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人生(234)懷念“水中”總務處王主任

(2023-03-01 21:01:39) 下一個

閑話人生(234)懷念“水中”總務處王主任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415f34989ca6e03ed1a413205d60917.jpg

(2008年我和老伴回武漢時,與水中老同事聚會。第三排左一是王主任、左二是筆者、左四是喬斌、左六是劉昌鈞。請其他各位老同事原諒未逐一表名。)

1967年12月17日,我拿著武漢市教育局“文化大革命委員會”的結業分配“通知書”,到武漢市工農軍中學(原名“水廠路中學”

,簡稱“水中”,文革結束後恢複原名)去報到。

  走進校門,就看見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在大門左邊的總務處門口站著,上前問他:“請問您,我是來報到的,到哪裏,找誰?”他滿臉微笑著說:“歡迎歡迎!你上對麵二層樓校長室,劉書記和雷校長在那裏等著你們呢!”他邊說邊指著大門右邊那棟二層辦公樓說。後來在劉書記主持的迎新會上,才知道,他就是總務主任王羿謇。

  王主任是從一所老校調來當總務主任的,聽說原來他是教數學的。1965年武漢市教育局籌建十六所新校時調到水廠路中學。那時“水中”還是一個“四無”學校:沒有圍牆,沒有操場,沒有教師,沒有學生。1965年分配來的十九名華中師大物理係和化學係畢業生,被教育局“儲備”在學校花名冊上,人都下放到農村去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所以,又簡稱他們為“儲備生”。1966年礄口區教育局就近分配來約700名第一屆初中學生,還沒有報到就開始“文化大革命”了。1967年12月,我們短訓班結業分配來的二十一人到學校報到時,在劉政秀書記主持的迎新會上見到了她領導的“一班人”:雷德俊校長、江紹永教導主任、胡傳紅政教主任、王羿謇總務主任、還有黨支部幹事夏光中。

  “ 水廠路中學”校址在武漢市礄口區水廠路,武漢自來水公司職工宿舍裏麵一塊巴掌大的地方。據久居附近的老人講,原來那裏就是一個臭水塘,一下大雨就一片汪洋。新建的學校隻有兩棟四層的教學樓和一棟兩層的辦公樓。依據地形,三棟樓的平麵圖呈倒“L”形。學校大門就在那個拐角的地方。走出大門四五步就是水廠的職工宿舍,進門左邊一棟教學樓與水廠路垂直,進門右邊是與水廠路平行的辦公樓,繼續往裏麵走就是第二棟教學樓。從校門口的辦公樓到第二棟教學樓,與對麵市民的一排民房中間,那塊“巴掌大”的空地,大約有三、四個籃球場大。我們去學校報到時還是坑坑窪窪的,空地那邊一排民宅,大多是平房,隻有幾棟二三層的樓房,參差不齊。

      “十年浩劫”期間,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正常,但是,總務處卻必須正常運轉,每個月必須按時給教職工發工資(當時學校六位領導,加上四十位還沒有走上講台的年輕教師,還有總務王主任的幾個職員);教室的課桌椅要保護;教職工食堂要開夥;更重要的是還要建圍牆、平整操場,後來還在那“巴掌大”的操場上,與大門垂直相向,建了一個簡易的“主席台”,以供當年全校師生開大會。

  還記得,王主任屬下隻有幾個“兵”:一個帶著近視眼鏡的女會計老金,女出納兼倉庫保管員小王,臉上有點麻子的臨時雜工老鄒;傳說有點武功的門房老張師傅,學校周邊的小混混沒有一個敢隨便跨進校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入”;還有教工食堂的女管理員小戈、女炊事員老吳等六七個人。其中,隻有會計和出納是“編製”內的,其餘都是王主任親自聘用的“臨時工”。但是,我在“水中”工作生活了十年,王主任和他的那些兵都還在他的“營盤”裏,沒有流走。可見,王主任的領導力不簡單!後來,王主任調到礄口區重點中學——武漢市64中當總務主任直到退休。

