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20)
應邀參加省研討會,異地上課求真求實
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負責語文教改實驗班的教研員張良謨老師通知我,將於11月6日至11日在沔陽舉行省中學語文研究會會員大會。讓我帶300分《初中試教總結》赴會,還要準備借沔陽的學生上一節公開課。10月30日,省語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就我的示範課教案提出建議,囑咐我一定要認真做好充分準備。
認真備課,寫好教案。拿著教案,向老一輩虛心請教。
時任會長是我們學校德高望重的特級教師陳治平老師,當時去參加年會的還有我的恩師劉友三老師,兩位前輩和省語文教研室的幾位教研員,認真審閱教案,及時指導。
當時,正是我執教的高中重組的語文實驗班剛剛開始走上正軌。外出開會,最放不下心的是高中實驗班的工作。好在這六天中有三天是學校期中考試時間。11月5日早自習給我的學生講期中考試的範圍及備考、答題方法。找孫燕同學談話,說了對她主持下一周學校廣播站專題節目的建議,“我們這個班集體”專題介紹一定要實事求是;要突出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更新教學觀念的特點;注意選用高中同學寫得好的課外練筆文廣為宣傳。
11月6日上午到達沔陽縣教育局招待所,下午2點到沔陽二中,立即去準備上示範課的那個班聽了一節課,學生的語文基礎還可以,但發言的聲音不大,也許是因為我這個陌生人坐在後麵的原因吧。下一節課上課後,語文老師介紹我與學生見麵,大家熱烈歡迎,老師請我講話。
“同學們,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李,木子李,十年樹木的‘木’,下一句是什麽?大家一起說,學生:‘百年樹人’,聲音再大一些吧,學生高聲‘百年樹人’!很好,但我的名字不是‘樹人’,而是‘培永’,培養學生到永遠。記住了嗎?學生高聲‘記住了!’”初中學生,隻要老師善於抓住機會,還是比較容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的。
然後,希望學生明天上課時,也要像今天這樣大聲回答問題。告訴他們,明天有二三百老師在台下聽課,我們在台上上課,要像今天在教室上課一樣,大膽、大方、大聲發言!
此時,我提問:“誰能告訴我‘目中無人’是什麽意思嗎?”
馬上有學生搶答,而且答對了。
於是,我講了在大庭廣眾之中發言,要有“目中無人”的勇氣,同時,還要做到“心中有人”,發言要對聽眾負責,要讓在場的人都聽得到你說了些什麽。我們明天上課有許多老師聽課,我們上得好,就是對那些老師的尊重。我們不是表演給他們看的,我們是真的在上課。請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是真的在上課!
上什麽呢?明天上華羅庚爺爺寫的《統籌方法》。請大家今天回家好好預習一下這篇課文,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寫下來,明天上課問我。
中學語文老師都知道,《統籌方法》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寫的,一篇把數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的事理說明文。
說明文、議論文和記敘文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不僅要會讀,而且要會寫的實用文。這三種文體,學生感覺最難學的、老師感覺最難教的就是說明文。
也許省教研室領導和教研員讓我上這節課的目的,除了展示教改成果之外,就是要研究、探索一下這樣的說明文,老師該怎麽教,學生該怎麽學吧!
一節課,四十五分鍾,大庭廣眾之中上公開課,師生相互缺乏溝通,又是比較難的說明文教學,困難重重。
我堅信,辦法永遠比困難多。
因此,課前去沔陽二中與那個班的老師和學生見麵、聊天,熟悉基本情況,特別注重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課堂學習表現等。異地借學生上公開課,隻有熟悉和了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離開沔陽二中時,請老師幫我準備好《統籌方法》的教學掛圖和一塊小黑板。
11月7日,上午開幕式後,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作報告,講全國及我省的語文教改形勢,講到前段教改的成果,特別表揚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分編型教材試教的四個學校、七個實驗班。並要求各地區、市、縣的與會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員,要認真聽七位老師的示範課及試教工作的匯報,學習他們的初中試教總結文章。準備組織各地區縣市進行第二輪人教社分編型教材試教工作。
下午二點開始,第一節課由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師講讀《井崗翠竹》。第二節課由我去講讀《統籌方法》。
萬事開頭難。上課如此,上公開課尤其如此,這樣異地借學生上大型公開課更是如此了。
課堂教學的開頭,就是導入程序。上好公開課特別要精心設計導入程序。
上公開課那天,我和沔陽二中的學生在主席台上,麵對與會的三百多老師,我是這樣開頭的:
同學們好!我們今天是第二次見麵了,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而且,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看央視春晚,特別喜歡去年春晚表演啞劇的王景愚。我現在來為你們表演一幕啞劇,好不好?(學生興趣盎然,齊聲叫好)你們不花錢買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請大家說說劇情,好不好?學生齊聲說“好!”。
於是,我開始表演一個教師中午下班回家,做午飯的情景:
打開房門,放下《語文》書、備課本,進廚房。
洗手、淘米、煮飯。
然後,擇菜、洗菜、切菜;炒菜。
雖然我表演的動作並不十分準確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學生放開了,看完後就七嘴八舌說“劇情”。大家說的基本符合要求。明白了老師中午下班回家時間緊,事情多,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要安排好。接著,問學生:“如果老師回家先做菜,後煮飯,結果會怎麽樣?”
