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想錄(13)風馬牛不相及

(2025-03-07 02:46:13) 下一個

隨想錄(13)風馬牛不相及

【百度】

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風馬牛不相及”。

成語故事寓意:齊國與楚國相隔千裏。但齊國尋找借口,聯合盟國,準備討伐楚國,是別有用心的。當人們要采取行動的時候,總會去找一些借口,發動戰爭更需要借口。而在借口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動機,通常也是和利益有關的。

【事由】

《統籌方法》這篇文章是初中二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說明文,由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撰寫,主要介紹了統籌方法的概念和應用。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和基本建設等領域。‌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說明文通常以時間、方位、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物。《統籌方法》是一篇以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理的說明文,學生可以通過課文了解統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文章通過泡茶的例子,詳細說明了如何通過合理安排工序來提高工作效率。課文中多次提到泡茶的不同方法,通過對比展示了統籌方法的重要性和實際應用效果。此外,文章還介紹了統籌方法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通過統籌方法來提高時間管理和資源分配的效率。

我在教學這篇說明文時,運用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景愚在1983年春晚表演“吃雞“的啞劇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通過統籌方法來提高效率。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實踐結果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紀實】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負責語文教改實驗班的教研員張良謨老師通知我,將於11月6日至11日在沔陽舉行湖北省中學語文研究會會員大會。讓我帶300分《初中試教總結》赴會,還準備讓我借沔陽二中的學生上一節公開課。10月30日,湖北省語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對我寫的示範課教案提出建議,囑咐我要認真做好充分準備。

時任湖北省中語會會長是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德高望重的特級教師陳治平老師,當時去參加年會的還有我的恩師劉友三老師,兩位前輩和省語文教研室的幾位教研員,認真審閱教案,及時指導。

11月6日上午,我們到達沔陽縣教育局招待所報到,下午二點到沔陽二中,去準備上示範課的那個班聽了一節課,學生的語文基礎還可以,但學生上課發言的聲音都不大,也許是因為我這個陌生人坐在後麵的原因吧。下一節課開始上課後,語文老師介紹我與學生見麵,大家熱烈歡迎,老師請我講話。

“同學們,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李,木子李,十年樹木的‘木’,下一句是什麽?大家一起說,學生:‘百年樹人’,聲音再大一些吧,學生高聲‘百年樹人’!很好,但我的名字不是‘樹人’,而是‘培永’,培養學生到永遠。記住了嗎?學生高聲‘記住了!’”初中學生,隻要老師善於啟發,還是比較容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的。

然後,希望學生明天上課時,也要像今天這樣大聲回答問題。告訴他們,明天有二三百老師在台下聽課,我們在台上上課,要像今天在教室上課一樣,大膽、大方、大聲發言!

此時,我提問:“誰能告訴我‘目中無人’是什麽意思嗎?”

馬上有學生搶答,而且答對了。

於是,我講了在大庭廣眾之中發言,要有“目中無人”的勇氣,同時,還要做到“心中有人”,發言要對聽眾負責,要讓在場的人都聽得到你說了些什麽。我們明天上課有許多老師聽課,我們上得好,就是對那些老師的尊重。我們不是表演給他們看的,我們是真的在上課。請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是真的在上課!

上什麽呢?明天上華羅庚爺爺寫的《統籌方法》。請大家今天回家好好預習一下這篇課文,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寫下來,明天上課問我。

中學語文老師都知道,《統籌方法》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寫的一篇把數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的事理說明文。

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不僅要會讀,而且要會寫的實用文。這三種文體,學生感覺最難學的、老師感覺最難教的就是說明文。

也許省教研室領導和教研員讓我上這節課的目的,除了展示初中三年教改成果之外,就是要研究、探索一下這樣的說明文,老師該怎麽教,學生該怎麽學吧!

一節課,四十五分鍾,大庭廣眾之中上公開課,師生相互缺乏溝通,又是比較難的說明文教學,困難重重。

 我堅信,辦法永遠比困難多。

所以,課前去沔陽二中與那個班的老師和學生見麵、聊天,熟悉基本情況,特別注重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課堂學習表現等。異地借學生上公開課,隻有熟悉和了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離開沔陽二中時,請那位語文老師幫我準備好《統籌方法》的教學掛圖和一塊小黑板。

11月7日,上午開幕式後,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作報告,講全國及我省的語文教改形勢,講到前段教改的成果,特別表揚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分編型教材的四個學校、七個實驗班。並要求各地市與會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員,要認真聽七位老師的示範課及試教工作的匯報,學習他們的初中試教總結文章。準備組織各地區、縣、市進行第二輪人教社分編型教材試教工作。

下午二點開始,第一節課由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師講讀《井崗翠竹》。第二節課由我去講讀《統籌方法》。

萬事開頭難。上課如此,上公開課尤其如此,上這樣異地借學生的大型公開課更是如此了。

 課堂教學的開頭,就是教學的導入程序。上好公開課特別要精心設計導入程序。

 上公開課那天,我和沔陽二中的學生在主席台上,麵對與會的三百多老師,我是這樣開頭的:

 同學們好!我們今天是第二次見麵了,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而且,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看央視春晚,特別喜歡去年春晚表演啞劇的王景愚。我現在來為你們表演一幕啞劇,好不好?(學生興趣盎然,齊聲叫好)你們不花錢買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請大家說說劇情,好不好?學生齊聲說“好!”。

於是,我開始表演一個教師下班回家,做中午飯的情景:

打開房門,放下《語文》書、備課本,進廚房。

洗手、淘米、煮飯。

然後,擇菜、洗菜、切菜;炒菜。

雖然我表演的動作並不十分準確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學生放開了,看完後就七嘴八舌說“劇情”。大家說的基本符合要求。明白了老師中午下班回家時間緊,事情多,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要安排好順序。接著,問學生:“如果老師回家先做菜,後煮飯,結果會怎麽樣?”

學生都搶著高聲說,先後順序錯了,那就會耽誤吃飯的時間,影響全家中午休息了。

 此時,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本,速讀《統籌方法》。學生恍然大悟。

 學生速讀完課文後,我問他們,還記得昨天第一次見麵時,我講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嗎?記得就用我說的方法,再讀一遍課文,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加著重線。

 巡視結果,發現大家都不懂的一句話是:“卑之無甚高論”。而文章的關鍵語句“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大家都找到了。

將課前準備好的小黑板掛出來,讓學生自己抄寫“卑之無甚高論”的解釋。這是我的恩師劉友三老師教我的,上公開課一定要抓緊時間,圍繞中心,“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

然後,在黑板上掛出課文中的“泡茶”的兩幅插圖,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再把我的啞劇表演與華老文章中舉的“泡茶”的例子結合起來,想一想華老講的“時間方麵的事”。你們以後在學習、生活中能不能多考慮一下“時間方麵的事”,用“統籌方法”去解決呢。

 充分肯定大家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都明確了文章開頭第一句話,不僅是關鍵語句,而且也是文章的中心。這種寫法,跟寫其他文體的文章一樣,都是“開門見山”的開頭方式。

最後,感謝同學們為我們這次會議所做的努力!

《統籌方法》公開課在與會全體老師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