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外孫千方百計協助爸爸媽媽喂妹妹流感藥,外孫女很善於保護自己,外孫模仿視為“敵人”的老師、校長卻以“笑場”結束,等等

(2022-12-16 17:58:40) 下一個

     外孫千方百計協助爸爸媽媽喂妹妹流感藥:近日,外孫女患A型流感,症狀還挺重的,但是她抗拒吃藥。每次喂她藥都要耗費很長時間勸導。喂藥時外孫女的嘴巴總是抿得鐵結實,讓大人無從下手。早在外孫女不到一歲的時候,她的“抿嘴功”已經讓一個醫生加幾個彪形護士都無功而返。
     晚飯後又進入喂妹妹藥的時間,外孫忘記自己剛才還吵著有點肚子痛,也加入勸導妹妹的行列。後來,他索性從媽媽手裏拿過來喂藥的管子,在妹妹身邊轉來轉去尋找把裝著藥水的管子塞進妹妹嘴裏的機會。再後來哥哥索性不斷地講笑話給妹妹聽,又讓妹妹喝水,目的都是讓妹妹緊閉的嘴巴張開,他得以伺機把喂藥管子塞進妹妹的嘴巴。但是妹妹頭腦清楚,意誌堅定,嘴巴緊閉,令所有人無計可施。這一次隻喂進20%的藥。但是外孫女憑借自己的抵抗力,居然很快好起來了。
      放學回家,妹妹在路上睡著了,爸爸抱妹妹上樓,外孫懂事地先把自己的雙肩包拿進屋,又把妹妹的雙肩包拿進屋,關上汽車門和車庫門,才安心地坐到沙發上看電視、吃點心。
      外孫女很善於保護自己:外孫女說自己上樓換衣服害怕,我陪她上樓。到她的房間後,我坐在椅子上。外孫女拿一張她寫了字的紙給我,讓我看,並且叮囑我要用這張紙擋住自己的眼睛。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她在換衣服時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我告訴她:“我到樓梯口等你。”她太精明了。看著我快走到樓梯口,立刻發出新指令:“好了,就在那兒站著就行了。”她怕我走得太遠或者下樓,她看不到我了又害怕。
     一天晚上臨睡覺,因為媽媽沒有滿足她的要求,外孫女指責媽媽不關心自己,並且強調媽媽從來都不關心她,還說媽媽講話粗暴。她媽媽想和她溝通溝通,她就把頭藏進被子裏不理睬媽媽。她媽媽剛一轉身,她又把頭伸到被子外麵指責媽媽。如此重複多次。最終還是外孫女打贏了這場心理戰:因為她媽媽真的有點兒沮喪,但處於這種情境中又無計可施。
      外孫的“偵察”能力和 “反偵察能力”都很強:外孫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機動靈活,善於打“遊擊戰”。當他不高興答應別人的要求或者故意躲著別人時,他會圍著房間空擋跑來跑去讓別人追不上自己,當別人快追上自己時又突然調轉方向跑得更遠。一天,隔壁家開來一輛不常見的紅色汽車,正在車庫前騎滑板的外孫好奇地滑到紅色汽車門口,瞬間又滑回來向媽媽報告自己的“偵察”戰果:“那輛紅色汽車裏有一個baby。”媽媽問他“是男孩還是女孩?”外孫肯定地回答:“是女孩,還有一點點頭發。”原來隔壁家的女兒才生了個baby,這是回娘家來了。
      “反偵察能力”則集中表現在外孫喜歡和善於藏東西方麵。不知什麽原因,外孫從小就喜歡藏東西。大人經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一些玩具什麽的。後來慢慢知道這是外孫所為,也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但是最近一次他藏東西的方式還是讓我和老伴笑談了半天。早晨上學前看電視的時候,外孫自作主張拿了一小袋糖果,揣進褲子口袋裏,打算偷偷帶到學校享用。但是他沒有避諱妹妹。妹妹發現後立刻大聲向樓上的媽媽告狀:“哥哥拿一袋糖果裝進口袋裏了!”