學生都搶著說,先後順序錯了,那就會耽誤吃飯的時間,影響全家中午休息了。
此時,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本,速讀《統籌方法》。學生恍然大悟。
學生速讀完課文後,我問他們,還記得昨天第一次見麵時,我講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嗎?記得就用我說的方法,再讀一遍課文,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加著重線。
巡視結果,發現大家都不懂的一句話是:“卑之無甚高論”。而關鍵句“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大家都找到了。
將課前準備好的小黑板掛出來,讓學生自己抄寫“卑之無甚高論”的解釋。這是我的恩師劉友三老師教我的節省時間的方法,上公開課一定要抓緊時間,圍繞中心,“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劉友三老師的名言)
然後,在黑板上掛出課文中的“泡茶”的兩幅插圖,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再把我的啞劇表演與華老文章中舉的“泡茶”的例子結合起來,想一想華老講的“時間方麵的事”。你們以後在學習、生活中能不能多考慮一下“時間方麵的事”,用“統籌方法”去解決呢。
充分肯定大家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都明確了文章開頭第一句話,不僅是關鍵語句,而且也是文章的中心。這種寫法,跟寫其他文體的文章一樣,都是“開門見山”的開頭方式。
最後,感謝同學們為我們這次會議所做的努力!
《統籌方法》公開課在與會全體老師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附錄】長江後浪推前浪——湖北省語文教改新秀剪影
雷秋山(原湖北省教研室語文科主任)
氣勢磅礴的長江,穿過“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的西陵峽,江麵寬闊起來。九州通衢的湖北,繼陳治平、洪鎮濤、胡吉章、康中柱、吳鴻基、呂思檢、潘曙君等特級教師之後,又湧出一批教改弄潮好手。他們勇於開拓、堅持改革,活躍在湖北語文教壇,正在由揚子江畔走向全國。
他們是──
造就“小市長”的李培永
提起“小市長”,人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因寫《假如我是武漢市長》而聞名的王江同學。一個13歲的女學生居然如此“野心勃勃”,要當“市長”,是誰給她鬥膽,是誰給她大智大略?王江深情地說:“是我們的李老師”。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師,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中年教師。1982年秋,他參加了省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改革的潮流,把他推到波峰浪尖,幹起了衝浪的事業。他敏銳地發現許多不合教育規律的現象,積累了近200萬字的教育資料,勇敢地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體係:即培養學生敢想多想會想、敢問多問會問、敢說多說會說;愛聽多聽會聽、愛讀多讀會讀、愛寫多寫會寫。三“敢”三“愛”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深層的爆破,是“三多”、“三會”的心理基礎。三“多”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是打破老師“一講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給學生以發展能力的廣闊天地。而三“會”是學法的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是“敢”、“愛”、“多”的必然結果。三條線、三步台階,融於一爐,王江式的學生便鍛造出來了。
怎樣讓學生敢說、多說、會說呢?李老師認為,關鍵在教師善於設置最佳“語境”,選準刺激學生非說不可、不說不行的興奮點。
這是一堂作文課,改革開放初始,國內興起“西服”熱時。上課鈴響了,李老師穿一套嶄新的西裝走進了教室,學生眼睛為之一亮,閃爍著新奇的光彩。李老師會心地微笑著說:“怎麽,想議論一下穿西裝?行呀,今天請大家就這件事評頭品足,題目就是《從李老師穿西裝談起》。話音未落,教室炸開了鍋,可見他選準了說話的興奮點。
一個男同學說:“中國人穿西裝,崇洋媚外,還是穿民族服裝好。”他特意把“西”字說得重重的。王江和魏賢芳等同學立即反駁:“民族服裝是什麽?長袍馬褂,再拖一條小辮?”(眾笑)“不,是中山裝。穿西裝當然可以,可是體現不了民族精神。”“不對。民族精神不應隻體現在服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精神風貌上。”如此七嘴八舌,在課堂裏出現欲罷不能的局麵。
實驗三年,該班接待了20多省市聽課者1000多人次,盡管麵孔陌生,學生們卻旁若無人、敢說敢為。三年中,該班學生23人(占全班46%)的優秀作文,共50餘篇,在《語文學習》、《少年文藝》、《語文報》等報紙雜誌上發表。這些成績,常規的100分製豈能容下?傳統的標高又怎能評估?至於王江那篇文章,更激起了多少少年奮發向上!
