語。但有一次卻適得其反。爸爸聽到孩子們吵鬧,就問他們:“誰在睡覺?”兩個孩子大聲回答:“姥爺姥姥!”本來是為了讓孩子們輕聲說話不妨礙我們睡覺,結果他們大聲回答反而把我們吵醒了。
外孫女不但情商高還是個小小“思辨家” : 外孫女最近似乎在思考人生問題,晚上問媽媽:“姥姥。姥爺是必須存在的,對吧?沒有姥姥姥爺也就沒有你。他們能活到100歲吧?能活到1萬歲吧/。能活到1萬億歲吧?”估計這個思考源於最近孩子們看的一部電視劇,電視裏麵的姥姥姥爺說話誇張,古怪精靈,磁場強大,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外孫女外出要媽媽買冰淇淋,媽媽露出不認同的臉色,外孫女立刻改口說:“冰淇淋和你比較起來,你比冰淇淋重要,你不想買就不買。”情商高、嘴巴甜的外孫女反而征服了媽媽,吃到了心儀的冰淇淋。
外孫女雙休日在家,玩到10點多要吃零食,媽媽講不能吃零食。她反駁:“天天在學校這時候就該吃零食了。”媽媽問她:“在學校幾點吃零食?”她講:“我不知道幾點吃零食,但是我的肚子知道這時候要吃零食了。我的肚子很聰明的。”她媽媽也隻好拿零食給她吃。
外孫女很清楚爸爸媽媽的政策,說:“要是吃飯時不好好吃飯,過了吃飯時間就隻有吃空氣。”還故意張大嘴巴,大口咀嚼空氣。看著她做的怪樣子,可笑又可氣。
外孫班級製作一本孩子們的家庭相冊,相冊裏麵放了每個學生家庭的照片。孩子們看著照片議論誰家有錢。當然有時候孩子們判斷的也不一定準確,比如說某某媽媽用電扇,電扇是$300的,外孫就說這個同學家有錢。外孫女不以為然:“有錢並不重要,我們家是世界上最有愛的家庭。我愛我們家的每一個人。”
但是外孫女最近的一幅畫卻反映她和哥哥一樣重視金錢。這幅畫的中央是外孫女坐在室外一張地毯前,她的腿和身體呈直角,表現自己是坐著的。地毯上擺滿好吃的食物、飲料和玩具。地毯外側畫了很多小錢袋子,錢袋子外麵畫著美元標記$。天空紛紛揚揚下著這樣的美元雨。哇!看著都讓人眼讒。不止於此,畫麵遠處的大門口除站著兩名保鏢外,還有一台安檢機器。據外孫女自己介紹,這台安檢機器可不尋常,它不僅能人臉識別,還能人腦識別。也就是說,它能識別往來進出的人的腦子裏想的什麽東西。那可了不得!想做壞事的壞人一個也別想進來。即便進來了,如果真做了壞事,也難走出大門。我們都驚訝她是怎麽想起來這個創意的。
外孫聽說自己不喜歡的校長要調到另一所學校,非常高興。外孫女反問他:“如果新來的校長比她還壞呢?”外孫無語。小小年紀,哪來這麽多思想?
兩個孩子的喝水瓶子漏水了,把作業本都搞濕了。媽媽又為他們各買了一個,建議她女兒還用藍色的,她說:“我的舊瓶子是藍色的。新瓶子我不用藍色的了,如果我還用藍色,別人以為我隻是把舊瓶子洗幹淨了,而不是換了一個新瓶子。”
外孫經常突發奇想,有一天悄悄把他和妹妹玩的對講機塞進口袋,想帶到學校。後來被他媽媽發現,美夢破滅。第二天,他又故伎重演。兄妹倆坐在汽車裏,外孫禁不住“炫技”把這個小秘密告訴了妹妹。他媽媽開車時聽到兄妹倆講悄悄話,問他們講什麽,外孫女還編假話糊弄媽媽:“他在講某某的壞話。”過一會,兄妹倆因為什麽事情吵起來,外孫女不再為哥哥保密,大聲向媽媽“爆料”:“他把對講機裝進他的口袋要帶到學校。”外孫惱羞成怒地向妹妹宣布:“從現在開始,我把你剔除出我的同盟軍!”外孫女反駁哥哥:“我現在還是坐在你旁邊,我還是你的同盟軍。”
外孫女把哥哥左臉頰踢破了,很危險的,離左眼很近。她的腿腳很厲害,前兩天踢到爸爸的嘴,她爸爸很生氣。這次又踢到哥哥,她知道自己犯大錯誤了,從學校回家不像往常歡快地進屋,而是躲在車庫不願意進屋,看到大人,用躲閃的眼光偷瞟大人。
這天半夜,外孫女醒了以後不像往常那樣直接跑進爸爸媽媽的房間,而是躲在爸爸媽媽的房間門前哭泣,後來還是爸爸聽到哭聲,打開門讓她進到房間裏。
一次外孫被媽媽拉著準備做什麽事情,突然大聲哭了起來,說是媽媽踩到了自己的腳趾頭。媽媽明明在他前麵走,怎麽會踩到他的腳趾頭呢?孩子們在家裏都不願意穿襪子、拖鞋,光著腳丫沒有一點保護,估計是碰到了地上的玩具。外孫女聞聲立刻跑過來,擁抱哥哥,撫摸哥哥的後背,又在第一時間為哥哥從冰箱拿來冷敷冰塊。還不忘再擁抱、撫摸懊惱中的媽媽,說著安撫的話語,像個小大人。。
