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24)
陽春三月,我們赴蘇滬聽課學習
三、行萬裏路,走進蘇州園林
我們一行八人,在江蘇省教研室教研員朱茫茫的陪同下,早上六點上車,快十一點才到“天堂”之蘇州。
下午上班時間,茫茫老師帶我們到蘇州市教研室,與語文教研員、蘇州十中和蘇州二中執教實驗教材的老師們座談。
晚餐與茫茫老師一起,九人在“得月樓”吃了蘇州名菜。
茫茫老師與我是老朋友了,性格直爽,吃完飯後,他說,我們省高中實驗教材試教比較好的兩個學校,南師大附中和揚州中學,你們都去實地看了看,也聽了兩節好課,與執教老師深入討論交流了,此行應該收獲不小。如果你們第一次來蘇州,我建議你們抓緊時間,一定要看看蘇州園林,以後再給學生講葉老寫的《蘇州園林》就不是紙上談兵了。而且葉老寫的《蘇州園林》一文開頭說了:“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聽葉老的話,接受茫茫老師的建議,我們決定第二天去“一日遊”,參觀蘇州園林。
蘇州當時的“一日遊”的旅遊車,就是那種設施非常簡陋的中巴,為了多裝遊客,窄窄的過道兩邊,每一排各有兩個座位,而且,前後排簡易座椅間距也很小,稍微胖一點的人不能靠窗坐,隻能背向車窗,雙腿放在過道勉強對付一下。好在蘇州園林各個園林之間距離很近,有的兩個園林相距不到幾分鍾的車程,遠的也不超過半小時。坐車時間短,參觀時間比較長。從上午八點到下午四點,我們僅僅隻瀏覽了不到十個園林,比葉老當年看的園林少多了。
幸虧導遊非常有經驗,不僅選遊的園林是有名氣的,而且安排的參觀線路也比較合理。我們先後參觀了“獅子林”、“拙政園”、“西園”“留園”、“寒山寺”、“虎丘”等著名園林。
葉老說過:“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44頁)葉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葉老的說明文《蘇州園林》,是他看了十多個園林之後寫的,是總寫蘇州園林,而不是具體寫哪一個園林。所以他的思想之路,就是抓住蘇州所有園林的共同點來寫。我們去看蘇州園林,看到的是一個一個園林,就應該從一個一個園林中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在哪裏。
葉老的《蘇州園林》寫作思路,是從個別到一般,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說,葉老運用的是邏輯思維。
當我第一次走進一個一個不同的園林時,首先就想到葉老寫的《
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然後在瀏覽時,仔細觀察它們的“布局”、“配合”、“映襯”和“層次”。
我們先去蘇州園林――獅子林。我們在裏麵看到了假山池沼。我們走的山很大,要穿過很難的路,還有很暗的黑洞,才能到達終點。而且,導遊告訴我們要一直往右邊走,一看到分岔的路就往右邊走。那個路是按照八卦設計的。我們在裏麵走了差不多一小時,據說,乾隆皇帝在這個假山裏麵走四個小時都沒有走完。我們比乾隆少花許多時間,因為我們讀過、教過《蘇州園林》。園林裏麵的假山石全部很象獅子,“獅子林”由此得名。我們在裏麵還走了一條重複路,但是我們走完了,因為我們走得很快,才能按導遊規定的時間走完。出了“獅子林”,再去“拙政園”。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最大的園林,走馬觀花兩三個小時遠遠不夠,按導遊規定的時間,隻能是像蜻蜓點水那樣一閃而過。
導遊說,拙政園園內麵積現有60餘畝,以水麵為主,建築群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為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致的四麵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台臨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蔥鬱,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麵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麵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為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麵環水,一側為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諧幽靜的藝術效果。
導遊邊走邊說,我們邊聽邊走。隻見最值得看的遠香堂西南麵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麵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麵亭,遠望弄影河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蘇州拙政園西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麵與中區大池相接。起伏、曲折、淩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
是不是拙政園集中體現了葉老說的四個“講究”呢?
