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57)師生在公開課中成長
1979年,我在武漢市43中(武漢市礄口區重點中學)執教文科重點班,國慶節準備到武聖路新華書店去買幾本高考複習資料,在書店門口偶遇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六十年代校辦農場的王仕良場長(時任母校總務主任),他還是那麽魁梧,有勁的大手緊我的手說:
(1991年我的人生大貴人王仕良在湖北紅安天台山留影)
“好個李培永呀!畢業這麽多年都不回母校看看啊!”
“名落孫山,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什麽名落孫山不孫山,那也不是你個人的原因呀!快告訴我你現在哪裏?做什麽?“
當他聽說我在43中教文科重點班時,力勸我調回母校工作。並讓我假期結束就回母校去見老校長袁福。見了袁校長之後,校長決定讓我試教一周,全體語文老師和學校領導都去聽課評課。最後結論是“李培永完全可以勝任省重點中學語文教學”。後來曆經一年艱難曲折,在時任市長的幹預下,於1980年12月15日正式調回母校。
感謝43中安大庭校長,1979年秋季開學,他就批準我借調到華師一附中上班。我剛回母校,袁福校長指定劉友三老師當我的指導教師,讓我跟劉老一起備課,跟班聽他的課,請他隨時聽我的課、及時評課。劉老告訴我:“我們學校是省重點名校,經常有外邊的老師來聽課,有時還要搞公開課,不管怎樣,我們都要來真的,不要搞假的。一節課不見得能表現出一個老師的水平來,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虛假之課。”他不僅在教我怎麽教學,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我牢記恩師的教導,一直堅持來真的,永遠給學生最真實的。
劉老師還諄諄告誡我:“語文教學藝術不同於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梅蘭芳的一出《貴妃醉酒》可演一生;一篇語文教材卻不能多次在同一班學生中反複講。”劉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82年春季開學初,袁福校長決定讓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開課,他特別強調這是學校建校以來的第一次,所有領導和全體教師都要去聽課,還要請華師大教育係肖宗六教授來講評,希望我在語文組老教師的幫助下,認真準備,一定要成功!時間定在3月11日,還有一個多月,抓緊時間吧!
語文教研組長吳六林、特級教師陳治平、我的指導老師劉友三,四個人開會研究決定,按教學計劃兩課時完成《荔枝蜜》講讀教學。三位老師希望我抓緊時間備課,寫好教案,然後再開會研究教案的可行性。
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從何著手呢?除了熟悉課文外,還要抓兩點:一是學生朗讀,有表情的朗讀,要發現、培養一批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二是抓緊批閱學生的作文和課外練筆文,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優秀教師的經驗,上好公開課,要在深入了解學生和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寫好教案。從標題到板書,從朗讀到練習,從提問到講析,既要符合實際,又要不落俗套,確定這次公開課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以“自能讀書”(葉聖陶語)為目的;以《荔枝蜜》的文章結構為經;以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訓練為緯;以感情為線索;以朗讀為手段上好這節公開課。
劉友三老師還建議,為保證公開課成功,先在他執教的四班試教一次,主要是卡時間,看按這個預定的教學程序進行,時間安排是否恰當。我們一定要給全體聽課老師呈現比較完美的、真實的公開課。
3月6日,在四班試教,效果比較理想。在劉老師的組織之下,該班學生積極配合我完成了試教任務。
劉老師說,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完整,“無懈可擊”,小毛病有兩個:第一,講讀課文的第一部分太囉嗦,還要簡單,點明要點即可;第二,語言要簡練,多讓學生活動,多讀。一定要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其他聽課的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寶貴意見。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開課基本上完成了任務。評課時,老師們充分肯定了成績,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使我受益非淺。原華師一附中管教學的副校長、華中師大教育係肖宗六教授的總結發言更是發人深思。他勉勵我要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意見,不斷爭取進步。
分析這節課基本成功的原因,確實離不開學校領導的指導與老教師的具體幫助。特別是劉友三老師和吳六林老師,他們從始至終熱情鼓勵,精心指導。我這次上公開課是“班門弄斧”,但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不得不“弄斧”到“班門”。我一定記住前輩的諄諄教導,虛心接受各位老師的意見,繼續苦學苦練基本功。
這也是我第一次上大型公開課,第二天早上,我在二班檢討昨天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然而,學生最關心的是聽課老師們的評價。我隻好對他們說,老師們充分肯定了這節課是成功的,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與配合,鼓勵他們對教學提出不同意見。這時,李明潔同學又要求發言,她表示仍然堅持昨天在課堂上發表的意見。我肯定她敢於堅持自己見解的勇氣,同時啟發她認真分析一下課文。她說下課後一定要再認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麽可愛的學生啊,可我昨天卻沒有及時肯定她的優點。老師們在評議會上對此提出了批評,不論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一定要在課堂上及時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和正確意見。我虛心接受,並在今天課堂上表揚了她,彌補昨天的過失。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學原則問題上與優秀教師相差甚遠。還要努力啊!