一 天女兒買回一些龍蝦,把兩個孩子樂壞了,尤其是喜歡小動物的外孫,幾乎粘到龍蝦桶周圍。後來媽媽洗龍蝦的時候,他們搬來大椅子一左一右站在媽媽身邊。突然他們的媽媽大叫一聲,我立刻跑過去,以為她被龍蝦嵌住了。原來不是被龍蝦嵌住了,而是她兒子拿的一個望遠鏡不小心掉下去砸到她的左腳踝內側。外孫和外孫女立刻都用手撫摸媽媽的後背,希望用愛撫減輕媽媽的痛苦,外孫因為自己造成媽媽的痛苦,幾乎要哭了。沒有想到的是,外孫女微笑著用手指指自己,又搖搖手,向我示意,不是她闖的禍,情商、智商之高令我吃驚:她作為才闖過禍踢傷哥哥、還處在被懲罰期間無權看電視的小孩子為自己沒有闖禍而慶幸,且抑製不住慶幸自己沒有再闖禍的心情。趕快撇清自己。他們媽媽被砸的腳踝後來腫了個大包,可見砸得真不輕。有時候事情就這麽蹊蹺,從上麵掉的玩具怎麽能砸到女兒站著的腳踝內側的呢?為了不讓兒子心疼、擔心、內疚,她沒有給兒子看腫起來的大包。她講:“不能給他看,他心腸這麽好,看了會很內疚難受的。”
外孫女隨媽媽到商店,她吵著餓了,媽媽給她買了一個夾心麵包,她特地留一半給哥哥,說哥哥喜歡吃這種夾心麵包。
女兒經常敘述周圍同事、朋友、同學因孩子長大都要離巢遠走高飛而焦慮擔憂,這可是包括很多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哦。原先我們還以為這邊傳統是孩子長大成人獨立生活已經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了,極端的一個例子是一對父母給16歲孩子的生日禮物是一個碩大的行李箱,讓他外出謀生。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家長還這麽眷戀自己的孩子。外孫女經常依偎著媽媽說:“我不想長大,不想離開這個家。”聽了這話我們大吃一驚。這可能是她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也可能摻雜了在孩子們課後班兼職的高中生的想法。這些高中生一邊兼職照顧孩子們一邊聊天,很多想法被他們周圍的孩子們如外孫、外孫女聽到,直接影響了這些小孩子們。這邊推崇獨立精神,但16歲或者稍大一點的青少年人外出闖蕩難度也不小。雖然離家獨立的年齡並非硬性規定,但“窩家”“啃老”無疑會被別人瞧不起,何況對自身發展也的確不利。我們先前以為“離巢遠飛”已經是這邊孩子們成長的必然趨勢,已經成為代際記憶深深刻在孩子們的腦海裏、骨髓裏,孩子們也早已“認命”了。沒有想到他們也會為此忐忑不安、擔憂焦慮,就像外孫女及影響到她的周圍青少年。
外孫女因陋就簡做個耳釘粘到自己的耳垂上,媽媽帶她看醫生發現女兒耳朵上有個金黃色的亮片一閃一閃的,仔細看才發現是一個包包上的裝飾片。原來外孫女把一個包包上的裝飾片摳下來利用反麵的粘性粘到自己的耳垂上。她還振振有詞:“我不會鑽耳洞的,太疼了。我就這樣貼耳釘。”這大約也是在課後班學習大姐姐們的化妝技巧。
為了給外孫女拍登台表演的定妝照,我女兒買了很多化妝品,平時我們都不太化妝。女兒一直擔心自己的化妝技術不過關。舞蹈班培訓老師給家長都發了化妝視頻,女兒認真學習了幾遍。後來化妝的效果還可以。女兒遇到一個家長講自己有3個女兒,最大的10歲,已經會熟練化妝,不僅能給自己化妝,還會幫助妹妹化妝。所以,她這個做媽媽的不用為此事犯愁。
我女兒又為她的女兒買了一套10個發髻套,跳舞的女孩子都要把頭發盤在腦後,然後套上發套。外孫女從中挑一個隱隱約約帶小金片不斷閃爍的黑色發套,戴在腦後發髻上的確好看。。
外孫到學校遇到“小女友“M,跑上前和她有說有笑也不像往日那樣照顧妹妹了。一路有說有笑。這地往教室走。M也就是告訴女兒外孫對她講過“I love you!”但是忘記什麽時候對她說的“I love you!”。這天早晨外孫的舉動坐實此事為真。
