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記錄生活,借隨筆傳導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童言稚氣(十)

(2020-12-19 21:15:05) 下一個

     孩子們喜歡看電視,也不怪,有聲音有圖像有情節。他們的爸爸媽媽忙的時候,也無奈地把電視當作臨時保姆。有時候,孩子們看到特別搞笑的畫麵又急於和別人分享,就喊我們去看。最近一次外孫喊我到電視前,急切地一邊連聲說:“姥姥快看!姥姥快看!”以穩住我,一邊不斷地用遙控器往回倒屏幕。外孫外孫女不知何時也不知怎麽學會了簡單使用電視遙控器。平時真正開電視、選節目還是大人掌控的,但偶爾孩子們會找自己的電視節目看。這次外孫就是用倒電視的技術,一直倒到他認為非常非常搞笑的地方之前,再正常地放給我看。還生怕我著急離開,持續重複著說“姥姥快看!姥姥快看!”正常放映了,屏幕上出現一個非常誇張的肥胖女人隻穿很少的衣服在和一群人跳舞,因為身材特別胖,因為穿得特別少,除了隱私部位外臀部幾乎都裸露在孩子們的麵前。這時外孫情緒高漲,大叫“BUDI!BUDI!”(應該Butt,外孫指的是屁股!屁股!聽聲音是BUDI,可能是孩子們的用語吧)。外孫的意思你看這個女人露出了好大的屁股。的確。我不清楚這邊兒童電視劇的編導人員為什麽要讓這麽不雅的畫麵出現。也許是為了讓孩子們習慣類似的畫麵,因為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會遇到穿著不雅的人,也會遇到這個畫麵。
    其他很多兒童電視劇也常常把角色醜化得無以複加,是讓孩子們盡早審醜嗎?不得而知。
    向大人描述電視裏的場景,孩子們都會強調“TV shows”,女兒常常感歎不知道孩子們怎麽知道那麽多表達方式的。大約這就是母語的魔力吧。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應該講母語是每個人思維的載體。第一代移民再怎麽學英語,他們都很難深度融入英語社會,因為他們的語言局限了他們的思維。但第二代移民雖然小時候在家裏還接觸父母的母語,一旦進入幼兒園、學校,英語成為他們的日常用語以後,他們的母語就是英語,他們對父母的母語就不再感興趣了,也不太樂意學習父母的母語。一些孩子還因為父母強迫他們學習父母的母語而與家長發生矛盾衝突。我接觸過這樣的孩子,撇著小老外的洋腔洋調不耐煩地說學漢語“麻煩”。有一個已經漢語說得很好的男孩子初中以後常常因為上中文課和媽媽產生衝突,使他的媽媽懷疑自己強迫孩子學中文有沒有意義,為了讓孩子學習可能用處不大的漢語搞壞和孩子的關係值得不值得?雖然有個別孩子雙語精通,但畢竟是個別現象。不可否認,孩子們習慣的、舒服的、耳熟能詳的、無師自通的英語才是這些矮子的母語。這些孩子和中國文化相連的臍帶已經被語言切斷了。我們也嚐試著教外孫外孫女講漢語,但很困難,偶爾講幾個單詞、背幾首兒歌還行,但很難再深入下去。而他們的母語水平卻日新月異。2 個孩子尤其是外孫在和大人交流的時候已經應答如流、長篇大論了。
     聰明的孩子總能想出聰明的辦法對付大人的限製。一般飯後是不能立刻看電視的。在姥爺生日這一天,外孫在大人宣布不看電視的時段提出要看電視。他媽媽問他“Why”?他充滿感情色彩地強調:“因為今天是姥爺的生日!”啊哈,多感人的甜蜜理由,他媽媽被兒子逗樂了,告訴我們原委,並讓他兒子來問姥爺,如果姥爺同意他們這個時間斷看電視,就讓他們看“5分鍾”,即一點點時間。姥爺一聽是這個理由,立刻被外孫濃濃的情感融化了,連聲說:“同意!同意!”結果皆大歡喜:2 個孩子有電視看了,女兒女婿有空休息一會兒,我和老伴也被孩子逗樂了。我和老伴開玩笑:“你是大人物啦!Big guy!因為隻有大人物的生日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老伴也高興得哈哈大笑。
     外孫在他爸爸開車繞遠路,聽到他媽媽講繞遠路多花汽油費以後,反問他爸爸:“你不知道我們在為買新房子節約每1分錢嗎?”
