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

Jerry Wang, 海投全球創始人兼CEO
正文

Uber“血拚”Lyft上市,網約車融資大戰的明天?

(2019-05-23 11:13:44) 下一個

在網約車行業,風靡國內的當屬“滴滴”,以獨一無二的巨頭地位壟斷經營。而在大洋的彼岸的另一側,網約車之戰在美國彌漫起濃濃的硝煙。

 

同為打車軟件的Lyft、 Uber,在今年3月、5月分別成功上市,這一前一後如此貼合的上市時間,並非是不期而遇的緣分,而是不言而喻的較量。

 

在上市的博弈中,他們還好麽?
 
 
 
 

5月10號, Uber正式登陸紐交所,每股定價45美元,公司估值約為824億美元。

 

然而交易首日,Uber的股價下跌了約7.6%,至41. 57美元。Uber在第二個交易日股價再次暴跌超過10%。

 

Uber股價趨勢,圖片來源:Market Watch

 

3月份上市的Lyft同樣遭遇了股價大幅下跌的困境。 截至5月14日,Lyft股價為50.52美元,遠低於其路演時每股72美元的定價。

 

Lyft股價趨勢,圖片來源:Yahoo Finance

 

可見,“流血上市”的Uber與股價下跌困境的Lyft,昭示了二者在上市後股價的疲軟姿態。

 

而在兩家公司股價的大幅下跌後,引發了對整體市場疲軟的擔憂。

 

5月13日,Uber首席執行官在發給員工的郵件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到目前為止市場對Uber的股票估值較低,但員工應該對該公司的長期前景充滿信心。Facebook和亞馬遜 (Amazon)是美國上市公司中IPO首日跌幅最大的兩家獨角獸公司,然而現在上述兩家公司的成功故事已經家喻戶曉。”

 

雖說投資者應該更加注重長期估值,要對兩家網約車抱有美好的期冀。

 

但目前,市場總體對Uber與Lyft這兩家網約車巨頭的前景呈謹慎態度。

 

Uber與Lyft,目前麵對哪些困境呢?
 

 

01
股價困境

在爭奪美國市場份額的過程中,Uber與Lyft都麵臨著投資者對其盈利能力的質疑。

 

Lyft自上市至5月中旬以來,下跌近35%。

 

Uber股價的大幅下跌對部分入場較晚的投資者來說是個十分不利的消息。

 

沙特阿拉伯共同基金以35億美元(約7,180萬股)投資了Uber的股票 ,而目前該筆投資的價值僅約27億美元,虧損額達到了約8億美金左右。

 

另外,Uber最大的投資者之一軟銀持該公司近13%的股份,而就在Uber股價下跌後,軟銀股價在5月13日隨之下跌逾3%。

 

02
盈利能力困境

 

Uber在創立之初的目標明確--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逼迫競爭對手退出市場!

 

那麽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呢?

 

Uber必須為司機和乘客提供額外補貼,在IPO的前幾個月裏,Uber每月向司機支付約1億美元的額外補貼,為吸引司機和乘客,成本大幅增加。因此Uber也必須不斷進行融資以獲得新鮮血液。

 

在過去的10年中,Uber已籌集了驚人的25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本月首次公開發行籌集的81億美元資本。

 

Uber確實吸引到了更多的乘客和司機,然而代價是盈利空間被削弱,並且陷入惡性循環。 

 

即使作為一家前景廣闊的科技型初創企業,每年虧損近20億美元的現象也並不常見。更令投資者擔心的是,在近期舉行的投資者會議上,Uber的管理層並沒有透露該公司何時能夠盈利的時間表。雪上加霜的是,作為主導中國市場的網約車企業滴滴也已經與Uber在拉美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我們不妨看一組數據,來感受一下Uber近幾年的業務水平。

 

自2017年至2018年,Uber業務季度環比增長率從20%降低至6%到7%之間。2018年第四季度更是跌至1%到3%左右。

 

以上數據暴露了Uber業務模式的弱點,Uber並不應該被視為一家網絡 “平台” 公司,這樣一來為了保住 “平台” 商業模式Uber必須同時補貼乘客和司機, Uber的虧損會隨著其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而繼續攀升。

 

作為一個網絡平台,Uber的商業模式基礎是隨著平台用戶的增加而促使公司價值上升,然而目前來看這一“網絡效應”並沒有像該公司管理層期望的那樣有效。

 

現今像Uber和Lyft這樣的網約車平台都需要麵對的是,司機與乘客可以同時使用多個應用程序,這使得任何一個公司都很難獲得 “網絡效應” 優勢。

 

即使其中任何一家公司最終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在大多數城市人們依舊可以選擇其他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共享自行車等),市場競爭將始終存在,這使得Uber等網約車公司很難在短時間內以提高車費的方式來增加利潤。

 

03
共享經濟的困境

Lyft和Uber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都麵臨著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過去的5到10年裏,共享經濟公司從風險投資家和其他私人投資者那裏獲得了巨額的資本,眾多的投資者和機構都將賭注押到了這些獨角獸公司身上。

 

這部分看似無窮盡的資本讓這些企業不計成本的拓展市場,並以較低的費用來吸引消費者,以達到培養出一種“共享經濟生態”的目的。然而市場的惡性競爭進一步加劇了這些企業的虧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在不斷發生。

 

當企業走過了初創道路,逐漸步入了資本市場的“熔爐”,盈利能力將是考驗共享經濟公司的第一道考題。

 

尤其是對於像Uber和Lyft這樣的上市公司,投資人與監管將會密切關注著公司的財務狀況,迫於多方麵的壓力,公司將不得不選擇以提高費率或降低成本的方式來增加利潤,哪怕這樣會傷害到此前苦苦經營成型的市場生態。

 

目前擺在Uber和Lyft麵前有兩個最簡單的選擇,要麽盡快使用無人駕駛技術替代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要麽提高價格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但由於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普及仍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提高服務價格的可能性將會非常的大。

 

屋漏偏逢連夜雨, 5月10號之前,全球各地的Uber司機舉行了罷工示威,抗議Uber在此前的商業模式——以合同工身份為Uber跑單的司機並不能享受到全職員工的福利。

 

為了緩和與司機的關係,Uber在2019年第一季度繼續向司機提供額外激勵,而這將進一步影響公司的利潤。

 

在此之後,Uber也曾公開表示其下一步的目標是減少對司機激勵,以改善目前的財務業績。可以肯定的是通過壓縮成本以實現盈利的方式將帶來更多的問題,預計跑單司機對Uber的不滿情緒將會繼續增加。

 

對於華爾街和投資者來說,Uber的盈利之路漫長而且不確定,目前很難判斷投資者是否有足夠的耐心等到公司盈利那一刻的到來。

 

總結
 
 
 
 

Uber和Lyft在股市上舉步維艱,其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盈利能力的不足。

 

即使在不遠的將來無人駕駛技術獲得了普及,上述兩家公司還需要應付其他自動駕駛開發公司帶來潛在威脅,以及高昂的技術開發成本和車輛維護成本。

 

對上市公司來說克服IPO首日的困境往往並不困難,但對於投資者和市場來說,如何解決盈利能力不足這個頑疾或許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