M的姐姐則摟著我門家外孫女走向學校,邊走邊聊。學校們門口擺著科學展的宣傳攤位,外孫好朋友的媽媽在做誌願者宣講規則,妹妹和瑪莎姐姐聽完妹妹代哥哥和自己報了名。正巧看到媽媽也走向科學站攤位,妹妹向媽媽介紹規則,並將已經幫自己和哥哥報名的事情告訴媽媽。媽媽講要有製作的東西才可以報名。我女兒說他們以前看過,展覽很複雜的,要展板什麽的,可能高年級的學生適合參展。後來問老師才知道要家長手機號碼才算報名,外孫女報的名不算數。由此可見外孫女的參與感很強。
他們爸爸上班,媽媽一大早到醫院年度體檢,哥哥醒了先喊媽媽,後找妹妹。妹妹半夜跑到爸爸媽媽的床上,所以哥哥在妹妹的床上沒有發現妹妹。我以為她還在睡覺,躡手躡腳地走近她。她居然大氣不出、紋絲不動,等我走近,才故意大聲“啊”了一聲嚇唬我。真把我嚇了一大跳。接著抒情地講“So nice sleeping!”翻個身又睜著眼小憩一會。知道媽媽去體檢了,兩個孩子很聽話,外孫女還提醒哥哥穿襪子,哥哥也就穿了。
又該注冊夏季(暑期)課後班了,女兒跟她的女兒議論:“不知道你們今年的夏季(暑期)課後班能不能注冊上。”外孫女老嘎嘎地說:“老師講了,凡是現在在課後班的都能注冊上。”
陪伴孩子成長路在腳下:這段時間,我們正享受外孫外孫女很聽話很溫柔的狀態,聽他們很有禮貌地講“OK”‘Coming““I know.”“Sorry!”的時候很是欣慰。但是,家長千萬不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不,這幾天兩個孩子連著幾次犯同樣的錯誤。懲罰並不缺位,但是收效甚微:一到購物場所就忘乎所以,活力四射,興奮異常,一唱二和,樂得在地上打滾,興得亂拿亂放商場的東西。我建議孩子媽媽“不聽話立刻帶他們回家!”建議雖好,但是實行起來有很大難度。好不容易開車到了商店,急需的物品甚至立刻要吃的食物還沒有買好,在家該輪流休息的爸爸剛剛挨到枕頭,怎麽能把正在鬧騰的兄妹倆帶回家惹他生氣?是不是很多家長麵對此情此景都點束手無策?陪伴孩子們成長, “敢問路在何方?”逃避沒有出路,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隻有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敢問路在何方?”答案是:“路在腳下。”
兩個孩子對待批評懲罰的態度出現明顯的差異。外孫悲觀傷感一點。因為犯錯,長周末的最後一天取消了任何外出活動,取而代之的是爸爸媽媽讓他們在自己的房間閉門思過。不一會兒,外孫的房間傳出痛哭,不是哭一場,而是哭了幾撥子,是那種由衷傷心的哭,是聽了讓人不由得同情的哭。問題是哭歸哭,哭過好像就把這次的煩惱甩到九霄雲外,忘得一幹二淨。要不然怎麽屢屢犯錯呢?大人還沒厘清外孫哭聲的含義,隔壁外孫女的房間則傳出她哼小調的聲音。後來還表達了“不出去玩也好”的“新穎”觀點,和爸爸媽媽一二三四曆數取消戶外活動的好處!到了吃中飯的時候,我問外孫女:“Are you happy?”人家點點頭,肯定地、用力地、發自肺腑地大聲回答:“Yes!”頭還不由自主地隨著說話聲點了一下。
有一天晚上從商場回家的路上外孫女自知回家免不了吃一頓批評,索性假裝睡著了,任別人變著花樣喊、搖、晃都喊不醒她,拉出“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架勢。後來假寐變成真睡,少聽一遍大人的“囉嗦呱噪”。
我對女兒講:“出發前讓他們重複你們的要求1”女兒講:“哪天不講,有什麽用呢?一進商場,就換了一個人。那天晚上我教育他們: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給你們機會,希望你們每天都做得更好一點。將來你們長大了,不管是自己辦公司還是給別人打工,很難有這麽多機會讓你們去試。自己開公司,辦得不好,顧客會走掉。你給別人打工,做得不好,立刻會被炒魷魚。”媽媽發現兒子認真聽了,女兒自顧自地玩玩具,根本沒有聽進去,就讓兒子教育女兒。外孫不但透徹地傳達了媽媽的話,自己還舉一反三地編出一個非常恰當的例子:“如果因為你公司虧了$3000,老板會立刻炒你魷魚。”案例教學做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