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談邂逅(5)大會發言後認識了王連雲老師

(2023-05-26 13:53:37) 下一個

笑談邂逅(5)大會發言後認識了王連雲老師


 

        1983年8月初,洛陽會議第三天上午,我在大會發言後走下主席台,必錕先生說:“講得很好!”然後對他旁邊的王連雲老師說:“武漢華師一附中的李培永。”我與王老師握手:“認識您非常高興!昨天聽了您的報告深受教益。”

        王連雲老師是人教版重點中學語文實驗教材初中《作文·漢語》(1986年修訂後定名《寫作》)、高中《寫作》課本的責任編輯。初中《作文·漢語》與《閱讀》課本配套。高中《寫作》自成係統,獨立成冊。閱讀實驗教材責任編輯是周正逵,分編為高一《文言讀本》(上、下冊)、高二《文學讀本》(上、下冊)、高三《文化讀本》(上、下冊)。這一套六年製重點中學語文分編型教材,是建國以來改革步子最大、試教規模最大的一套教改實驗教材。

        先說初中《作文·漢語》。

        1982年,人教社推出《閱讀》和《作文·漢語》實驗教材,在全國各省市教研室的領導下進行試教。人教版《作文·漢語》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學體係,從縱向看,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個寫作知識點及其訓練點,呈“螺旋式”上升狀;從橫向看,每一個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都與《閱讀》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基本同步”。

      《作文·漢語》每一單元作文訓練中,編者都根據單元訓練要求,編排了幾篇範文。範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精讀教材是挑選出來的,它的寫作技能當然有可取之處,閱讀時候看出那些可取之處,對於選剔與斟酌就漸漸增進了較深的識力;寫作時候憑著那種識力來選剔與斟酌就漸漸訓練成較精的技能。” (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l頁)

        按照人教社和省教研室的規定,實驗班語文教學周課時與普通班一樣:初中六課時,高中五課時;但每周必須保證兩課時(且連排,課間不休息)寫作教學時間。每單元四課時寫作教學時間,學生必須在第一周兩課時內完成一篇課內作文,第二周兩課時由教師指導學生互相評改作文。閱讀和寫作教材都是按單元編寫的,每冊八個單元;每學期十六周教學時間,每單元隻有兩周教學課時。

        再說如何運用《作文·漢語》進行試教。

        從1982年到1985年,我們擬定並實施了《作文·漢語》教學的三年整體規劃,改革作文教學方法,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和訓練,第一誘導學生愛寫,第二引導學生多寫,第三指導學生會寫。三個層次的訓練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既有重點又有反複。實踐證明,學生隻要愛寫,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多寫,而“寫作的曆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於技術方麵,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複曆練的。”(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4頁)學生在“反複曆練"中,逐步掌握基本寫作方法,循序漸進,寫作能力提高了,也就會寫了。

        教材《作文·漢語》是“材”,如何運用這個“材”呢?第一要遵循《作文·漢語》單元教學的“序",第二要有一個作文訓練的“序”。這個“序”是以作文教材為訓練內容,以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發展規律為前提的三年訓練序列,即愛寫——多寫——會寫。

       “愛寫”作文,不僅要創造良好的寫作“心理場",而且要給學生創造“需要寫作的機會”,使學生產生“我要寫作文”的心理需要,這就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奮點。作文教學激發寫作興奮點,要求教師依據《作文·漢語》,對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藝術處理,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某一階段內的情緒等,精心設計作文課堂教學程序。作文課堂教學程序,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應是活的寫作訓練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

        讀寫結合,先讀後寫。隻要作文題目出得好,就能激發學生寫作興奮點。如我在《閱讀》課講讀王願堅的《黨費》一課後,要求學生回憶他寫的《七根火柴》的有關情節和主要人物,以《父女相逢在……》為題,寫一篇比較複雜的記敘文,學生一看這題目就迫不及待地想說、要寫。

        先說後寫,說寫結合。隻要給學生提供有話可說的材料,學生一下就會興奮起來。如剛開始學寫議論文,學生感到很困難。那時國內正興起西服熱,我就特意穿一套新西服,上作文課時有意遲到二分鍾,在學生焦急的盼望中,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講台上,學生嘩然,興奮異常。《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一下就成為同學們的議論中心,先說一節課,再寫一節課,議淪文“說清楚一個觀點”的單元要求順利完成。