我回母校教這個班的學生,僅僅隻一年時間,82年秋季開學,奉袁校長之命參加全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但是,我忘不了二班那些可愛的聰明的學生們,至今我還與那位積極發言的學生李明潔有聯係,她是華東師大民俗學的著名教授、美國紐約大學民俗學客座教授;還有她的同班同學米德慧,當年也喜歡文科,但在家長的關注下學成美國生物博士,終生從事生物研究,事業有成。
1982年8月29日,開學第一天,教研組長吳六林老師告訴我,從今以後,請汪厚鐸老師負責指導你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希望我一定多征求汪老師的意見,做語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劉老師那樣,注意積累資料,多動腦筋。他說,這個擔子很重,今後要看你的了。我表示,一定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做工作,勤於思考,善於積累,經常總結。
1982年9月2日,開學第一節語文課,汪老師聽我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午就評這節課。汪老師跟我談了近40分鈡,肯定了優點,指出了問題,還就個別問題展開了討論。汪老師很滿意。短短幾天接觸,我覺得汪老師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紹一樣,性子很急。他工作認真,學問淵博,記憶力強,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很強,不隨大流,敢於堅持個人見解。總而言之,我將從他那裏學到許許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汪老師專職指導我,可以說是華師一附中以老帶新的優良傳統吧。
1982年12月1日,接教導處通知,讓我於12月3日舉行一次公開課,屆時省教育學院幹訓班有幾十人來聽課。這是執教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第一次大型公開課。
我從兩方麵做準備工作。一方麵是告訴學生後天要接待校外的老師和領導來我們班聽課,希望大家做好課前預習,特別強調一定要寫好“預習提問”,上課要像平時一樣積極舉手發言,做到聲音大、吐詞清。
馬上有學生舉手問:“老師準備提哪些問題呢?你會要我回答第幾個問題呀?”
“你怎麽會想到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小學老師就是這樣讓我們做準備的。要求課堂提問時,大家都舉手,但回答問題的是已經背好了正確答案的那個同學。”
“我再說一遍,我們華師一附中的老師上公開課,不管是教育部長還是一般老師來聽課,跟平時上課一樣!來真的!你們按我的要求認真預習課文就可以了,明天上課,希望你們要像平時一樣,如果沒有聽明白,還有不懂的問題,隨時可以舉手問我。”
另一方麵,寫好教案後向老教師求教。
首先去向指導我兩年的劉友三老師征求意見。他基本肯定我寫的教案,在許多細節方麵作了補充。
接著把教案給我的專職指導汪厚鐸老師看了,他提了很好的意見。認為設計很好,但特別提醒我要抓緊時間,疏密恰當,否則講不完。
12月3日,下午的公開課嚴格說來是失敗的,但是幾位老教師還是充分肯定了成績,同時也指出了問題。
吳六林老師指出,老師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因此不敢嚴格要求學生,以後要加強學習普通話。平舌音和卷舌音一定要分清。黃伯宜老師認為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還可以,但是沒有形成高潮。還要我注意板書寫字要規範,“分”應該寫“八、刀”,不能寫成“人、刀”或者“入、刀”。汪厚鐸老師肯定成績後,關切地說:“幾個月來,你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講課出現這些問題,也難怪。以後要多加注意。”
汪老師最後還告訴我,上公開課與平時上課要兩樣處理,當斷則斷,不要在枝節問題上浪費時間,這就要緊扣時間安排,不要輕易耽誤時間。
正所謂“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啊!
