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24)
陽春三月,赴蘇滬聽課學習
(一)順江而下,第一站到金陵上鍾山
1986年3月底到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組織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高中語文改革教材實驗班的執教老師:武漢六中洪鎮濤、武昌實驗中學陳文國、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縣一中史少典,華師一附中的李培永。在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員張良謨老師和武漢市教研室教研員塗光輝老師的帶領下,乘“東方紅”客輪,順江而下,先後到南京師大附中、揚州中學、蘇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學等全國著名重點中學聽課學習,與實驗班執教老師座談,探討高中實驗教材的教學教法,順道遊覽了江南的名勝古跡。
我們於3月28日從武漢出發,乘坐“東方紅”客輪,在長江上航行了28小時,終於在周六下午到達南京港。下船出港口就看到,江蘇省教研室的盛老師舉著接“李培永”的牌子,令人精神為之一震。我們與盛老師握手後,就乘江蘇省教研室的麵包車,到他們安排的郵電招待所下榻。
晚上八點,江蘇省教研室負責實驗教材的教研員朱茫茫老師來招待所,與張良謨老師詳細研究了行程計劃。鑒於第二天是星期日,茫茫老師建議我們去“一日遊”,走馬觀花遊覽南京名勝景點。我與朱茫茫是1983年洛陽會議相識,以後每次全國會議相見都要長談,平時還常有書信往來。老朋友相見,分外高興,交談了二個多小時。
周日早上八點半,乘車“一日遊”去第一站:靈穀公園。
靈穀公園位於鍾山(紫金山)東南坡,中山陵以東約1.5公裏處,因靈穀寺而得名。
導遊簡單介紹說,明朱元璋為建明孝陵,把原南朝名刹遷於現址,後毀於戰火,清同治年間重建,偏居一側,不複昔日規模。民國年間,又在此修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進門北行,首先見到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牌坊,五門六柱,頂覆綠色琉璃瓦,氣勢非凡,坊前置一對石獸。再往前,便是景區最具特色的建築無梁殿。
無梁殿是明代靈穀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如此大的殿堂卻不用一根梁柱,全部用磚石造成。殿堂內是公墓的祭堂,正中的牆上寫著“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兩邊是《民國國歌》和孫中山的《國父遺囑》,四周牆壁上嵌著一塊塊“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名單”,名單上都是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看著這名單,心情沉痛又複雜,因為想起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那是一座無名英雄紀念碑,青史未留名,誰知父母心?
留名在壁上,父母心何忍?人到中年,不僅懂得了“養兒方知父母恩”,更深切體會到養兒育女之不易啊!
“一日遊”第二站是中山陵。
導遊說,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穀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會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我們無緣從天上俯瞰,隻能邊聽邊想象。邊聽邊跟著導遊,登了392級台階後,上達“祭堂”。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普世博愛,金光閃爍!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祭堂南麵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我立馬想到,在漢口民族路、民生路、民主路的交匯處,有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武漢人都知道三民路的銅人像在漢口的繁華商業區,還知道在武昌閱馬場“紅樓”前麵也有一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更知道三民主義的革命先驅孫中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領袖。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上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站在祭堂大門前,遠望蒼茫平川,往後看巍峨碧嶂,氣象壯麗。立刻想起1984年8月在西安,遊覽驪山始皇陵,也是這樣的天地人自然和諧,深感中山陵與始皇陵一脈相承,且都是生前自己選定的。不得不佩服偉人高瞻遠矚!