        先聽後寫,聽寫結合。聽音響寫作文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聽到的音響寫到自己想象的情境之中,無比快樂。先看後寫,是最常見的直觀教學形式之一,初中學生尤其喜歡觀察實物,參觀展覽,遊覽山川。根據《作文·漢語》中作文教學內容的編排,不失時機地組織教學,學生是樂此不疲的。

        但是,課內作文訓練每學期隻有六、七次,按照《作文·漢語》教材要求,必須引導學生多寫“課外練筆”。

       不斷變換課外練筆的形式,能有效地激發寫作興奮點。初中三年我們倡導的課外練筆形式有:寫日記,辦手抄報(必須抄自己寫的文章),輪流寫班級日記,寫“我小時候的故事” (必須寫真實的人和事),編寫自己的《優秀作文集》,寫觀察筆記、讀書筆記、寫遊記、寫隨筆等。係統地有層次地提示課外練筆的內容,使學生總有寫不完的材料,他們的寫作興趣就越來越濃厚。

        經常開展評優競賽,最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奮點是不言而喻的,評優的形式要根據練筆的內容和形式來決定,如寫日記,就編《優秀日記選》,辦手抄報就設一、二、三等獎,把學生辦的手抄報全部張貼在教室裏,讓學生自己評。評優的麵要盡可能寬一些,如編全班《優秀作文集》要盡可能保證每個同學至少有一篇。

        向報刊推薦優秀練筆文,是激發寫作興奮點最有效的方式。眾所周知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一文,就是王江同學寫的一篇練筆文。

       總而言之,激發寫作興奮點,引導學生多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按照寫作訓練整體規劃,從《作文·漢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比較係統的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把握寫作基本點,指導學生會寫。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他有一首詩曰“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 (引自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把握“習法"、 “思想與感情”,是指導初中學生練習寫作的三個基本點。

       指導學生“習法”,要循序漸進、集腋成裘,《作文·漢語》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學體係,從縱向看,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個寫作知識點及其訓練點;從橫向看,每一個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都與《閱讀》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基本同步。《閱讀》教學是輸入,《作文·漢語》教學就是輸出。沒有輸入,就沒有有輸出。

         指導學生“習法”,要突出重點,“反複曆練”。古人雲:“多則惑,少則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作文·漢語》教學體係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就應該運用這種指導思想,在每一單元作文教學時,重點幫助學生解決一、二個問題:課內嚴格按要求訓練。課外指導學生“反複曆練”。

        指導學生“習法",要精讀範文,潛心探微。《作文·漢語》每一單元作文訓練中,編者都根據單元訓練要求,編排了幾篇範文。範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精讀教材是挑選出來的,它的寫作技能當然有可取之處,閱讀時候看出那些可取之處,對於選剔與斟酌就漸漸增進了較深的識力;寫作時候憑著那種識力來選剔與斟酌就漸漸訓練成較精的技能。’’ (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l頁)

        指導學生會寫,“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是《作文·漢語》教學最基本的訓練,沒有這種基本訓練,學生難以掌握寫作的一般方法,如果僅僅隻有這種基本訓練,學生也難以學會寫作。再說,作文就是用筆說話,而說話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思維紊亂的人,一定說不好話,寫不好文章,隻有思維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才清楚而有條理。所以,指導學生會寫的第二個基本訓練,加強思維的訓練,按《作文·漢語》中“說話訓練”要求,對學生進行“敢說、多說、會說”係統的說話訓練。

        指導學生會寫的第三個基本訓練點,是要不斷地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真正理解“我手寫我心中言,真情實感動人顏”。 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也要靠不斷地輸入,沒有輸入哪有輸出。這種精神的輸入,更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結合教學具體內容,係統地有層次地進行。初中三年試教,我們按照“愛班——愛校——愛家鄉”的序列,培養學生的感情,按照“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序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論是從全班學生的思想表現,還是從他們寫的作文來看,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正如上海社聯主席羅竹風同誌評價王江的作文時所說:“《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是‘三熱愛’教育的結果”。

