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看到這個標題大多數讀者,包括眾多的滯美小留、綠卡持有人或已入籍者第一時間不約而同的反應就是擔心川普突然有一天在其推文裏對大家怒吼,“滾回去”。嗬嗬,或許有點誇張,但絕非聳人聽聞或無中生有。隻要有一丁點兒記憶力的就不會忘記一個半月前川普總統對幾個非白裔美國眾議員就是這樣吼的。那幾個可不是路人甲、乙、丙,都是聯邦國會眾議員,算是副國級、副州級還是副縣級?我對美國官員或議員行政級別劃分一向很困惑。不過考慮凡是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是眾議員的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不多。所以,也就不用勞煩總統大駕了。比如隻要有個白人老太太氣不順也可以對眾多讀者中的任何一位吼上兩嗓子,滾回去。這絕非天方夜譚,前幾天,就是上周,有個新聞報道情況就完全這樣。據稱當事華裔已經聘請律師,要同白人老太打官司。
另據媒體報道,在由總統首創“滾回去”後的某一個競選夜晚,“那時花開月正圓”,報道說,在那個迷人的夜晚整場熱血沸騰的競選口號隻有一個,就是不斷重複的近乎聲嘶力竭的群情呐喊,“滾回去,滾回去……”。據稱這震天的口號當時還響徹了雲霄。川普總統也不得不暫停了他的演講,在重新開始演講之前,曾專注地聆聽了這些發自內心的呐喊“13秒”之久。專業記者看來隨身都攜帶秒表,但絕不是為應對可能的川普突發百米衝刺,而僅是為記錄某些“呐喊”的持續時間。新聞報道說當事的四名女眾議員顯得很無辜,她們麵對記者申訴說,“因為批評了總統,就讓我們滾回去,有點想不通......”。話說到這裏,提請注意,各位視美籍身份為生命的華裔網友們,往後千萬避免批評美國或總統,以免行“瓜田李下”之事,小辮子被抓,授人以柄。“滾回去”可不是說著玩的。四位眾議員的遭遇令人唏噓,她們現在想必壓力山大,多麽慘痛的教訓啊!
話回到本文主題,難道真的“滾回去”就是當下美國最令人懼怕的事?我看不是。“滾回去”這話其實既不痛也不癢,在我看就根本不算個啥。假定某一天有一個白人這樣對我呐喊,我會冷靜地怒懟,“排期,誰先來誰先滾”。公平吧!其實美國也隻有一種人有資格讓其他人滾。那就是美國目前僅存的50萬土著印第安人。當年,也就是四、五百年前,經考證他們可是有兩千多萬人呢。據說他們還會騎馬、射雕、摟草、打兔子......。是誰把他們變得如今這麽少,難道集體吃了絕育藥?不大可能。那時避孕絕育這種高科技好像還沒普及。算了,略過,不糾結這個問題,那是曆史學家的事,隻要他們知道就好。
話回到正題,既然“滾回去”不是,那麽究竟什麽是當下美國最令人恐懼的事?在正式公布答案之前,先聊一個小插曲。前幾天,也就是上周,偶然看到一個帖子,就在“文學城“裏。題目忘了,情節依稀記得。大致內容是這樣,博主夫妻有一愛女,據說年輕漂亮。今夏在香港得到一實習機會,因而寓居香港上環一帶。香港地理上分三大塊,最北邊的新界與深圳毗鄰;新界的南邊是九龍;由九龍再往南過海底隧道即香港島。博主愛女寓居的上環位於香港島,地段還算“嘛嘛嘚”(港語:還行)。由上環往東走就是香港著名的中環。中環是香港的商業和零售中心,擠滿了摩天大樓、時髦的購物中心和豪華酒店,還有著名的維多利亞港灣。若能在中環的眾多跨國公司大樓上班,碰巧又是公司的中高層雇員,不僅薪水不薄,而且每天可以享受到維多利亞港灣的無敵海景,那可是真的美!
話扯遠了,抑製奔放的思緒,回到那位博主的文章。話說8月的一天夜晚博主愛女一覺醒來,忽覺公寓外人聲噪雜,好像還有狼煙四起,出事了!原來當日香港的示威活動驚動了警察,出現了警民怒懟的局麵。天亮後博主愛女發現公寓樓下街道布滿了碎磚,感覺昨夜的爭鬥可能非同一般。長話短說,恐懼之下愛女遂乘“8/15”的航班返美。博主強調若再晚哪怕半天愛女將被“遲滯”香港,因為隨後機場關閉,雲雲。但有細心好事的熱心讀者給博主留言指明,香港機場被關閉的日期是8/13,“8/15”或以後的航班應該沒有受到影響。多說一句,這位博主還是頗有雅量,對這一明顯失誤糾正的評論,直到我讀的時候還沒刪。
話又扯遠了,再次“抑製奔放的思緒”。這位博主講述的故事引發了些許思考。如博主所述,愛女盡快離港返美是因為遭遇了警民怒懟的示威,尤其是發現街道上的大量碎磚。從而感到了安全威脅,進而倉皇迅速返美。這位博主的故事亦引發了下麵一個頗為弱智的問題,磚頭與子彈比,哪一個更厲害?或者說哪一個更可怕?不需長久地論證,當然子彈更厲害。再說了,香港這陣子或許街上磚頭“比較常見”,但比起美國每年的“子彈常飛”,還是要好很多。更甭說,香港的磚頭那都是專門衝著警察掄的,而美國的子彈則是朝著無辜的百姓掃射。理論上,從一個專砸警察的“磚頭城市”回到一個掃射百姓的“子彈國家”,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脫離了險境。筆者這裏沒有絲毫誇張的意思,請各位看如下統計數據。
根據美國權威的CDC披露的數據,2017年美國共有約4萬人死於槍擊;同是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統計的數據顯示共有4萬零1百人死於當年的車禍。也就是說美國每年死在槍擊下的冤魂與車禍的不幸死亡者大致相等。不禁要問,在美國開車是生活工作必須的,持槍也是生活工作必須的?通常,槍擊的死傷比例均值約為 1: 3.979(維基百科),按這個比值估算,美國每年槍擊的死傷人數共為約20萬。目前美國15-64歲的成年男女人口約為2億,換句話說,美國每年有約千分之一的少年或成年人不是被槍打死就是被打傷。而據統計,香港的每年槍擊死傷率約為百萬分之二(維基百科),與美國的千分之一比,哪裏更安全?用腳後跟一秒內都能想出答案。
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當我們剛成年的孩子駕車出行,作為父母難免叮囑一句,“孩子,開車注意安全,係好安全帶 ”。現在,麵對每年與車禍同樣死亡人數的槍擊案,我們是否應當對外出上學或者逛商場的孩子說,“孩子,出去注意安全,穿好防彈衣 ”。答案終於呼之欲出,美國特色的槍擊(shooting) 應當是當下美國最令人恐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