孩子的媽媽每天早晨都為他們準備一些健康的零食帶到學校,但孩子們不愛吃,經常剩下好多帶回家,有時甚至原封不動地“完璧歸趙”。外孫外孫女都特別喜歡吃甜食,碰到吃蛋糕、甜甜圈什麽的,手指頭就遭罪了,被他們添了又添。聽到妹妹向媽媽告狀,外孫裝著要把糖果送回櫃子裏的樣子,離開沙發往裝糖果的櫃子方向走了幾步。避開妹妹的視線後,外孫居然迅速地把那袋糖果塞進自己已經套在頭上的連帽衫的帽子裏。我正好站在灶台邊做早飯,看到外孫快速藏匿糖果的動作,以及坐到沙發上帽子碰到沙發發出擠壓塑料袋的聲音時感到外孫既聰明又搞笑。當時外孫女正聚精會神地看電視,沒有注意哥哥的這些小動作。為了外孫的自尊,我沒有當麵戳穿他的小把戲,當時也不方便告訴女兒。隻是後來和老伴談笑了一番,等女兒下班再提醒她。
      外孫藏糖果動作之迅速有點像他平時玩魔術。外孫喜歡玩魔術,周日早上,他穿上媽媽的睡袍,讓我講“Chocolate cereal”(巧克力麥片)。果真從他穿的媽媽睡袍的長袖子裏掉出來一小袋巧克力麥片,他“變出了”自己的早餐。
       外孫不僅機動靈活,定力也很強大哦。每次外出前爸爸媽媽反複催促他出發,如果他正在做什麽事情,總是不慌不忙地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或繼續看電視、做手工,或搗鼓玩具,或仔仔細細一絲不苟地係自己的鞋帶子,係得不滿意,解開再重係,仿佛沒事人一樣。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替他們的爸爸媽媽著急,經常提醒外孫:“Hurry up! Daddy mad!”(快一點兒!爸爸生氣了!)或者“Hurry up! Mummy mad!” (快一點兒!媽媽生氣了!)前天傍晚,爸爸打算帶兄妹倆去商店買東西。當時外孫正在“製藥”: 他用一根小塑料棍子擀一小塊白色的橡皮泥,又用另一塊空心的小塑料棍子使勁壓白色的橡皮泥,這樣可以把一粒粒白色的“藥片”切割出來。沒有成功切割的他就用手輕輕地撥離出來。有時候,空心塑料棍子末端粘著一小片“藥片”,他就用嘴使勁把這片“藥片”吹下來。然後再繼續擀一小塊橡皮泥,繼續“製藥”。那邊爸爸還在一遍遍地催他,他不慌不忙地“製藥”,麵前的藥片越排越多。“製藥”的同時,外孫還隨編隨哼著自產自銷的小調。與此同時,妹妹則悄悄向哥哥通報“西瓜不好吃”,外孫似有似無地應了一聲,繼續全力以赴地進行他的“製藥”工作。直到媽媽也怒氣衝衝地加入到催促行列,外孫小心翼翼地把製好的藥片連同墊布端到原來養魚後來外孫放自己玩具的長方形金魚缸頂部,才慢條斯理地穿襪子穿鞋穿外套。
      外孫模仿視為“敵人”的老師、校長卻以“笑場”結束:一天下午,外孫放學回家嚎啕大哭,說今天在課後班表現好,按規定可以領到一套玩具玩,但是老師給他玩具時態度很不好,少給了一個摸具。玩具不配套,玩不起來。他去問老師要摸具的時候老師態度非常壞。他向爸爸敘述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嚎啕大哭起來。外孫的哭聲向來就極具感染力,尤其對我來說,隻要聽到外孫的哭聲,我就認定他一定受了極大極大的委屈。他在哭泣中還夾雜著大喘氣,似乎已經被氣得呼吸困難了。但是他爸爸媽媽對之司空見慣,比我平靜很多。我問他媽媽,會不會老師對他有偏見?他媽媽平靜地回答:“聽說這個老師對其他調皮的小孩也都是這樣。”後來外孫自己慢慢平靜下來。
      這個課後班管理老師早已被外孫列入“敵人”名單。這兩天,又進入購買、包裝聖誕禮物的高峰期,外孫特地叮囑媽媽:“不要給這個老師準備聖誕禮物。如果準備,也要在給她的聖誕禮物裏加上……”省略號代表不好的東西,在此就忽略不記了。