        三年時間,我們在試教過程中,以指導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適應改革教材的教與學,經過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敢想、多想、會想”、“敢說、多說、會說”,“愛寫、多寫、會寫”,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少數學生在我外出開會期間,走上講台組織教學,效果也不錯。盧山同學寫的課外練筆文《我第一次走上講台》(見《作文通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生動地再現了學生自己上課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學生不斷增強的能力。1985年6月3日,國正先生和定遠先生特地來我們華師一附中實驗班,參加語文課代表孫燕主持的“語文教改實驗匯報會”,定遠先生聽了學生的匯報後,鼓勵學生說:“你們很會說話,說得很得體,有的同學還有點風度。希望你們繼續練好說話,練到出口成章。”

        實踐還證明,寫作教學有本可依,課堂教學搞活了,學生思維活躍了,就能在寫作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創造能力。三年來,我班有二十五人次分別在《中學生》、《中學生閱讀》、《作文通訊》、《語文報》等刊物報紙上發表了各種文體(包括創作的小說)的優秀作文。其中兩人榮獲天津新蕾作文邀請賽二、三等獎;一人榮獲84年武漢中學生作文競賽乙等獎;兩人榮獲85年武漢少年兒童征文比賽二、三等獎;王江同學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時任武漢市長吳官正閱示後的回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後,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王江的優秀作文和日記選己由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省第一本中學生個人作文集——《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她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已經編入了高中《寫作》第一冊。供她本人和她的同學們學習。

        所以,我認為王連雲老師和所有參與編輯《作文·漢語》的老師們功不可沒、功德無量。寫作教材從無到有,奠定了中學語文初中寫作教學的科學性和計劃性的基礎;按單元編寫與閱讀教學單元橫向讀寫結合,縱向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係列,一個單元集中解決一種文體的一二個重點問題,以螺旋式上升的態勢穩步提高,解決了寫作課堂教學三種文體的具體內容的係統性和訓練的可操作性。

        初中《閱讀》課本,按單元編排,每單元教學程序為:先講讀課文、再課內自讀、後課外自讀。《作文·漢語》課本的單元編排與《閱讀》單元基本同步,每一單元閱讀教學程序完成之後,就是寫作訓練程序的開始:先講《作文·漢語》單元寫作的基礎知識、自讀課本上的學生優秀習作、然後進行寫作訓練、學生自改和互改訓練。這套課本編者的意圖是著重建立現代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序列。自1982年教材問世以來,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大家都在探索單元教學與訓練序列的關係、單元教學過程中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關係、課內自讀與課外自讀的關係。講讀、課內自讀與課外自讀三者之間的關係,有老師把葉老的“學步法”形象地比做“看我走”、“扶你走”和“放你走”三類不同課文的教學法的特點。

        1988年10月中旬,高中閱讀教材責任編輯周正逵先生到武漢開會,會後到我家談王連雲老師的高中《寫作》教材,他認為較之初中《作文·漢語》教材有了比較大的突破,但是總感覺還沒有完全跳出老框框。他希望我說說試教實踐之後的體會。

        當周正逵先生把他的高中《寫作》教材設計思路說給我聽了之後,我不得不佩服他!

        他的高中寫作教材編寫思路非常清晰而有序:高一,思維和語言;高二,思路與章法;高三,思想與理義。

        憑直覺,高中《寫作》教材的修改,“正逵思路”比“連雲思路”可能要好一些。

        後來我調到海南去了,離語文教改實驗越來越遠了,也不知道後來高中《寫作》實驗教材的修改,到底是按“正逵思路”還是“連雲思路”。但是,我想不論是按哪位先行者的思路去修訂,一定還是人教社中學文編輯語室團隊的最優秀的《寫作》教科書!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是劉國正先生最得力的資深責任編輯!

 【附錄一】

        1984年12月14日,上午,語文教研組組長吳六林老師讓我和汪厚鐸老師商量一下,12月17日大型公開課《孔乙己》的事情。屆時來聽課的,有200左右華師大中文係的見習生,還有各地來的近百位語文老師。吳老師再三叮囑,一定要認真研究一下教案。

        一直指導我進行三年改革實驗的汪老師說:“教案沒有什麽看頭了,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發揮已經養成的好作風。”他接著又說:“我認為我們的初中語文改革實驗基本成功,有兩大突破。一是課堂教學搞活了,這有兩個經驗要總結,首先是培養了學生的好習慣;再就是教學民主作風好。二是作文教學可稱是最大的成功經驗,老師基本上從作文堆中爬出來了。說成功是因為學生未由於教師不批改而無興趣,另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要認真從這兩方麵進行書麵總結。

