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清明時節懷念我的父親和母親

(2024-04-02 07:07:59) 下一個

       清明時節懷念我的父親和母親

       我的父親李光柱,生於1908年2月1日,病逝於1994年4月15日。享年86歲。

       父親小時候讀了幾年私塾,十五六歲就跟著祖父學種花。祖父當年在武昌張之洞路與黃土坡(現名“首義路”)交叉處,在嚴家花園我的姑奶奶的傾情全力資助下,創建並經營李家花園。賺錢之後,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武昌通湘門外買了一塊荒地,獨立門戶經營,稱之為“武昌通湘門外李家花園”。

       李家花園從創建,到解放後公私合營並入青山公園之前,一直是我的祖父當家。花園的主勞力是我的父親和三叔,二叔在外開車跑運輸,四叔1939年從鐵路學校畢業後不久,一直在鐵路局工作。六十歲時在寶雞鐵路局局長任上退休。2018年在寶雞壽終正寢,享年95歲。

       李家花園當年是武昌一個比較大的私家花園,種植茉莉花、株蘭花和白蘭花,供漢口茶行製作香茶。僅靠我的父親和三叔兩個勞力顯然是不夠的,常年請的三四個花匠都是遠親近鄰,我記得的就有遠房的舅舅呀、表叔呀。他們不僅要精心伺候那些嬌嫩的花兒,什麽剪枝呀,除草呀,接枝呀等等,還要幹許多重體力活,夏天每天要到水塘挑水去澆花,像茉莉花還得正午時間去澆水,兒時的我常常看到父親全身都被汗水濕透了,還在花園裏勞作,真是幸苦至極!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在天亮之前趕到武昌城裏,將一些公廁的糞水挑回來給花施肥。那一擔糞水比澆花水要重得多啊,穿街走巷,小心謹慎就不必說了,還要過鐵路,走那彎彎曲曲的小路,一路艱辛,難以與外人述說。我的父親是李家花園的主勞力,一生辛苦勞作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

       我的父親是李家花園的長子,一生少言寡語,不論在外還是在家,從不多說話。幼時讀過幾年私塾,認識字,但很少見過他讀書看報。晚年有時看到他讀《水滸》,也隻是翻翻而已。公私合營之前,他是李家花園的花匠,人稱李師傅,從早到晚在花園忙碌。公私合營之後,他是青山公園一名優秀的園林工人,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在家他聽我祖父的,在單位他聽領導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遠在武東的461廠剛建廠,找青山公園要一名園林工去搞廠區綠化。因為那時去武東交通不便,那裏的生活條件也比城裏艱苦,很多人不願意去。領導找他,讓他去那裏,他二話沒說就去461廠,一直工作到退休。現在461廠鬱鬱蔥蔥的綠化林帶,就是他辛勤勞動的成果。

       我的父親一生勤勞,而且像所有老農民一樣非常節儉。他在青山公園工作期間,每到周末都要回到武昌李家花園老宅,看望年邁的祖父,伺弄房前屋後的菜地,除草、鬆土、施肥,忙一整天後,再回青山公園上班。當時,從青山公園到武昌已經有16路公交車,車費0.16元。父親每次回家往返都是步行差不多兩三個小時,省下0.32元。後來,我每次上課講小說《梁生寶買稻種》,梁生寶進城為了省錢,“在飯鋪五分錢要了一碗湯麵,要了兩碗不花錢的麵湯,吃了她媽給他烙的饃”時,情不自禁就想起了我的老父親一生也是那樣勤儉節約,恨不能一分錢當兩分錢花。

       父親退休後,我當時住在礄口水廠路中學,老人家在武昌車站附近的老宅吃了早餐後,步行經過長江大橋和漢水橋,走到水廠路中學來看看孫女,吃完中飯,又步行回去。我們總是勸他坐公交車,他說:“人老腿先老,走走路練練腿,長壽!”

       父親一生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沒有任何不良嗜好。

       我的父親一生性格溫和,關愛孩子,孝順老人。

       從我記事起,就沒有見過父親發脾氣,更沒有因為兒時的我們調皮而打罵我們,他總是那麽溫和的看著我們健康成長。

       也許我是過敏性體質,大約七八歲時,放學回家,父親讓我去花園把茉莉花缽裏的雜草拔掉。我一走進花園,隻要被什麽蟲子叮咬一下,開始隻起一個包,不一會就成片了,奇癢無比。父親疼愛地摸著我的頭說:“回去讀書吧!你命不該種花!”