吳老師說的“平舌音和卷舌音”分不清,對語文老師來說就不是一個小問題。要提升課堂教學藝術,必須苦練基本功,練功就要允許學生糾正老師的錯誤。後來一次三十多人的隨堂公開課,剛給學生講了書上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一開口講話,“請這一組的同學按豎行一人朗讀一段”。我又把“豎行”的“豎”讀成了“sù”。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ù”。我立即表揚學生“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報以友好的笑聲。
華師一附中的語文老教師言傳身教,從難從嚴要求年輕教師練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筆規範的粉筆字、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小而言之,是夯實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大而言之,是傳承語文教學之精髓。我有幸在中年回到母校教語文,得以與老特級教師陳治平、恩師劉友三、吳六林、汪厚鐸、黃伯宜等老一輩朝夕相處,親聆謦欬,如沐春風;親炙其人其學,耳濡目染,春風化雨,深受教益。
在袁校長、王主任和老一輩教師的精心栽培下,在六年教材改革實驗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聽課老師三千多人,從東北的吉林到海南島,從上海到西北的蘭州。接待最多的還是與湖北接鄰的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實驗班的執教老師。我和學生一起在上公開課中逐步成長。最難忘1984年12月17日,在母校老校區大禮堂,接待華中師大300多見習生和附近中學的近百位老師,講讀《孔乙己》。兩課時講讀課在一個學生非常完美的討論發言後,下課鈴響了。全體見習生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祝賀公開課成功了。(參閱《教育隨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平時經常接待教導處臨時安排外省市來聽課的學校領導和老師們。還記得 1984年9月中旬,一個周一的上午八點第一節課,上課前幾分鍾。湖北省教研室的譚愛旭老師帶了十幾位老師來到我的教室門口。他回頭看了看吳多雄主任後,對我介紹說:“吳主任帶海南農墾係統的老師來我們湖北聽課學習,省教育廳安排他們到華師一附中來,剛才教導主任說第一節課就聽你的。”我馬上表示歡迎,立即安排他們到教室後麵就坐。
現在也記不清當時上課的內容是什麽,反正我一貫堅持的原則是,不論誰來聽課,我都按教學計劃該講什麽就講什麽。學生也習慣了,該怎麽著就怎麽著。下課以後,聽課的老師們非常興奮,謝謝聲不斷。帶隊的吳主任對譚老師和他們聽課的老師們說:“我們這樣突然襲擊式的推門聽課,聽到的、看到的都非常真實。李老師教態自然,講課要點清晰,重點突出,學生主動學習、思維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感謝李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很好的非常真實的語文課。”吳主任握著我的手說:“請你在方便的時候,一定到我們海南來,給我們農墾局的語文老師講講課吧!”
後來,每學期開學後不久的九、十月份,像這樣“推門聽課”的事幾乎每周都有,少則三五個,多則二三十個老師。我們班教室後麵常備十幾張座椅,方便突然來聽課的老師。我的學生們也習慣了,該怎麽著就怎麽著。所以,他們在一百多人,乃至三百多人的大型公開課上,照樣敢於質疑名家名篇,照樣開展激烈的辯論。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話能力在辯論中不斷提高。
1985年4月22日下午,湖北省教研室組織武漢市參加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執教老師,到省教研室開座談會,向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
魏一樵主任匯報改革教材的使用情況。
座談會結束後,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對我說:“我們已經通知你們學校領導了。明天魏主任要去你們班實地考察,第一節聽課,後麵三節課開座談會,聽聽學生的匯報。”
4月23日,上午第一節課,魏一樵主任一行五人,到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來聽課。陪同魏主任走進教室的,還有省市教研室的領導和教研員,我們學校的領導和語文教研組長等十幾人。
學生匯報座談會由語文科代表孫燕主持,所有學生都是即席發言,沒有一個學生照稿子唸。十幾個學生的發言,從不同角度、比較詳細地匯報了參加語文教材改革的體會和收獲。
魏一樵主任最後講話時,熱情表揚了學生參加教材改革的積極性;高度評價學生的發言內容實在、具體,表達清楚明白、邏輯性比較強;充分肯定學生的說話能力很強。最後明確表示,你們的實踐證明了,這套初中《閱讀》和《作文·漢語》實驗教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鼓勵大家繼續參加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希望李老師認真總結初中三年試教經驗,把總結和試教成果報送給我。
他離開時,在實驗班聽課記錄本上,鄭重地簽名: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會魏一樵
我在語文教學上的每一點進步,特別是在語文教材改革試驗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是母校老一輩教師培養的結果。都離不開課堂教學實踐的鍛煉,而大大小小的公開課正是我們實驗班師生不斷成長的舞台和見證。
感恩華中師大一附中!感恩老一輩教師!感恩積極參與教改的全體同學!