【附錄二】

        (一)孫燕是1982年入學的語文實驗班的語文課代表,現名孫涵,天津南開大學中文係畢業,現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她在參加武漢市6月28日中考之後,利用一個暑假時間,創作了一部八萬字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1985年9月5日,我帶著她的初稿,參加湖北省作協召開的少兒文學座談會,發言時念了她的小說中幾個片段,受到時任省作協副主席劉岱和《長江》文學季刊主編田野的高度重視,會後把她的初稿帶回去審閱後,約請她去《長江》編輯部麵談,指導她進行修改,後在《長江》1988年第三期發表了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孫燕的短篇小說《校園並不平靜》發表在1985年《中學生》第一期。

                       《校園並不平靜》        華師一附中初三 孫 燕

        新學期的第一堂外語課,就讓學生攪了,而且是外語科代表和副班長帶的頭。這叫冷老師好不惱火!一下課,她就氣衝衝地找到初三(4)班班主任肖老師,要求換科代表,建議撤副班長的職。

        課下,課代表憋著一肚子氣。副班長也撅著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表自己對這堂課的看法。隻有董晴沒有參加這熱烈的討論。她那嚴肅安然的神情和這激動的場麵很不協調。

        直到下午班會時間,肖老師才搞清事情的緣由。原來是這麽回事,冷老師是從上學期才開始教初三(4)班外語的。她有一套規規矩矩的教學方法,可學生們不喜歡。她上課喜歡自己不停地講,可學生偏偏喜歡質疑問難,互相討論,課堂上往往爭得不可開交,她喜歡把知識嚼碎了喂學生,可學生非要自己艱難地去啃“窩窩頭”不可。

        肖老師曾婉轉地提示過她:要讓同學們互相討論。可她卻想那成何體統?要是老師回答不出的問題,讓學生答出來了,那老師還有威信嗎?

        因此,她硬是要“滿堂灌”,繼續走她的老路,同學們當然不滿意!她今天一進教室,就感覺到氣氛不對。於是,她板起臉問:“怎麽都無精打采的?難道不歡迎?”

       “不是不歡迎!”課代表舉手站起來說,“是因為您老不改變教學方法。我們有意見。”

        副班長也站起來說:“對!隻要您不再‘滿堂灌’了,我們就歡迎!”

        聽了他們倆個的發言,大家都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一下就把冷老師惹火了!

        她一發火,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倒使氣氛更加緊張,連課都沒法講了……

        就這樣,冷老師一下課就氣衝衝地去找班主任。

        肖老師可為難了。因為同學們無非就是要求改變教學方法,並不是無理取鬧,老師理應支持。

        可是,冷老師卻餘怒未消,還堅決要求讓董晴當外語課代表!

       “董晴?”肖老師眼裏閃現出一個冷靜而善於思考的小姑娘,“好吧,你去找她談談再說!”

        誰知道冷老師找董晴談的時候,董晴卻讓她大失所望!

       “冷老師,我不想當您的課代表。”她平靜地說。

       “啊?”冷老師有些失態,“為什麽?”

       “我也不讚成您的教學方法。我們氣您是不對,可這是您的教學方法不對頭引起的。”

       “我讓你們多學點知識,難道不好嗎?”

       “您教我們‘學會’知識當然很好,如果教我們‘會學’知識,那不更好嗎?“她有些激動了,象是在演講。

        冷老師沒料到平時沉默寡言的董晴,不僅能說會道,而且感情充沛。

    “冷老師,您記得嗎?有幾節課您稍微給了我們一點自己活動的機會,我們是多麽高興啊!”

     “哦,是這樣……”冷老師自言自語。

    “我不會說什麽,但我保證,隻要您改變教學方法,就一定會象泰戈爾說的那樣:‘今天他們向你身上拋擲塵上,等到明天,他們會向你獻上花環!’”