       文革開始以後,父親為了讓從小體弱多病的大弟弟留在城裏,辦了退休手續,讓大弟弟頂職進廠當了工人。父親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長期把小弟弟帶在身邊,直到退休回家。

       父親的長子李焜永成年後,隨二叔學開汽車,不幸在湖南攸縣遇難。二叔實在隱瞞不下去了,才回家告訴我的爸爸媽媽。這對我的父母打擊太大了,媽媽當時整天都沉浸在悲哀之中,以淚洗麵。然而,一生為人忠厚的父母,在處理長子人命關天的大事時,得理饒人,把痛苦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感動了家族所有的人。在58年“大躍進”年代,父親聽說湖南攸縣埋葬長子的那個地區馬上要開發了,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他,一個人前往攸縣,找到長子的墳墓,取回了屍骨,讓他的兒子魂歸故裏,了卻了為人父的長久思念,盡到了為人父的責任!

       父親作為祖父的長子,一輩子任勞任怨,不僅為大家庭的生活盡心盡責盡力,而且對他的三個親兄弟也是愛護有加,不必說後來一直在身邊的老二和老三了,老四常年在外地工作,後來當了寶雞鐵路局局長,一大家人安居在陝西寶雞,父親每年寒冬臘月都要為他們醃製臘魚臘肉,曬好後郵寄到寶雞,以慰手足情。我的兩個弟弟現在每年也都要為遠在他鄉的我醃製臘魚臘肉,這就是父母親言傳身教的家族傳承。

       父親非常孝順祖父,在青山公園工作期間,隻要單位聚餐,盡管他和祖父一樣,非常喜歡吃紅燒肉和粉蒸肉,但是,他一定要留下來,讓當時與他一起生活的小弟弟從青山送回武昌家裏,給祖父吃。祖父還特別喜歡吃紅菜苔,父親就找菜農朋友要來優良品種,每年到季節種下的紅菜苔,可以讓祖父從當年12月吃到第二年的三月。

       李家花園從創建到消失,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親曆者,創業的艱辛自不必說,所有的香花都是祖父千辛萬苦親赴南粵采買、運回;父親在家殫精竭慮精心管理和養護,才有我們李家花園大家庭的幸福生活。公私合營是大勢所趨,祖父和父親默默承受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當時,除了老宅和老宅周邊的幾塊菜地外,所有資產都“合營”了,祖父自然退休,父親成了“青山公園”的園林工人。武昌通湘門外李家花園從此就消失了。

       父親退休回家後不久,一首童謠“紅燈綠燈,爹爹婆婆下農村”被現實印證了。首義路街道辦通知我的父母親下放農村。工作人員說,可以投親靠友,不然,就由政府來安排。

       投親靠友?自從祖父少小離家到武昌打拚創業,祖籍鄂州卸甲鄉下,除了一二個遠房親戚的後人外,別無其他,且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回鄉誰管兩個老人?

       政府安排在哪裏呢?更難想象兩個老人在鄉下日常生活怎麽辦。

       正在我的父母一籌莫展之時,鄂州市華容鄉嚴家大灣花木生產隊隊長,輾轉多方,打聽到李家花園的李師傅已經退休在家,請熟人帶他登門拜訪,懇請李師傅去給他們當花木生產的技術顧問,父親欣然應允。

       一周後,隊長找朋友借一輛小車來接父母,請兩老隻帶一年四季需要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生活必須品就夠了。父親一生從來沒有管過這些家庭生活小事,倒是母親感到疑惑,隻帶衣物?那我們去了一日三餐怎麽辦?

       到了嚴家大灣,隊長請父母走進一間房屋,典型的湖北農村風格的磚木結構瓦房,進門是一個大堂屋(客廳),兩邊各有一間臥室,堂屋後麵是一個大廚房。格局與李家花園老宅差不多,就是沒有老宅那麽大而已,但足夠兩老居住及兒女逢年過節回來暫住了。廚房有一個柴火灶,還有一個煤爐,柴和煤整齊地分放在灶台和煤爐旁邊,爐灶邊還有自來水池。堂屋一張可供八人圍坐還顯寬鬆的大方桌,十幾張椅子,靠牆還放著幾個長凳子。隊長笑著對兩老說,這些椅子凳子,一是,逢年過節兩老兒孫都回來起碼有個坐的啊,二是,以後隊裏年輕人來請李師傅講技術時,也可以坐著聽啊!真是難為隊長的一片苦心!