【附錄一】李慧的作文《語文實驗教學花絮》
我真幸運,一進中學就分到了語文實驗班。在我們班裏,語文不再是一門令人頭痛的功課而被學生們又恨又怕,而以一種富於改革的形式,受到同學們的歡迎。現在,我就從語文實驗教學這朵鮮豔的大花上采摘幾朵花瓣獻給親愛的讀者吧……
在一百多人麵前……
幾十個學校的一百多位校長、教導主任威嚴地擠在物理實驗室裏,臉上帶著審視的目光打量著我們,我們的心禁不住撲通撲通跳個不停,擔心得更多的是我們的老師,在眾目睽睽之下,隻見他臉不變色,心不跳,從從容容開始了講課。
老師的情緒感染了我們,漸漸地,大家都忘了這一百多人。在他們麵前,大家依舊發言,依舊爭得臉紅脖子粗,完全忘記了自己和老師的身份,互相切磋,互相學習,課堂上的氣氛由緊張嚴肅變得輕鬆活潑。
“可以提問題了。”老師的這一句話像一個打開洪水的閘門,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老師,葉老寫的牽牛花蓬勃向上,可是很多人認為牽牛花是向上爬的東西,它總是依賴別人,自己一點都不堅強,這怎麽解釋啊?”教室裏霎時靜了下來,幾百雙眼睛盯著老師,是指責學生膽敢批評名家,還是搪塞過去?
“首先得表揚他敢與名家爭論,有勇氣!第二,說明他知識麵比較寬,很好!”我們都鬆了一口氣,“至於問題,我想,是不是寫作都有一個根據自己文章的中心選擇材料的角度問題。葉老看到的是牽牛花向上的那種精神,你看到的是它隻能依賴別人向上爬,都沒有錯吧?你覺得呢?”老師含笑問那個同學。那個同學本來擺出一副要與老師爭論到底的架勢,一聽老師這樣說,急忙表示同意!高!高!
下課以後,有些老師還悄悄問我們是否課前搞過準備工作。“嘿,我們今天早上才知道!”他們聽後不禁驚異,又誇獎我們說:“你們的閱讀能力真強!”
寫作課上……
這節課照例是評改作文。這也是我們實驗教學的特點。我們老師規定,每次課內作文寫完後由同學們互相批改。如果你不同意同學的批改和評語,可以在作文後記中提出來。這樣一來,在別人一提起來就頭痛的寫作課,在我們班成了最受大家歡迎的課之一。
你看,同學們批改得多麽細心,又是多麽地毫不留情。郭瑩給李曉冬的作文《臘梅怒放》的評語:“本文結構新穎,中心明確,不足的是本文應著重寫‘梅花’——張海迪在黨的培養下成長的過程。”而李曉冬卻在後記中說,中心應該與題目相符,我認為要強調張海迪自己是怎樣成長的。兩人針鋒相對,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隻得提交全班討論,而在班上,又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
我們不僅每次認真地上寫作課,而且還要寫日記,每周還要完成兩篇課外練筆。經過這樣的訓練,同學們的寫作能力提高很快。王江同學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的課外練筆文,以她獨特的構思,大膽的設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文章發表以後,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長江日報》、《文匯報》、《文摘報》相繼轉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廣播了呢。還有孫燕、王豔、盧山、劉曉菲等同學曾發表過作文或獲作文競賽獎。這一切不能不說是我們寫作實驗教學的成果。
錄音機前……
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興奮的心情,期待著又一節語文課。
“呤呤……”上課了,老師手提錄音機,滿麵春風走進教室。錄音機,不必驚奇,這是我們實驗教學中提高說話能力一個獨特的練習方法。
在錄音機前,同學們一個一個地錄下了自己的聲音。有的充滿激情地朗讀散文、詩歌;有的繪聲繪色地向同學們介紹一處名勝;有的則惟妙惟肖地表演一段小品,內容包羅萬象。同學們就在錄音機前糾正自己的普通話,改正了說話時經常犯的“小動作”,克服了膽怯怕羞的心情,鍛煉了演講能力。
親愛的讀者,假如你對我的作文感興趣,就請你來看一看我們的語文實驗吧!
