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還是窮人多。
隻不過有的看起來不窮:每天都照常吃吃喝喝玩玩,但是每次想要看看賬戶裏有多少錢時,才發現:原來我這麽窮?!
於是,有了屬於這樣一類人群的新名詞——隱形貧困人口。
有多少人中槍了。這些人不敢看還剩多少錢,由於線上支付係統的強大,平時掏出現金的機會很少。在外豪放的花錢,回家就得吃土。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及時行樂型:月初踐行千金難買爺高興的精神,今朝有錢今朝花,到了月底就成了貧民窟。
打腫臉充胖子型:開車必拍豪車車標,自拍“不經意”露出的包包半個logo。其實車是租的,包是A貨。
為愛犧牲型:明明日用品隻用平價款,衣服隻穿快時尚品牌,省吃儉用把錢都花在某個愛好上,結果被人以為是土豪。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將就,這大概是這代年輕人的消費觀。所以,明明拿著6000人民幣的工資,卻過著6萬人民幣的生活。
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達到800 多萬人,再次刷新紀錄。而過半應屆生拋棄了相愛相殺四年的專業,一頭紮進別的行業,找到了工作。
香港和台灣的年輕人也不好過。2016年的香港,15至24 歲青年每月收入中位數是 9266 元人民幣,是全香港工作人口每月收入中位數的70 %。與五年前相比,青年每月到手的錢多了 34%,漲幅也抵抗住了通脹率,但是仍逃不出房地產的魔爪,當年香港樓價漲了52% 。
在台灣,一半年輕人(20歲至34歲)每月拿不到3萬新台幣,應屆畢業生平均工資是 2.3 萬新台幣。而吃喝拉撒睡,再加上其他各種費用,每個月怎麽著也得花出去 2.1 萬新台幣。如果生活在台北,每個月口袋裏至少得有 2.8 萬新台幣。
別以為在紐約工作的年輕人生活會有怎樣的體麵。臉上寫滿了疲憊和焦慮,不能辭職、不能生病,沒時間沒錢回國看爸媽。
前幾天,“ 27 歲,我沒有存款”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很多網友摸著胸口,在手機屏幕上敲下“紮心”二字。
從 18 年第一紮“隱形貧困人口”到第 N 紮“ 27 歲,我沒有存款”,評論和轉發裏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說的就是我”。表麵上,這些話題頗有種邊吃飯,邊跟好基友有意無意調侃自己財務狀況的感覺。其實,背後是全球年輕人壓力變大的趨勢。
這段時間,隨著“拚多多”的上市,很多人仿佛打開一個新世界一樣:原來中國還有那麽多窮人啊,花幾百塊錢買明顯是假冒品牌的電視、搶購“月亮之上”洗衣液、參團20多塊錢的電飯煲。
這些假貨都是被誰買走了,為什麽要買?
看看這幾張圖:
買走這些商品的大部分都是農民兄弟,收入有限的城鄉結合部年輕人,和留守在農村但卻對網購了如指掌的家庭主婦們。
相比起真假貨難以區分而上當受騙,現在買假貨的人更像是“明知故買”,因為便宜啊。他們不關心這些東西是不是假的,隻要是可洗衣服的,是可以喝的飲料,是能看的彩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消費升級”了。因為他們終於也可以看著更豪華的大電視,喝著大品牌的飲料享受著網購帶來的福利,而不會在意品牌的真假。
當年那些街邊的山寨,在經曆了一輪鋪天蓋地的被整頓之後,上線了。
這些年,幫大家“省錢”的公司都大賺特賺估值很高,除了拚多多,小米、曾經的滴滴、美團等等都是如此,要麽賣低價,要麽給補貼,誰都知道:人民,還是不夠富裕。
根據2017年統計局的數字,月可支配收入在5411元的就算是高收入人群了,注意,是可支配收入。在農村方麵,全年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1467萬人,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
注意,這是月收入,而不是可支配收入。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16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平均月30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平均月1119元。
城鎮居民幾乎是農村居民的3倍,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月可支配收入在中等偏下組。巨大的農村以及城鄉結合部市場就是這麽來的。
窮人還是大多數,但是人人都有一顆向往更高質量的生活的心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