改革“誦讀法”的陳文國
在武昌實驗中學也有一個教材改革實驗班,實驗5年,而今已進入了高三。主持實驗的是剛進入不惑之年的陳文國老師。他,稍高的個子,臉上總談漾起微笑,令學生以親又敬!
新近,《長江日報》報道了他實驗的成果。他所教的班在高一高二時,兩次與應屆生同時參加語文高考,人均成績86年為81.5分,87年為82.6分,均超過了省平均成績。
陳老師認為,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更新教法、更新知識。培養學生具有“三個麵向”能力是觀念更新的核心;教學生會學與使教師會導是教法更新的兩個原則;接受專業知識,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和改變單一的知識結構,是教師自身知識更新的三個內容。
三個“更新”,開拓了陳老師教改的路子。他把改革的觸覺,伸向了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傳統方法,如何對侍?陳老師說:“要揚棄,勿拋棄。”他巧妙地留下誦讀法的合理部分,細心地進行了五個方麵的改進:一改“隻讀不思”為“讀思並舉”;二改一種讀法為多種讀法;三改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四改“字字落實”為整體理解;五改死記硬背為科學記憶。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終於摸索出從“整體入手、以疑誘讀、以讀激思、以思促記”的新的文言誦讀教學法。在語文教學界引起了一定的影響。
這天,湖北沔陽教委大會議室坐滿了聽課的教師。陳老師在這兒上誦讀法的公開課。按教學計劃,一節課45分鍾,陳老師即要讓初一學生學懂《狼》這一課,又要當堂背誦,這比傳統教法要節省二分之一的時間。人們拭目以待,想看陳老師的高招。下麵是“以思促記”的教學片斷:
師:課文的第一層有兩句話,如果改成“一屠歸。兩狼綴行。”行不行?
生(1):簡是簡單,好背。但沒有“晚”字,就沒時間了。
生(2):“途中”也不能省,因為它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
生(3):“甚遠”說明狼狡黠,也不能漏。
生(4):“肉盡”和“剩骨”與後麵的情節發展關係很緊,也不能省略。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這些詞語都不可少,所以背誦時可別遺漏了。好,我們誦讀一遍。一遍下來,幾乎全班都能背誦。顯而易見,陳老師巧妙的一問,旨在問出故事的時間、地點、情節等要素,學生在回答時,便在思、便在記憶。隻有一節課,果然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要求。他的論文《讀不廢思》榮獲武漢市中學語文教學年度優秀論獎!1986年他應邀到山東曲阜講學,受到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學員的歡迎。
講究課堂藝術的胡明道
這是公開課《變色龍》的課堂。在武漢六中胡明道老師的誘導下,學生個個畫出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對狗態度變化的心理曲線。參加聽課的湖北省語文教學法研究會講習班的學員,無不暗暗叫好。隻見胡老師眉頭一皺說:“這條曲線很多參考書上都有,看來是被行家裏手肯定了的,大概再也不可能畫出更好的了”。學生被激動了,有的脫口而出,“那不見得!”胡老師喜形於色 ,“說得好。好在不迷信、好在有誌氣、好在想創新。”接著,她若有所思地說:“一個案子嘛,即有被告,又有原告。警官對被告的態度我們知道了,那麽,對原告態度的心理曲線又該怎麽畫呢?”話音未落,有學生居然徑直上黑板,順手畫了出來。胡老師喜上眉梢,不失時機地說:“誰能找出這兩條線的內在聯係,將它們合成一個圖?這可是個創造性的勞動呀!”說罷,胡老師笑容可掬地看著學生,仿佛在尋找學生眼中那閃光的一觸。“啊!一個,兩個,三個同學舉手了。”“好,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請上來!”話音裏浸透了喜悅。隻見這個學生,一個和胡老師隻有一節課接觸的宜昌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了警官對人對狗的綜合心裏結構圖:
