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娃路上聊到他早年的讀書交友經曆,覺得有些應該記錄一下。
先說,pandemic 不是沒有好處,網課挺方便的,不管對娃還是對家長。二月幾場大雪,就是in-person day 變remote day,課一樣上,也不用操心路況。要按往年,損失的學費都得讓俺心頭滴血了。私校不補snow day,一年近五萬學費,上課日子本來有沒有一百五十天來著?一個snow day, 相當於三百多悄無聲息地就沒了。
但俺還是有點懷念每天兩小時左右,折騰孩子也折騰大人的commute。緊張的日程和按時的壓力逼著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突發情況又鍛煉了他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記得娃漸漸發現大眾的好消息,比如本地球隊奪冠,對他是壞消息。遭遇挫折後說: I learned. Next time, I will know. 寶貴的經驗,成長的曆程,hard-earned skills突然之間好像不存在過。隻希望一旦需要再次緊張起來,還能找回那種感覺。另一個,就是聽書的時間沒有了。
是俺引著娃開始聽NPR,因為娃,俺自己從這類媒體的聽客看客幡然變成得十分反感,願意聽的隻剩寥寥幾個節目。娃坐他爹的車時,父子倆倒是會一起聽NPR的新聞和時事評論。坐媽的車要麽母子聊天,要麽一起聽書。Audiobooks是俺選的,都是圖書館借的CD。圖書館網絡裏有很多,Amazon audible free trial下載兩本書的機會到現在都還沒用上。俺感覺正規出本社由作者本人或者專業演員朗讀製作的,聽著更舒服。
照說,沒有通勤,自由時間多了,可並沒有用在他原本因為忙而放棄的一些old passions上,比如音樂,文字創作,再比如閱讀。這一年多好像隻聽了Elon Musk傳記,讀了一本drawing physics。忘了怎麽得的一本舊書,Asimov寫的物理發展史,原說計劃什麽時候抽空讀,可巧聖誕節學校組織book swap,他被指定送書的senoir自我介紹是Asimov粉,喜歡物理,淘氣毫不猶豫地送出去了。他說喜歡科幻和fantasy,收到的就是一本fantasy。昨天,他說讀完了,不錯的一本書,也向媽證明他有在課外閱讀。
記得話頭是繼續前一天晚上的討論,內容是一位在芝加哥公立學校擔任代課教師多年的中國媽媽寫的係列短文,她對美國青少年和公立中小學教育的觀察和思考。淘氣比較在意她關於社交的發言。一方麵他有點defensive,認為有代溝,作者對高中生的社交持批評態度,說不是一個productive過程,讓他有點反感,大概還是覺得中國父母偏於功利,在他看來無所事事,沒目標不追求結果,just for fun,沒什麽不好。另一篇裏,作者結語“疼是該受的,苦是該吃的”,也讓他不爽,他就是不想吃不想受他不認為該吃該受的痛苦,沒人能用“應該”壓服他。Otherwise, 他覺得作者還是說的蠻有道理。
社交一直以來是俺家的主要課題,是我們考慮淘氣的學校教育和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淘氣知曉自己born-in weakness以來致力於提高的方麵。小時候,服從天性,在各種族混合的情況下,小孩會找跟自己外貌和語言相像的。2-5年級,淘氣是年級唯一的中國娃,沒有天然的group。他還記得一年級班上那個剛從中國來的男孩Minghan,讀完一年轉到芝加哥去了,記得媽不喜歡他。俺不喜歡那孩子是因為他英文不好,沒有其他朋友,就想獨霸淘氣,不許淘氣跟別人玩,還玩些國內孩子不好的小花招。淘氣跑回來說,很生氣,直到有一次兩人鬧翻,淘氣說你威脅我,你不是我朋友,直接不理他了。Minghan道歉,和好,後來收斂了一點。Minghan走了以後是韓意混血的Nick找上來,Nick小時候就是東亞裔的模樣,自我認知也是Asian。還有Malachi,母親是中意混血,跟媽媽妹妹外婆外公住一起,自我認知也是比較Asian的。隻有Nigel是南亞裔,不大一樣。淘氣想不起來怎麽跟Nigel成為朋友的。俺記得三年級老師說They are a good pair,都愛讀書嗎?