     因為孩子們喜歡蘸調料蘸菜汁吃飯,所以也喜歡用我們平時吃的全麥饅頭片蘸調料蘸菜汁,有時還把蘸過調料蘸過菜汁的饅頭片給我們吃,他們稱之為“麵包”。
     搬到新家要換一個幼兒園,進新幼兒園之前,問他們喜歡不喜歡上新幼兒園。外孫樂嗬嗬地說喜歡,外孫女說不喜歡,有點害怕。後來進了新幼兒園一段時間,再問2個孩子喜歡不喜歡新幼兒園,外孫仍然講喜歡,外孫女仍然講不喜歡。老師反映外孫女在幼兒園拚命喝水,不停地上廁所,也許這是她不適應新環境、有點緊張的表現吧。後來漸漸適應了。
     外孫女要我抱她,我把她抱起來。她又進一步要求把她放到上麵有櫥櫃的台板上,目的就是她自己站在台板上打開櫥櫃門自己隨意拿點心吃,那太危險了,我當然不同意。何況什麽時候吃點心,吃多少點心,孩子們是要問爸爸媽媽的,不是自己想拿就拿的。我拒絕了她的要求,把她放到地上,讓她去問爸爸媽媽。她開始哭鬧,然後站起身用2 隻小拳頭捶我,走開幾步後還回頭朝我吹氣,以示不滿和抗議。但沒有去問爸爸媽媽要點心,而是到客廳玩玩具去了。可見她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同意她隨時隨地吃點心的。
      牙齒和嘴唇還磕磕碰碰呢,2個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太正常了。現在外孫女有點後來居上的架勢。哥哥有時利用智力優勢略勝一籌,但妹妹很快反擊。比如那麽大的沙發,兩個孩子看電視時偏喜歡擠在一塊看,難免不會有意無意發生你碰我我碰你的摩擦。如果哥哥先踢到、碰到妹妹,妹妹立刻出手還擊:或打哥哥,或壓倒哥哥身上,惹得哥哥大叫。因為哥哥先惹事,他也不敢再次出手。
     撒個謊減輕自己的過錯或加重對方的過錯也是他們常用的伎倆。一旦被發現撒謊,他們的爸爸會嚴厲斥責和加以懲罰。一天早上,2個孩子各自挑選了自己的早餐,妹妹挑的是玉米狗,哥哥選的是華夫餅。但哥哥又想吃一點玉米狗,就問妹妹能不能分享一點她的玉米狗,妹妹同意了,哥哥也就咬了一口妹妹的玉米狗。妹妹居然反悔了,哭了起來。他們的爸爸來審案子,先問哥哥有沒有征求妹妹的意見,外孫如實講征求妹妹的意見了。爸爸連問2遍妹妹,妹妹都堅持說哥哥沒有征求自己的意見,爸爸狠狠批評哥哥,哥哥委屈地哭著去找媽媽。我當時跟他們在一起吃早餐,幫助外孫證實他征求過妹妹的意見了。他爸爸又轉過來狠狠批評妹妹,要她向哥哥道歉。孩子們撒謊是一種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策略?清官難斷家務事,這麽小的孩子們之間已經很複雜了,可見成人社會複雜是不可避免的。
     2個孩子吵架,因妹妹好哭,哥哥批評妹妹:“你不要把自己當成小公主。”妹妹則反嗆哥哥:“你是笨男孩!”
    女兒喜歡廚藝,有一天晚上攤了3張蔥油餅,她把餅切開,問每個人有沒有餅。問到外孫女的時候,外孫女把拿著餅的手從餐桌下舉起來給媽媽看,還笑話媽媽是shyly girle(傻丫頭)。有時外孫女也會笑話她哥哥“shyly”。
     有幾天,外孫和外孫女老師議論結婚的事情,外孫女還問媽媽是在哪兒結婚的,說她也想結婚。估計這幾天他們幼兒園小朋友們熱議這個話題,所以他們回家也忍不住繼續探討。
     聖誕節前,“聖誕老人”照例要光臨孩子們的幼兒園。今年受疫情影響,“聖誕老人”也戴上了口罩。不僅是口罩,我們從學校發給家長的視頻看到光顧外孫、外孫女幼兒園的“聖誕老人”戴的是特製的大紅口罩,上麵寫著“HO HO HO”,幾乎把臉都遮住了。而且從身材、動作、發音看都像女老師。沒有想到外孫也發現了蹊蹺之處。大人沒有問他,他就主動說:“以前聖誕老人來了,是這樣笑的HO HO HO(注意,這時外孫用粗嗓子發音,代表以前的聖誕老人是男的)。這一次聖誕老人來了卻這樣笑HO HO HO(這次外孫捏著嗓子學女人的腔調,說明他感到這次來的聖誕老人是女的)。”大人聽了外孫的敘述和模仿都哈哈大笑。外孫女也學哥哥的樣子,重複著哥哥的敘述和模仿。兩個孩子不停地敘述並模仿著男女聖誕老人的聲音,大人則被他們逗得樂不可支。估計可能因為疫情,幼兒園就請老師扮演一下聖誕老人以免孩子們被感染,據新聞報道,真有孩子因為和聖誕老人拍照而感染了新冠病毒。看來孩子們所在幼兒園這種做法還是明智的。
      雙休日在家,外孫居然設計用2個大小不一的紙盒子拚裝成1部小汽車:2個紙盒子並列、並用雙麵膠粘在一起。他坐進前麵的小紙盒裏,讓妹妹坐在後麵的大紙盒裏。最初我還納悶:應該讓妹妹坐小紙盒,外孫自己坐大紙盒才對呀。等到外孫比劃著司機開車的動作,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紙盒是駕駛室,大紙盒是乘客坐的車廂。難得外孫能憑空想象出把紙盒粘成小汽車。一開始他自己粘不好,急得發火。後來他媽媽詢問了他的意圖並幫助他粘好“小汽車”。他坐進“駕駛室”,得意地“開”著自己生產的“小汽車”,“駛向遠方”。當然,紙盒“小汽車”原地未動,但我想外孫心裏有“汽車”“駛”向遠方的願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