中山陵名副其實是“天地正氣”,氣勢宏偉壯觀。瞻仰的人群絡繹不絕。
據說,那是1912年4月,孫中山與胡漢民等人去半山寺打獵,也就是如今的中山陵的位置。孫中山立馬被這壯闊的景色給迷住了,激動地說:“這裏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 待我他日辭世時,向國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軀殼。”可想而知,孫中山葬於南京的願望由來已久,並不是他人的安排,也不是草草的決定。
跟著導遊,第三站是明孝陵,一般般,匆匆而過。第四站是清涼山。“清涼勝景”、“崇正書院”小巧玲瓏,其中展出的雨花石,真是天下奇石,石中景物,渾然天成,絕妙之極!立即收藏一枚,至今還在書櫃之中。
中餐就在書院吃素菜,別有一番味道。
下午遊覽了莫愁湖和長江大橋,感覺莫愁湖不能與我們武漢東湖比,南京長江大橋更遠不如武漢的長江第一橋。
周一上午八點半,在江蘇省教研室,聽教研員朱茫茫介紹他們全省實驗教材試教情況。
九點四十到十一點半,南師大附中徐老師和許老師,介紹參加人教社高中《寫作》實驗教材編寫過程和試教反映,講得非常好。
下午二點半,在南師大附中接待室,與執教實驗班的鄭老師和張老師,還有校長、語文教研組長一起座談試教工作情況。
周三上午去南師大附中聽課,第一節在張老師執教的少年班,他講《文言文點讀練習》;第二節課,鄭老師上《阿房宮賦》誦讀課。兩位老師的課各有特色,鄭老師的誦讀課更勝一籌。聽完課後,又就文言文誦讀教學法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兩天、準確地說是一天半,感觸很深。看來試教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帶有普遍性,值得今後教學中注意。朱茫茫老師講執教老師的苦惱也與我們的感受大同小異,可喜的是江蘇省教研室領導對這些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能體諒第一線的老師不容易,從主客觀多方麵進行中肯的分析,贏得大家的熱烈鼓掌。
中餐,我們湖北省教研員張老師,宴請江蘇省教研室的領導和幾位教研員,感謝他們熱情而周到的安排,更感謝他們介紹的寶貴經驗。
飯後,乘南京到揚州的長途汽車去揚州中學。
二、行萬裏路,煙花三月下揚州
我們一行坐的長途汽車,行進在南京到揚州的路上,去揚州中學聽課學習。看到窗外公路兩邊楊柳依依,真是太感謝湖北和江蘇兩省教研室的領導了,大家不由得誦讀起“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古時候,是李白送友人下揚州;現如今,是黃鶴樓下的語文老師來向揚州的同行取經。而時間都是在“煙花三月”,穿越時空,似乎看到“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在對我們說,你們教語文,要像我一樣遊名山,行萬裏啊!我們何曾不想,凡是語文課文寫到過的地方都去走一走看一看,然而,中國有幾多語文老師有我們實驗班執教老師這樣幸運呢?特別是邊遠山村的教師,有的甚至連縣城都少有光顧呀!
古人乘船,我們坐車,在車上思前想後,這幾年參加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每年暑假參加全國會議,寒假期間,省教研室安排到縣裏開研討會、上示範課,所到之處,都是一生中的第一次,真是恍如夢境。
1983年暑假,到牡丹花城洛陽開會,會議之餘暇,我們還去當時熱播電影《少林寺》的所在地——中嶽嵩山一遊。
1984年暑假人教社通知我們到絲綢之路上的蘭州開會,大會安排與會全體人員去參觀遊覽黃河第一座水電站——劉家峽,當我們泛舟黃河上遊劉家峽水庫時,看到那清澈見底的黃河水,才知道現在跳進黃河,是洗得清的!完全顛覆了“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舊觀念。
那次去蘭州開會,還要感謝湖北省教研室領導與教研員張良謨老師,通知我們提前一周出發,先到西安古城,受到陝西省教研室房振宇主任的熱情接待,組織該省執教實驗教材的老師,與我們一起交流經驗、探討教學教法。房主任還給我們介紹了主要名勝古跡及最佳參觀路線,為我們預定好了一周後去蘭州的火車票,讓我們在西安吃好、玩好、休息好。他告訴我們去秦兵馬俑館參觀。最佳路線是::半坡——秦陵——兵馬俑——華清池。
半坡遺址在西安郊區滻河畔,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曆史,已經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
秦陵,據說是始皇陵,其實,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座小山包,從發現至今,仍未開掘。秦陵位於驪山腳下,麵臨灞河,依山傍水,風水極好,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兵馬俑堪稱世界奇跡,如不是親臨現場,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其工程之浩大,其技藝之精湛,當然其墓葬之奢侈也算古今一絕!