       我的父母那幾年在嚴家大灣,是過得最舒心的日子。父親的一技之長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嚴家大灣花木生產隊的年輕人跟著老師傅學到了技術,生產隊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隊長對父母日常生活的關心無微不至,年輕學徒們每天殷勤伺候,讓我們在城裏非常放心。

       改革開放後,我也從礄口區一般中學調回母校華中師大一副附中,我的大姐、大哥、兩個弟弟都在武昌,二姐一家在葛店,25路公交每半小時就有一班,往來非常便利。父母常住461廠職工宿舍,一大家人逢年過節都去父母那裏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媽媽在家準備一大桌美味佳肴,爸爸早早就到公交站去等候回家的兒孫們。

       父母越來越老了,經常掛在口邊的話,要住在葛店二姐家去,因為城裏不許土葬了,而兩老早就為自己打造好了“壽木”,就存放在二姐家。

       1989年,我從海南講學回到武漢,告訴媽媽,為了我的兩個女兒的前途,我準備調到海口去。媽媽問我:“海口在哪裏?”我告訴她:“很遠很遠!還要漂洋過海才能到。”媽媽說:“我們一大家人好不容易都回到武昌了,你要去那麽遠的地方,就等我死了再說吧!”

       父母在,不遠遊。再也不敢跟母親說調動之事了。

       真是沒有想到,1990年春節前,母親在葛店二姐家裏,突發腦溢血,不幸病逝。舉行了隆重葬禮之後不久,我特地回葛店對父親說:“我還是想調到海口去,您老人家同意嗎?”

      爸爸說:“好男兒誌在四方!哪裏的黃土不埋人?我沒有什麽意見。隻希望在我將要離世時,你能回來送我就可以了!”

    “爸爸,請您放心!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我會在第一時間回到您的身邊!”

       1994年4月15日清晨,我的外孫打電話告訴我,說外公剛剛上廁所突發腦溢血,非常危險了。我立即去海口機場乘早上第一趟航班,飛回武昌南湖機場,打的回到葛店,如諾,第一時間回到老父親身邊。眼看慈祥的父親像睡著了一樣,躺在病床上,永遠離開了我們!

       我的父親一生種花,默默無聞,勤勤懇懇,為李家花園、青山公園、461廠、嚴家大灣花木生產隊奉獻一技之長,是一位同行稱讚的技術精湛的老師傅!一生孝敬父母,是一位家族人人稱道的孝子!一生關愛親弟弟,是李家大家庭的好兄長!一生都是我們兄弟姐妹們的慈愛老父親!

      我的母親呂玉金,生於1908年6月1日,病逝於1990年1月4日。享年82歲。

      1990年,春節前夕,二姐從葛店打電話來,說媽媽突發腦溢血,病情危急,讓我馬上趕回去。

    媽媽是上午10點左右發病的。當時,她與爸爸坐在房裏邊嗑瓜子邊聊天。她看到爸爸把瓜子殼弄得地上到處都是,一邊說爸爸不愛幹淨,一邊準備起來掃地,剛站起來,就倒下去了。二姐是懂一點醫道的,聞聲立刻到房間讓媽媽平躺在地上,馬上請葛店衛生院的醫生來家裏急救。

    我從武昌大東門趕到二姐家時,醫生正在急救。媽媽還在昏迷狀態之中。大姐和兩個弟弟都趕回來了。二姐根據媽媽的症狀和醫生的診斷,告訴我們要馬上準備辦後事。兩天後,臘八節那天,媽媽停止了呼吸,永遠離開了我們。她離開時,非常安詳,就像睡著了一樣。

    媽媽是文盲,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我真不明白媽媽是怎麽記住那麽多不同用途的票證的。那時,除了鈔票外,幾乎所有日用品都要憑票供應。先說吃的:有糧票(全國通用、湖北省通用、武漢地方用三種)、油票、肉票、雞蛋票、糖票、豆製品票;用的:肥皂票、火柴票、煤油票;穿的:布票和棉花票;還有用來買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的“工業品票”等等。而且,幾乎所有票證都有“時限”,過期就作廢了。媽媽不僅能記住那麽多不同用途的票證,而且能在規定期限去使用它們。我至今都非常佩服媽媽的記性好,更為自己繼承了媽媽這麽優秀的基因而自豪!