淘氣古怪地笑:Nigel愛讀書?No, no. 是Nick愛讀書,Malachi那時也愛讀書。他記得五年級大家做accelerated reading,讀書,然後做題,他當時詞匯量等級達到11年級,不過蠻虛的。他讀了整套Percy Jackson,知道很多古希臘古羅馬神話的詞,還有Icredible Journey, Icredible也是大詞,在9還是10年級級別。他覺得遙遙領先了,有一天查分發現Malachi比他高一截,他拚命刷分,直到超過,告訴Malachi。Malachi說no, no, you don't, 回家就刷分,又把淘氣甩了下來。遙想當年,淘氣有點遺憾,Malachi後來不怎麽讀書了,就是玩遊戲,在高中好像過得也不大好。
俺說僅是讓小孩讀書是不夠的,讀書需要引導,讀合適的好書才能開闊視野啟發思維。給淘氣選書,至今都是俺的一項費心思的活計。竊以為淘氣成為今天的淘氣,也是踩著一本本好書走過來的。淘氣則堅持開卷有益,不管讀什麽書,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精力都會有正向的收獲,區別隻是讀一些書會比另一些受益更大。希望他一直記得自己的話。
還說到迪斯尼動畫。俺記得他兩歲多很喜歡Bambi,看得哭,不讓看還不行,一遍遍看,一次次哭。他去Early Intervention Group,我和其他媽媽group discussion,說起這個,覺得好玩。一個耶魯畢業的媽媽反應強烈,說迪斯尼就是有很多dark sides,給小孩子造成創傷,小孩子這麽小為什麽要體驗death and loss。那是俺第一次直麵美國新一代父母過度保護的parenting。之前印象美國人對孩子是放養磨練為主。回來跟娃爹鄭重討論,決定我們家不會對淘氣屏蔽dark sides,第一代移民的憂患意識吧。
淘氣說音樂老師Dr. A給他們做過一期講座,就是講迪斯尼經典動畫的。A說人們想到迪斯尼就認為是兒童片,其實他們當初是想同時吸引成年觀眾,在影片裏留下不少messages,琢磨起來和表麵的意思是反的。比如snow white的結尾,死去的公主在王子的親吻下複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小孩子得到的印象,這是個快樂的童話故事。但是細看,公主複活的時候,旁邊的矮人們臉上不是高興,而是surprised,最後的城堡不像曾經存在過的,還有一開始snow white唱過希望有一天有個王子來帶她離開,去往雲端的城堡。這些細節聯係起來,就知道電影真正傳達的信息是什麽了。迪斯尼唯一正麵表現出來死亡的是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開頭,媽媽抱著孩子被追殺,一直跑到教堂門口,媽媽被殺。電影出來,很多家長出乎憤怒,指責迪斯尼。後來迪斯尼拍的故事很多都是關於動物的,也盡量避免死亡。
俺的印象迪斯尼電影越來越傻,場景設計和音樂好,故事越來越沒意思越來越鬧騰,具體例子舉不出來,因為不怎麽看。淘氣記得那時很受歡迎的Diego, SpongeBob之類他都不喜歡,他好幾年很迷維尼熊係列,俺記得他這係列的兩本書翻來覆去讀了很多遍。他說他喜歡這種fantasy故事,也會想把自己放進去,他如果在故事裏會怎麽做,能如何影響其他角色。是帶入哪個角色?還是作為一個新人物?淘氣說是作為一個額外的人物。想來也就是那時候他開始試著寫自己的fantasy故事,腦子光速,筆頭爬行,浪費了很多白紙,搞得媽差點崩潰,考慮如何引導他的writing。
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the Wind in the Willows,母子一起讀的最後一本書。淘氣說記得,也是動物故事,不是單純的兒童書,也有很多messages,關於社會,等級,文化,等等,寫的很funny。俺記得是那年冬假,天氣不好,他呆在家裏很沒勁的樣子,俺提議一起讀書。之前,小時候的底子還在,他中文比較好的時候,喜歡我給他讀中文書,記得最喜歡韓譯中的《昆蟲的故事》係列繪本。不想自己太辛苦,俺引著他一起讀英文書,一人一句或一人一個角色。那天,他一開始興趣缺缺,俺主動承擔大部分,隻給他一個話不多的人物。讀起來,他開始挑剔我語調太平,沒讀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給我示範,到最後變成我坐在一邊,看他在蹦來跳去地邊讀邊演,感覺三年Children' Theater Workshop沒白去,至少知道情緒怎麽表達出來了。
讀到他不想讀了,淘氣鄭重聲明這是最後一次,媽朗讀太差,他更喜歡自個兒靜靜地讀書。高中其實是希望他在學校上戲劇課,音樂另外在校外上。學校都是樂團樂隊,鋼琴沒什麽機會。淘氣不排斥戲劇,可還是最愛音樂,每次把戲劇課放第二選擇,每次都拿到他的第一選擇。前些時候說一起上課的玩戲劇的女同學對他說:You should have a part in Senior Play。他表示可以參加,但不想多幹活,最好給他一個沒台詞,露麵也少的角色。
希望他們的Senior Play能正常進行。今年他們學校的Winter Play 在Zoom上就是演員各自坐鏡頭前背台詞,不好看。音樂的演出幹脆沒有。
多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