      到了晚上,外孫又開始搞笑了。他自己躲在半開的冰箱門後麵,像演員出場一樣站在我們“觀眾”麵前,表演被他視之為 “敵人” 的老師如何大聲訓斥他:“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吵完他自己也笑了。接著表演校長如何教訓他,他的分貝明顯提高好幾倍,大聲質問:“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你為什麽要這樣做?”估計在外孫的腦海裏隻記住這句話。講完他自己先笑彎了腰。我們被他的情緒感染也紛紛大笑起來。怎麽聽外孫模仿他視為 “敵人” 的老師和校長的訓人風格如此熟悉呢?哦,像極了女兒小時候的老師。看來國內國外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人性都是一樣的,行為處事也多有雷同之處:喜歡溫順的小綿羊。例外的畢竟是例外,或許是專家學者,或許性格特別溫柔。這又顛覆了我們來之前聽到的傳聞:這邊老師對孩子們如何如何平等禮貌。當然,平等禮貌者有之,但簡單粗暴者也大有人在。
      我問他媽媽有沒有問孩子在課後班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媽媽不以為然地反問:“你覺得能問出什麽結果嗎?每次他都講自己的理。”不過後來他媽媽還是問了兒子,究竟做什麽惹得老師、校長如此大動肝火?據外孫講:“在課後班,一個男同學打妹妹,我打了那個男同學。後來那個男同學拿妹妹的鞋子砸我,砸到我的頭。為了自衛,我用才學到的空手道打了他。”他強調自己是出於自衛,因為媽媽叮囑過他,不許用空手道打人,如果發現他用空手道打人,立刻停止參加空手道訓練。隻要看一眼外孫學習空手道時候拍的視頻你就知道外孫多麽喜歡學習空手道啦:嘴角外溢的笑意不言自明地昭示他打心眼裏喜歡空手道。隻見他雙眼緊盯教練,出手有力規範,再聽他的喊聲清晰洪亮。一開始學習空手道的時候外孫喊不出口,後來在老師的要求和訓練場氣氛的感染下,外孫終於習慣於大聲呐喊了。外孫很快圓滿完成第一階段的訓練要求,就要更換色帶了。
      因為剛才表演他視為“敵人”的老師、校長時姥爺不在現場,外孫意猶未盡,又到我們房間準備表演給姥爺看。我們這些觀眾也尾隨其後跟了過來。外孫把門拉開一點,自己再從虛掩的門後麵“登台亮相”,隻可惜他還未進入表演狀態自己先笑彎了腰。因為門和床離得很近,外孫索性撲到床上笑個不停。大家催他重演,他又“笑場”幾次。因為實在無法控製自己,最終還是以撲在床上笑場結束。
      早上孩子們上學時我叮囑他們聽老師的話。外孫女強調:“我每天都聽老師的話。”這是實情,外孫女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外孫居然回答:“所有的老師都是笨蛋!”我乍聽覺得可笑,不由自主地大笑了起來。定下心思量思量,這也太驚世駭俗了吧?有這種感受的孩子怎麽能聽老師的話?但有這種想法的孩子又不止外孫一個。外孫的同學不是也議論某某老師壞嗎?這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如何處理得更好一點兒呢?否則,教育效果無從談起。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中教育者占據主導地位。就這一點而言,Nearpod無疑被先進教育理念引領著:他們希望能幫助老師們將移動技術融入現場教學,而不是一味“嗬斥”學生們收起自己的手機。由此可見,“嗬斥教育”是一種普遍現象,教育者要做的是如何避免“嗬斥教育”,換言之,用什麽可以取代“嗬斥教育”以換取受教育者的接納和配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