留園以園內建築布局精巧,奇石眾多而聞名。與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我不得不說,我是中學語文老師中最幸運的人,因參加人教社的語文教材改革,走進過中國四大名園。
寒山寺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不是那個園林,而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拍》: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虎丘門口有簡介說,原名海湧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虎丘山高僅30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劍池和千人石:雲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為蘇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劍池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
我們紛紛與著名的斜塔合影,留下到此一遊的像片。
我們整整一天坐車,跑著參觀蘇州園林,感覺就是“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美如畫,人在畫中,畫在意中。詩情畫意全在不言之中。不由得要讚歎葉老的《蘇州園林》美如畫,走進蘇州園林如入畫!
語文老師真的要行萬裏路才好!
四、行萬裏路之大上海
在蘇州最後一晚,朱茫茫老師陪我去蘇州十中見韓樹俊老師,自從洛陽會議與韓老師相識之後,我們經常有書信往來。在韓老師家,我們三人就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特別是高中教材改革進行了深入交談。臨別時,韓老師為山西《語文教學通訊》約請我寫一篇語文課外活動的稿件,給該刊當年第九期用。離開韓老師家,茫茫與我告別後,就趕到火車站回南京了。
4月5日上午啟程赴滬,中午到達上海北京東路,住在靜安區一個招待所後,立即打電話聯係《語文學習》編輯範守綱老師,範老師約定明天晚上請我去他家,後天上午再安排我們一行先去育才中學參觀學習,然後到他們編輯部座談。
我與《語文學習》範守綱在1984年“漓江之秋”語文改革研討會相見。這次到上海,是我們第二次見麵。
4月6日晚飯後,我與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縣一中史少典如約登門拜訪範守綱老師。
我們談了兩個多小時,其間,談到語文教學說寫訓練問題時,他給我們看了葉聖陶老先生1982年1月25日的回信。我認真仔細地邊讀邊強記,回到招待所已經十一點多了,立即追記了葉老信中的要點:
作文就是說話,是用筆說話;
說話內容和要求;
作文命題很重要;
作文評改方法要改革;
講深講透與精批細改一樣,學生吃虧。
如果那時有智能手機該多好啊!但正值年富力強中年的我,強記的這幾點,八九不離十。因為這也是葉老語文教育教學的一貫理念。葉老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全麵闡釋了語文教學說寫訓練的重要性,說寫訓練的具體方法。是我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以來須臾不離的指路明燈。
我寫初中三年教改實驗總結時,專職指導我的汪厚鐸老師就說過:“我的意見是總結一下寫作試教的做法和體會,我認為試教實驗教材以來,作文教學最成功的經驗是,教師從“精批細改”的作文堆中爬出來了,學生沒有因為老師不批改作文而無寫作興趣。再說,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與他們的說話能力密不可分。依據試教總結材料提煉寫成的學術論文《敢說·多說·會說》,正是葉老語文教育理論指導的結果。
當此高中語文改革實驗起步之時,再讀葉老最近寫的這些內容,更堅定了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信心和決心。這也是這次遊學江南教育先進地區的最大收獲。
4月7日,星期一上班時間,我們先到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拜訪負責實驗教材的教研員姚建庭老師,請他介紹上海試教的經驗,然後到上海育才中學參觀學習。中午,《語文學習》編輯部熱情款待我們,希望我們今後多為《語文學習》寫稿、通報信息。
4月8日離滬返漢,乘坐“東方紅”客輪逆流而上,扶著客輪欄杆看著大船起航慢慢離開大上海,不禁浮想聯翩。
人生境遇真是變化莫測啊!
如果我不是參加人教社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哪有機會走南闖北開會學習,幸遇那麽多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啊!
1979年春節期間,如果我沒有在街頭偶遇華師一附中校辦農場場長王仕良而回母校,沒有老校長袁福傾情提攜而參加人教社全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哪有這麽多幸運的機會呀!
人生命運的軌跡實在是不可預知,然而,善行福來卻是古今一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必然的。所以我的座右銘是“以誠待人,用心做事”。
恩師劉友三老先生常對我說:“在家不善待賓客,出門方知朋友少”。
人生漫漫長路,真是難以預料何時何地突然遇到多年不見的熟人;或是素未謀麵,但相遇一聊,卻與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記不清是哪位哲人說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漫漫人生路,總會遇到貴人,就看你們是否有緣。
人生十字路,總有高人指點,就看你的悟性如何。
範守綱就是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人生貴人和高人,我們有緣在桂林相遇相識,又在上海得到他的指點,即使逆流而上,再遇波折,也一定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