霎時,課堂轟動了有的竟鼓起掌來叫好!這就是胡老師那迷人的課堂教學藝術。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已形成了“生動、自如、富有創造活力,具有課堂藝術魅力”的教學風格。在課堂上,你看到的她是那樣輕鬆自如、談笑風生、指揮若定,仿佛一切都是信手拈來。胡老師說這“輕鬆”,這“話”,都來自於心中的“底”,而這“底”就是課前的精心設計。原來,這一顰一笑,舉手設足全在她的設計中!她要求自己靈活地、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每一課都要有一點不同一般的突破,為了這“一點”,她常常要付出不知“多少點”的勞動!一個問題的提出角度,一條板書的設計安排,她有時要癡癡迷迷想上好幾天。如講《驛路梨花》時,她先後設計了三種板書:第一稿為“ ”她認為此圖雖能體現結構波瀾起伏,但不利於學生複述(教學目的)。第二稿為[≡]→[≡]→[≡],此圖三個故事清晰可見、利於複述,但不能顯示結構美。為了尋求最佳板書,她吃飯想,睡覺想,走路也在想,最後終於想出第三稿。這板書不僅可見三個故事,而且又顯示了故事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展現了結構的曲線美。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她欣慰地笑了。
她提出,一個語文教師手中要多儲備一些教學方法。方法多了,就能靈活選用、左右逢源。在確定每一課教法進,她堅持三性:具有思維性、顯示獨特性、富有趣味性。根據這個原則,她歸結了小說教學十法(評注法、鋪路法、比較法、圖示法、切磋法、咀嚼法、激問法、賞析法、續編法、表演法),摸索了“質疑、探勝、評文、求新、索巧”一條龍發展創造思維的讀寫訓練方法。
辛勤的耕耘終將換來收獲。幾年來,她先後應邀在省內外上了45次公開課,聽眾達7650人次,報告32場,聽眾4510人次,並榮獲了省、市語文處會優秀論文獎。
探索教改理論的蔣自立
“蔣老師,你有封信。”武漢中學傳達室飛出一個驚異的聲音。又是一位同學的來信。有人羨慕不過,好奇地問:“哪有這麽多學生給他寫信?”
原來,蔣自立老師在教改實驗中,對學生進行過心理控製訓練,為學生設計了“滿懷興趣地學習”、“增強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和“喜愛閱讀”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實驗的具體步驟,有力地提高了全班學生學語文的心理素質。其中“怎樣使自己喜愛閱讀”自我實驗步驟在《中學生閱讀》1985年8-9期上發表了。近兩年,蔣老師共收到全國各地實驗者588封來信,572人情不自禁地向這位素不相識的老師報告自己“實驗成功了”的好消息。
42歲的蔣自立有些陶醉了,甚至滋生了一種得意感——近10年心血沒白費。想當初,他從課堂上下來,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但無論如何也喚不起學生較持久的學習興趣。老校長盧世璋啟發道:“沒有理論,怎有生動活潑的實踐?”從此,他從《普通心理學》學到《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課堂教育心理學》、《創造心理》,主張語文教學需研究學生的心理,並腳踏實地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他發現學生之所以厭學、不會學,關鍵在於教師學習觀的片麵性。習俗的學習觀認為,學習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能,因而重知識傳授,輕積極性的激發;重老師傳授,輕學法指導。蔣老師通過教育調查和研究認為,學習具有多維性。因此,蔣老師力爭在每堂課融“認知、情感、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愈學愈想學、愈學愈聰明。
新學年第一節課鈴聲響了。蔣老師從學生臉上看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欣喜心情,便說:“祝賀大家升入三年級。好,我們開學第一堂課便以《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什麽》為題,進行口頭作文,看誰能講出新意。”霎時,訓練有素的學生議論開來。蔣老師認定,這是智力火花迸發的大好時機。請聽學生七嘴八舌的發言:
請大家看看,我們班男生,過了暑假,個個衝起來了,有點像男子漢(眾笑)。人們說,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氣概,我們這組的男子漢發表宣言;人高一寸、誌高一尺,更上一層樓,才能名副其實。
說到上樓,我默默地數了數,從一樓到三樓,共40級台階,每天上學,我們是一步一步地走上來的。這有點像學習上的循序漸進,昨天的循序漸進才有今天;今天的循序漸進,是為了明天。為了明天,我們要把握住今天!