        冷老師沉思了。

        聽了董晴這一番話,她仿佛看到了同學們那憂慮、焦灼的目光。

        送走了董晴,學校己經放學了,整個校園一下子靜了下來。冷老師漫步在通向教學樓的小路上。她的怒氣全消了,可思緒卻久久難以平靜……

        (二)《語文實驗教學花絮》的作者李慧(1982年入學的初中語文實驗班學生,現在是美國弗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終身教授)

                                     《語文實驗教學花絮》

        我真幸運,一進中學就分到了語文實驗班。在我們班裏,語文不再是一門令人頭痛的功課而被學生們又恨又怕,而以一種富於改革的形式,受到同學們的歡迎。現在,我就從語文實驗教學這朵鮮豔的大花上采摘幾朵花瓣獻給親愛的讀者吧……

        在一百多人麵前……

        幾十個學校的一百多個校長、教導主任威嚴地擠在物理實驗室裏,臉上帶著審視的目光打量著我們,我們的心禁不住撲通撲通跳個不停,而更多的是擔心我們的李老師,在眾目睽睽之下,隻見他臉不變色,心不跳,從從容容開始了講課。

       老師的情緒感染了我們,漸漸地,大家都忘了這一百多人。在他們麵前,大家像平時上課一樣搶著發言,依舊爭得臉紅脖子粗,完全忘記了自己和老師的身份,互相切磋,互相學習,課堂上的氣氛由緊張嚴肅變得輕鬆活潑。

      “可以提問題了。”老師的這一句話像打開洪水的閘門,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老師,葉老寫的牽牛花蓬勃向上,可是很多人認為牽牛花是向上爬的東西,它總是依賴別人,自己一點都不堅強,這怎麽解釋啊?”教室裏霎時靜了下來,幾百雙眼睛盯著老師,是指責學生膽敢批評名家,還是搪塞過去?“首先得表揚他敢和名家爭論,有勇氣!第二,說明他知識麵比較寬,很好!”我們都鬆了一口氣,“至於問題,我想,是不是寫作都有一個根據自己文章的中心選擇材料的角度問題。葉老看到的是牽牛花向上的那種精神,你看到的是它隻能依賴別人向上爬,都沒有錯吧?你覺得呢?”老師含笑問那個同學。那個同學本來擺出一副要與老師爭論到底的架勢,一聽老師這樣說,急忙表示同意!高!高!

       下課以後,有些聽課的老師還悄悄問我們是否課前搞過準備工作。“嘿,我們今天早上才知道!”他們聽後不禁驚異,又誇獎我們說:“你們的閱讀能力真強!”

                      寫作課上……

        這節課照例是修改作文。這也是我們實驗教學的特點。我們老師規定,每次作文寫完後由同學們互相批改。如果你不同意同學的批改和評語,可以在作文後記中提出來。這樣一來,在別人一提起來就頭痛的寫作課,在我們班成了最受大家歡迎的課之一。

        你看,同學們批改得多麽細心,又是多麽地毫不留情。郭瑩給李曉冬的作文《臘梅怒放》的評語:“本文結構新穎,中心明確,不足的是本文應著重寫‘梅花’——張海迪在黨的培養下成長的過程。”而李曉冬卻在後記中說,中心應該與題目相符,強調張海迪自己是怎樣成長的。兩人針鋒相對,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隻得提交全班討論,而在班上,又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

        我們不僅每次認真地上寫作課,而且還要寫日記,每周還要完成兩篇課外練筆。經過這樣的訓練,同學們的寫作能力提高很快。王江同學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的課外練筆文,以她獨特的構思,大膽的設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文章發表以後,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長江日報》、《文匯報》、《文摘報》相繼轉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廣播了呢。還有孫燕、王豔、盧山、劉曉菲等同學曾發表過作文或獲作文競賽獎。這一切不能不說是我們寫作實驗教學的成果。

                                 錄音機前……

        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興奮的心情,期待著又一節語文課。

      “鈴鈴……”上課了,老師手提錄音機,滿麵春風走進教室。錄音機,不必驚奇,這是我們實驗教學中提高說話能力一個獨特的練習方法。

        在錄音機前,同學們一個一個地錄下了自己的聲音。有的充滿激情地朗讀散文、詩歌;有的繪聲繪色地向同學們介紹一處名勝;有的則惟妙惟肖地表演一段小品,內容包羅萬象。同學們就在錄音機前糾正自己的普通話,改正了說話時經常犯的“小動作”,克服了怕羞的心情,鍛煉了演講能力。

        親愛的讀者,假如你對我的這篇作文感興趣,就請你來看一看我們的語文實驗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