華清池中的貴妃池聽起來好美,但遺憾的是,其中的水龍頭等現代化的東西赫然呈現在遊客麵前,很不協調。
值得一看的是,從華清池後麵的一條小路上山,有一個“五間廳”,那是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住的地方。五間廳後麵有一亭子,原名“正氣亭”,1949年後改為“捉蔣亭”,1986後又改為“兵諫亭”,全因政治氣候使然。“亭”還是那個亭,這也許就是中國特色之一吧。
返程經成都到重慶,乘船順流而下,飽覽長江三峽風光。
當年秋天,我應邀參加在桂林召開的全國語文教改盛會“漓江之秋”,乘船遊覽漓江,體悟“桂林山水甲天下”,有機會身臨其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於從事語文教學的我而言,這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大會組織遊漓江,向大自然學習,在桂林到陽朔的漓江沿途,每一個景點都是一幅幅活動的水墨畫,不僅養眼,尤其養心。到了陽朔,才知道,原來“陽朔山水甲桂林”!
1985年暑假,人教社通知我,到青島開初中試教總結大會,同時宣布啟動高中試教。大會組織與會人員遊嶗山。又因我執教的實驗班成果非常顯著,應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邀請,專程赴京研究如何寫好初中試教總結。途中經濟南、遊泰山,“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次到江蘇聽課、學習、交流和探討,不僅僅是向同行學習,還在向社會學習、向大自然學習。
因為我們率先參加語文教材改革,所以就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了先“富”起來的少數人!不過,我們沒有發財,工資還是那麽一點點,是靠省市教研室的教研經費“行萬裏”,得以在精神上豐富起來的少數語文老師,我們感謝改革的大時代啊!
中午飯後離開南京,下午四點左右,才到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揚州,就是李白詩中說的“廣陵”。
走進揚州中學,才知道揚州中學不僅僅名氣大,學校也大,學校的接待室尤其大。也許是我孤陋寡聞,當我們一行在揚州中學執教老師帶領下,穿過一個大花園,走進像別墅一樣、空間高、氣勢不凡、裝修富麗堂皇的接待室時,第一感覺這不是“室”,而是“廳”。果然,執教實驗教材的唐老師和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學校專門接待外賓的貴賓樓的客廳。
我們就在那“不凡”的客廳裏,聽兩位中年女老師娓娓談體會道苦衷,感同身受。她們與南師大附中比較,試教改革的步驟和方法略有不同,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許多問題。遺憾的是因途中耽誤了時間,沒聽到語音柔美的兩位女老師的文言文誦讀課。
當晚,揚州中學安排我們住進了小有名氣的“珍園飯店”。
第二天清早,趕到揚州“富春茶社”品嚐揚州風味小吃,雜色包子和五丁包子。然後去“平山堂”參觀遊覽,據說,當年在揚州當知府的歐陽修,非常欣賞這裏的古樸清幽,於此築堂。坐此堂上,江南諸山,曆曆在目,似與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參拜了大明寺鑒真和尚的佛像及唐代文物陳列館。
接著,我們趕到梅花嶺參觀史可法紀念館。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塚,塚前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充分表現了史可法的民族精神和憂國憂民之心。
揚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曆史文化名城,到過揚州的古今名人數不勝數。更不必說本來就在揚州的“八怪”了。我們借聽課學習交流之機到此一遊,雖然隻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但,實在是幸運之至!幸福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