如此富有成效的訓練取得了成果,蔣老師的學生的口頭作文錄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演講發言被電教館錄像,作文被評為《中學語文教學》優秀獎。
開墾美育園地黃若儒
美是生活。課堂應是師生享有愉悅精神生活的地方,而不是“靜聽”、“默念”的教堂。黃老師是這樣認定的,為此一課伊始,她采取以“情”、“趣”、“奇”、“疑”等四種方式入境,激起學生美的感受,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黃老師麵帶笑意地講述了一段趣事:音樂家想選一首歌詠長江的古詩詞作歌詞,大家不約而同地選上了氣勢豪放的《赤壁懷古》,但詞太長,有人提議壓縮一半。當和幾位詩人商量時,詩人哈哈大笑:“什麽?把詞縮短?這是千古絕唱,別說減一半,誰改得一個字?誰又敢改一個字?”同學位聽著,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上新課開始了。
美在結構。黃老師不僅開課講究激起生活美的浪花,而且還注重調節整節課的結構美,即要讓學生沉浸在懸念美、情感美、波瀾美的情景中,激起智力活動的興趣,又要讓學生感受課堂節奏美、過渡美、板書美、交往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保持思維的新鮮感。結束課時,則要讓學生體味“雲雀雖去,餘音嫋嫋”的餘味美。至此,開頭、授課過程、結尾形成了一種整體美。
美在創造。常見這樣的現象,教師上課時,總盼望學生發言踴躍些,說出新見解。但平常又抑製學生的思維,剝奪學生七嘴八舌的時間。“這怎麽行?”黃老師說,“隻有平常鼓勵創造,學生才能妙思如泉,展現創造的才華。”為此,她鼓勵學生尋找“第二個正確答案”,訓練學生掌握創造的技巧,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不同意見。一次學習《孟母三遷》的故事,她說:“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孟母深知環境成才的影響。‘遷’是明智的做法。”話音未落,有學生發表異議道:“‘遷’隻改變了外因,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毅力,環境再好又有何用?”“‘遷’是不現實的,對環境還是孔子說得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有的直抒己見:“‘遷’是逃避現實,對惡劣環境不應逃避而應去改造。”“吾愛我師,吾更愛真理”,她的學生真正實踐了這條格言。
1985年夏,在湖北省教育學會上,黃老師娓娓動聽的宣讀了自己獲獎論文(1985年度全國中語會優秀論文之一)。結束時,會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一些老教育家向她表示祝賀,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握著小黃的手連連說:“講得好,把教育美學講活了,後生可畏呀!”
摸索作文全程教學的史紹典
1984年暑期,上海《語文學習》舉辦“華東、中南地區優秀青年教師作文評改邀請賽”。來自湖北省公安縣一中的史紹典老師,一舉奪得高中組“批改、講評、寫論文”三項全能優秀獎。
目睹作文教學的種種弊端,結合自己寫作體會。史老師認為,作文教學改革必須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因而,他潛心研究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探求作文“指導—訓練—講評”的一條龍序列。
從作文教學課型來講,分預備課、指導課、寫作課和修改課,所謂預備課,是在作文前五天左右,甚至開學初,就宣布作文題或作文之源。以修改而言,史老師通過示範,教給學生朗讀、重抄、比較、切磋、隔時修改等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修改。
史老師還從控製論的角度,對作文訓練進行多種控製。一級控製,指按大綱要求和學生心理進行水平控製;定向控製,指由單向訓練,發展到多向訓練,達到綜合訓練;定量控製,規定作文篇數,但修改次數要增多;綜合控製,既強調整度,又注重創造性和螺旋性。與此同時,對學生寫作心理進行訓練,逐步引導學生由模仿、想像而虛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積累生活、審題、立意、表達、修改等作文能力。幾年來,他多次獲省市論文獎及語文活動獎。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從農村中走來、走向湖北省、走向更廣闊空間的年輕人,正在探索中前進。
長江,以她一瀉千裏的氣勢,不可阻擋地衝擊著險灘巨礁,向著她既定的目標,執著地、不懈地拚搏著、奔流著!願新秀們如同滔滔江水,勇敢地不息地奔 向無限開闊、無比壯美的浩瀚大海!
(自左至右:胡明道、李更儀、蔣自立、黃若儒、陳文國、李培永1990年在漢口空軍子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