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115)也說教師“寬容”學生
2022年11月9日YouTube《老俞閑話·對話易中天》談到讀書時,俞敏洪問易中天中小學讀了那些書?易中天說;“高中畢業之前,我已經把當時譯成中文的世界名著讀完了,《魯迅全集》和《郭沫若全集》也讀完了。所以,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吳傳忠對我說,你已經把大學三年級學生讀的作品都讀完了,以後你可以不上我的語文課了。後來上語文課,我就做當天數學等學科的課後作業。”
有一次,吳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叫《記一位難忘的人》。
我問老師,寫古人行不行?
老師楞了一下,說行。
我又問,不寫成記敘文行不行?
老師又楞了一下,又說行。
我得寸進尺,再問,回家寫行不行?
這回老師特爽快,說行。
我回家。寫了一篇獨幕劇《蘇武牧羊》,老師給了高分。後來,隻要是作文課,我就回家寫。有一次,我用繁體字和文言文寫了一篇遊記,老師給了最高分。他就是我永遠難忘的吳傳忠老師。
老俞接著說“像吳老師這樣寬容待學生的老師真是永遠難忘!”
一般來說,老師都能做到待優秀學生以寬容,即使他們偶爾有出格的行為,也可以包容。我當了一輩子中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深感當老師能遇到一二個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出類拔萃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精心培養與嗬護!
我的學生汪深1988年赴芬蘭參加第二十屆國際化學奧賽之前,曾在北京大學集訓。當時我在給他的信中反複講到棋聖聶衛平和圍棋技戰術,為他參加國際奧賽提供參考建議。
還記得,汪深高一分到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時,我們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編型《文言讀本》,每周閱讀課都要學習文言文,而且,要求教師用“誦讀法”教,要求學生能當堂背誦所學的文言文。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就發現他有“過目不忘”的強記能力,總是能當堂背誦所學的文章。深入了解之後,知道他在武漢十五中讀初中時特別喜歡數學,而且多次獲得全國、省、市數學競賽一、二等獎。
開學不久,數學老師倪政勇、我、他和他的媽媽,四人一起製定了汪深三年後衝擊國際數學奧賽的“三級跳”計劃。
三年後,他參加全省數學奧賽不幸失利。兩周後,參賽全省物理奧賽,獲二等獎。又過了兩周,參加權省化學奧賽,喜獲一等獎,非常幸運地進入國家化學奧賽集訓團隊並名列前茅,然後在國家化學奧賽十人集訓時脫穎而出,成為四人組成的國家隊出征芬蘭,終於在國際奧賽獲金牌第一。喜訊傳來,他媽媽深情地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汪深高一時,還不會下圍棋。當時中日圍棋擂台賽後,在全國掀起了圍棋熱,我問他會不會下圍棋,他說不會,但很想學。於是我們約法三章。課外活動時間,我教他下圍棋,讓先十三子開始,隻要他連贏三盤,就可以升一級,邊學邊教一些圍棋的基本知識和術語。到高三時我們已經紋枰對坐,難分勝負了。記得有一次中日擂台賽決賽在上午十點開始,正是學校上課時間。我回家剛打開電視,他和方輝兩個人來敲門,說:“我們想看聶衛平怎麽打敗日本隊主帥。”他們見我微笑不語,進來就坐下聚精會神看起來。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明確規定教師不坐班,隻要沒有課,你在家幹什麽,校長是不管的。
學生如果遇到一個不苟言笑,呆板嚴厲的班主任,怎敢曠課到老師家裏去看圍棋擂台賽的電視直播?
孔子說“因材施教”,就是說老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子路和冉有問孔子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
公西華曰:“由(子路)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有)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公西華)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同樣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卻一“進”一“退”,截然不同,就是因為學生的秉性不一。
寬容待學生,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不能“一刀切”。
汪深讀高一時,期末考試後,化學老師對我說:“你的學習委員汪深一個學期都沒有交過化學作業,期末總評怎麽算他的‘平時成績’呢?”我問他期末成績多少?老師說差不多得滿分。我請化學老師等我了解情況後再決定總評分數。
我找汪深來談話,問他,是不是一個學期都沒有做過化學作業?他微笑著說:“是的。書上的那些題目,太簡單了!我一看就知道答案,還做什麽呢?”
於是,我建議化學老師這次就按考試成績算總評分數,並請他以後給汪深另外布置有一定難度的課外作業,鼓勵學生朝更深的方向努力自學。
寬容待學生,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學生至上、愛心至上!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師》一文中,回憶他的小學女老師蔡芸芝先生時寫道:“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麽善於觀察這一點啊。”
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們非常善於觀察老師是不是真的愛他們。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教師就要始終注意調動和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教師的“注意”,是通過麵部表情、眼神、手勢以及言語表現出來的。和藹可親、表情自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教師熱愛事業和學生的誠心,通過眼神與學生的目光交流,發生心靈感應的能動反應。教師的眼睛應具有望遠鏡和顯微鏡的雙重功能,既放眼未來,又明察秋毫,自覺把每一節課的教學與學生的未來聯係起來,努力在每一節課教學時發現學生微小進步,及時給予鼓勵。
例如,初中語文實驗班的李潔同學原來對語文不感興趣,平時也不主動發言。她從小生在大海邊,講《聽潮》(第四冊)一課時,我請她給同學們講海潮漲退的情景,她講得很好,受到大家的讚揚。她後來說:“我從此不僅對語文課有興趣,而且學好語文的信心更足了。”
我們要求學生上課即席提問,必然會出現學生的提問難倒了老師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好事,要如實向學生說明,這個問題“我不會答”。如有一次公開課,講《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初中《閱讀》第三冊)。一個學生問:“為什麽這首詩的第一節中我們織進去三重咒後麵有破折號,而最後的一節中同樣一句話不用破折號?”盡管有不少外校老師聽課,我還是如實說明,我也不明白,等下課研究後再答複。並立即表揚該生讀書認真,問得好。實踐證明,老師待學生以誠,不文過飾非,不但不會降低威信,而且更容易贏得學生的信任。老師以身作則,勇於承認學術上的不足之處,不僅使學生懂得了治學要“求實”,而且在培養學生老老實實做人方麵,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要允許學生糾正老師的錯誤。我這個武漢人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尤其是不善於辨別平舌音和卷舌音。讀書還馬馬虎虎,實在辯不清的就在書上注音。講話就常出笑話。一次公開科,剛給學生講了書上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一開口講話,我又把“豎行”的“豎”讀成了“sù”。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ù”。我立即表揚了大家“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報以友好的笑聲。師生關係融洽有利於學生接近和愛好語文學習。
課堂教學搞“群言堂”,允許學生向老師提問,在孔子那個年代就有了。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翻譯成現代文: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
簡言之,“恕”就是原諒、寬容的意思。“恕”,從字麵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說白了,就是“將心比心”,以仁愛之心待人,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別人的心。
孔子說的“恕”,孟子闡釋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明確指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仁愛之心”是人的一種美德,“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應該對學生始終懷有“仁愛之心”,“惻隱之心”,就是對學生要“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