【附錄二】 教育隨筆《牽牛花》的“生之力”
葉聖陶老先生的《牽牛花》,是重點中學語文實驗教材《閱讀》第三冊散文單元的講讀課文《散文二篇》之一。
湖北省教育學院教教學法的劉世篤老師,準備帶該院中文班和行政班的學員(湖北省各縣市中學在職幹部和教師)來聽課。她約定的時間,按我的教學計劃剛好要上散文單元,於是決定一課時講讀《散文二篇》之一《牽牛花》。
那一年,湖北省重點中學初中語文實驗班期末統一考試,作文題是,《給老師寫一封信》。我的學生朱清華寫的考試作文,全文如下:
敬愛的李老師:
在我們所學的各門課中,我最喜歡語文課。而在您給我們上的幾百堂課中,我們初二上學期學的第二十六課《散文二篇》最為動人,讓我難以忘懷。
那時正是十一月,深秋時節。
在上課的前一天下午,您在班上對我們說,明天的公開課講《散文二篇》中的《牽牛花》,還說這一次公開課規模很大,有二百多老師、主任和校長來聽課。這不僅是我們平生遇到的場麵最大的一次公開課,就是李老師,您自己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吧。您要求我們,課前要好好預習,明天回答問題時,舉手要大膽,說話要大方,吐詞要清楚,錯也要錯得明明白白。
我聽了之後,心裏總有點發怵。我想,這次公開課您都可能是第一次碰到,會不會因為緊張而講不好?我明天如果回答問題會不會出現錯誤?就這樣,我心事重重地回了家。
晚上,我做完作業後,把課文反複朗讀了幾遍,在預習提問本上認真地提了問題,才安下心來。
第二天,我早早來到學校,把課文又反複讀了幾遍,上課鈴就響了。我們趕到物理實驗室一看,呀!這麽多人呀!不僅實驗室後麵坐滿了,走道上也坐滿了,而且講台周圍也坐滿了,我們進去都很困難,是擠進去的。就這樣,我們在一個水泄不通的人堆裏開始上課了。
您走了進來,滿麵紅光,臉上充滿了喜悅和信心,看不出絲毫膽怯。
您一上課,就點了包括我在內的四個同學朗讀課文,我大聲而清晰地朗讀完了該我讀的第三段,其他同學也讀得很好。您很高興,表揚了我們後,要大家把預習時的問題提出來。同學們一看您那麽鎮定,一個個都大膽地舉手,爭先恐後提出預習時的疑問。整個課堂氣氛很快就活躍起來,分析文章結構時,大家也像平常上課那樣,討論十分熱烈,連平時不怎麽發言的同學都能暢所欲言。
您的講課,思路十分清晰,重點十分突出。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講起來有條不紊,那生動的講解,好像把我們帶進了葉聖陶老爺爺的家,和他見了麵,似乎看到了他種的生機勃勃的牽牛花一樣。這時,同學們的積極性真正被激發起來了,好像在知識的海洋遨遊,完全忘記了課文以外的事情。下課鈴響了,好像把我們從夢中拖出來一樣,感覺這節課過得太快了!
您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功(我是這樣認為的),這與您平常每堂課都認真準備,嚴格要求我們認真預習,成功地去掉我們各種不好的心理因素分不開。正因為如此,我們師生配合默契,您上得得心應手,我們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從這堂課,看到您教學一絲不苟的精神和強大的自製能力,以及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這堂課,使我更加信服您,敬佩您!我將永遠不忘記這堂課。
此致
敬禮
您的學生:朱清華
這封信從學生的心理、視覺和感覺,比較全麵地記述了那節課的情況。就考試臨場寫作命題作文來看,不失為一篇優秀作文。然而,並沒有抓住這節課的中心和重點。
我們可以從這篇作文中看到他寫的“一個個都大膽地舉手,爭先恐後提出預習時的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
這批參加教材改革的學生,十一二歲上中學的第一節課,我就在黑板的左邊寫一個“魚”,右邊寫一個“漁”。問他們想要哪一個,非常聰明的他們異口同聲要“漁”。他們知道,要吃魚,就要掌握打漁的方法。接著就給他們講古今中外名人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故事,要求他們立即當堂背誦陶行知先生的一首提問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然後要求他們一定要養成預習習慣,每人準備一個“預習提問本”,預習每一篇課文至少要提出三個問題,隻要有一個問題問得好就得一百分!而且,在第一次家長會上,懇請家長不要隻問孩子在學校的考試成績,每天要問問孩子在學校向老師提了幾個問題。學生經過“敢想、敢說、敢問”、“多想、多說、多問”的訓練,一兩年後就“會想、會說、會問”了。
這節課學生“爭先恐後”提出的問題是:
課文的題目是《牽牛花》,而葉老著重寫的是藤蔓,是否自相矛盾?
牽牛花隻能依附別的東西向上爬,葉老為什麽還要讚美它?
課文的第七段已經點明了讚美牽牛花的“生之力”,最後一段是不是可以刪去?
在學生“動了天君”(葉聖陶語)提出許多問題之後,我從中選擇了以上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展開討論,明確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使他們認識到這種托物抒情的文章中的“物”,不一定要全麵描寫,根據“情”(文章中心)的需要,可以突出它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點。
於是,“整個課堂氣氛很快就活躍起來”,學生的思維也更加活躍。
我適時鼓勵學生想一想,你能借什麽“物”來抒什麽“情”呢?
當堂僅用十分鍾時間,學生就說出了許多創造性構思設想,如:
竹子的節——學習應該經常小結
仙人柱開花——厚積而薄發
水仙花——求之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
最後,再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充分體會《牽牛花》描寫的重點,深刻認識葉老寫的《牽牛花》,就是要讚美“生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