  還記得王主任的夫人在武漢火柴廠工作,他們一家一直住在該廠的職工宿舍。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複課鬧革命”後,他是學校最忙的領導。特別是後來學校決定給我們年輕教師蓋一棟宿舍樓那段時間,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更讓我難忘的,是“水中核心”劉書記決定在學校大門的圍牆邊,為我們年輕教師蓋一棟教師宿舍。而且,宣布總務主任王羿謇和喬斌負責籌建工作。在那個一切都靠“國家計劃”的年代,當時最困難的是缺建材,尤其差建房必須的紅磚瓦。劉書記在教工大會上號召大家千方百計找關係,買紅磚瓦,一定要把房子建起來。明確告訴大家,誰能為建房出力,將來可以優先分房。

  劉書記發號召,大家都積極想辦法。當時買建材,在城市找國營磚廠是不可能的。我找住在葛店的二姐幫忙,聯係到二姐夫的一位在葛店開磚瓦廠的遠房親戚,買到了我們學校建一棟三層樓十八套住房所需的紅磚紅瓦。到了發貨的日子,王主任、喬斌、還有劉昌鈞和我,四個人帶著一輛貨車,從礄口出發,去葛店搬磚回來。那個年代的武漢市郊區公路那個差啊,怎麽比喻呢,就像電影裏麵的戰時公路,到處是坑坑窪窪,就那麽幾十公裏的車程,加上到磚瓦廠排隊拿磚的時間,一天就隻能跑一趟。每次運磚回來,雖然很累了,但是,大家對即將建成的教工宿舍那個憧憬呀,真是難以言狀!

  要知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結婚後都是住在教學樓的教師辦公室。室內一張雙人床就占據了超三分之二的麵積,平時都在學校食堂就餐。因為教師辦公室正對著的是學生教室,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走廊不能擺放任何雜物。所以做飯必須的煤爐、廚具等都得放在室內,隻能在寒暑假、節假日到走廊開夥。教師辦公室雖然解決了青年夫婦的棲身之處,但那實在不是常人過日子的居住場所,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劉書記急我們所急,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爭取有關部門核準,開始動工修建教師宿舍樓,我們終於很快就可以住宿舍了。

  一棟三層樓的教師宿舍很快就建成了,每一層兩個單元,進門以後左右各一個單元。每一個單元有大小套間各一套,還有一個單間。三家共一間廚房,一個洗手間。房子不大,但較之以前住辦公室方便多了,也解決了教學樓的安全隱患。學校兌現之前的承諾,我和喬斌、劉昌鈞都分到二樓各一套。

  十八套住房全部分給老師們了,學校所有領導沒有一個人參與分房。劉書記和她領導的班子成員,沒有一個人伸手要房子,雖然也有住房非常困難的領導,如自始至終親自參與建房全過程的王主任。像他們這樣不與群眾爭利的黨員和領導,現在哪裏去找啊!

  當時,我們水廠路中學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這棟教工宿舍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全市隻有我們“水中”解決了年輕教師的住房。而這裏有王主任不可磨滅的功勞!

   1977年恢複高考招生以後,我跟著時任水廠路中學校長安大庭調到武漢市43中;1980年調回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母校分給我一套住房,才離開了我在王主任領導下親自參與建成的“簡易”宿舍樓。但是,永遠難忘那一段崢嶸歲月!

  八十年代初,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大中小學都忙於教育教學改革,大家都忙得很,很少有時間聚會。不成想,1984年暑假,我與王主任在古城西安邂逅。

  那一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決定全國重點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在蘭州開會。湖北省教研室決定提前一周,讓我們實驗班執教老師先到西安,與陝西省語文教改實驗班座談交流,順道參觀名勝古跡,增長見識擴大眼界。

1984年8月5日上午,在遊覽碑林時,突然遇到了“水中”的王羿謇主任,他是礄口區教育局組織的部分學校優秀基層幹部旅遊到西安來的。他鄉遇故知”,實在是人生一大樂啊!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聊天,一上午時間,一晃就過去了。王主任盛情邀請我跟他一起去他老同學家裏吃中飯。那一餐中餐,我們一直吃到下午四點多種,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是話舊。

  回憶往事,更覺得當時的教育教學形勢越來越好,對未來充滿信心!臨別之時,我祝願他“更上一層樓”!他非常真誠地表示,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願意去教數學!他非常真誠地祝賀我在語文教學專業上取得的初步成果,希望我一定要堅持到底,完成中國這次規模最大、改革步伐的最大中學語文教材改革的重任!

  感謝王主任鼓勵,難忘王主任真誠待人之熱情,更要學習他在其位忠於職守、盡心盡責和謀其事之所當為、盡其力之所能的寶貴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