       媽媽是文盲,但是,她很想學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中,她非常積極,晚上參加掃盲學習班,回家後還要我這個小學生教她識字。要知道媽媽當時參加學習識字是多麽艱難啊!白天,她是我們那個大家庭的主婦,有做不完的家務事;晚上去學習文化還要摸黑走很遠一段路,而她那雙小腳是中國老年婦女最典型的“三寸金蓮”,別人十分鍾就走完的路,她得走半個小時。

       媽媽一生生了十三胎,其中六個孩子都夭折了。養育成人的有五男二女,最後給她養老送終的有四男二女。大哥成年後,隨二叔學開汽車,不幸在湖南攸縣遇難。二叔實在隱瞞不下去了,才回家告訴我的爸爸媽媽。這對他們打擊太大了,媽媽當時整天都沉浸在悲哀之中。然而,一生為人忠厚的父母,在處理長子人命關天的大事時,得理饒人,把痛苦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感動了家族所有的人。爸爸媽媽一生積善成德,兒孫滿堂,不僅人脈很旺,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強!

       媽媽一生待人熱情,不論住在哪裏,都極有人緣。當年在我們李家花園附近幹活的菜農,大熱天來家討點水喝,她總是熱情相待,端茶送水。我成家之後,她曾在水廠路中學和華師一附中短住過,隔壁左右的老師們都喜歡她。

       媽媽雖然沒有文化,但是非常聰明。她一生圍著鍋台轉,做的飯菜味道特別香。我現在隻能猜想,她就是善於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並借鑒他人的經驗,逐步形成了自己做菜的特色。我小時候去舅舅家拜年時,吃的魚丸和肉丸,那味道與媽媽做的差不多。當她老了,過年就指揮我和兩個弟弟準備年飯的菜肴,怎麽做魚丸,怎麽做肉丸,一套一套的,而且每一步都有嚴格的“序”。我們在她老人家親自指揮下做出的年夜飯,雖然比她親自做的差那麽一點點,但是我們做的“肉丸”,能得到她的認可,終於成就了“李家秘製肉丸”。而且,現在已經傳承到了住在北美的我們的下一代。如果她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會笑醒了!

      媽媽不僅聰明,而且特別能接受新事物。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武漢市剛開始使用液化氣,很多人都不敢用,她就敢用,而且很快就能熟練地使用了。

       媽媽最後那麽快就離開了我們,更是對我們最大的關懷和體貼。試想,如果她老人家躺在床上一二年不能動,我們做子女的當然得盡孝,就是大家輪流護理,也是相當繁重的任務。媽媽安詳地走了,為她辛勞的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為我們子女最後一次降福!

       媽媽一生喜歡熱鬧,我們為她老人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按照湖北農村土葬習俗,我們請來專門為老人送葬的道士唸經超度,大辦“白喜宴”,遍請親朋好友,真是做到了三天“路上不斷人,灶裏不熄火”。我在水廠路中學和華師一附中的領導和同事幾十人,租一部大巴專程從武漢趕到葛店來為我的媽媽送行!

       媽媽生前不止一次囑咐我們,死後一定要土葬。為此,年老之後,她老人家就長住二姐那裏,逢年過節我們兄弟幾家都去葛店與兩老歡聚一堂。兩老離世之後,我們每年清明都要去兩老那墳地燒紙錢,報平安,就像媽媽還在我們身邊一樣。

       我的父母親都是最平凡的人,一生孝敬長輩;兄弟妯娌長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和諧相處;關愛子女,無論我們兄弟幾個小時候怎麽調皮,總是溫言細語教導,從不打罵我們。父親一生種花,為李家花園、青山公園、461廠、嚴家大灣,隻管耕耘,不問收獲。母親一生圍著鍋台轉,養兒育女,勤儉持家。他們麵對再大的災難和困難,都能默默的忍受。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的許多優秀品質已經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了!你們的孫子輩,已經長大成人了,不論在國內的,還是在國外的都能與時俱進,自立於現代社會!

       難忘父母恩,牢記父母言,遵循父母行!

       清明時節,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父親和母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柏舟泛流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每個孝子後麵都有好的父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