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24)應邀赴廣州參加全國中語會

(2025-09-14 03:53:20) 下一個

教育隨筆(24)應邀赴廣州參加全國中語會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簡稱“全國中語會“)第四次年會,於1987年12月20日在廣州開幕,張誌公先生致開幕辭,理事長劉國正先生作工作報告,秘書長張定遠先生主持會議。下午,全體代表聽呂叔湘先生的講話錄音;張誌公先生的報告《關於深化語文教改之我見》。

看著誌公先生那熟悉的儒者長輩的形象,一邊聽先生的報告,一邊回憶……

那是1986年10月,在北京沙灘後街55號人教社,兩次跟著上海《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先生,去辦公樓采訪誌公先生。我,一個普通的年輕語文教師,第一次那麽近距離與中國語言學泰鬥張誌公先生麵對麵,親聆謦欬,那種幸福、興奮、實在難以言表。

1987年11月8日,省教研室張良謨老師通知我,帶著論文《敢說·多說·會說》赴廣州參加全國中語會年會。

11月9日,收到書麵通知。請示彭主任是否可以借此機會去深圳和沙頭角中英街看一看,彭主任欣然同意。

11月11日去學生王江家,找她在深圳工作的父親商定深圳行的具體安排。她父親表示可以幫忙聯係去沙頭角中英街觀光。

11月18日早上8點,我們從武昌火車站乘車南下,第二天早上8點正點抵達羊城,即被接到廣東省教育學院報到。第一天就遇到了張定遠、範守綱、歐陽代娜、張貴和等老朋友。

範守綱先生告訴我,雷秋山的那篇《長江後浪推前浪》已經發在《語文學習》明年第一期。

12月22日,下午大會之前,彭主任通知我準備明天發言。散會時,定遠先生讓我明天發言要大力宣傳我們這套改革實驗教材,既要講充分,又要簡捷明了。

晚上到“影星賓館“”喝茶“,真可謂吃在廣東呀!色香味俱全,美不勝收。喝茶之後與老朋友張貴和聊了幾件事:一是大會評出的優秀論文,可否發”榮譽證書“?他答應爭取辦成;二是辦一份語文教學改革的專刊,他說,可以考慮;三是幫我推銷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幾本小書,他表示一定大力幫忙;四是關於我明天發言的內容,該怎麽講?他提了很好的建議。

後來還向中語會副理事長張鴻苓教授請教語文教改問題,特別感謝她在有關語文教改的一篇論文中引用了我的課堂教學例子,而且還注明了。希望以後能經常得到她的指教。

12月23日,大會安排我第一個發言。講完後,彭慧敏主任認為我講的很好。晚餐是湖北大學《中學語文》設宴招待幾位特級教師,請我們幾位去作陪。餐後回招待所參加上海《語文學習》座談會。

12月24日,上午大會發言之後,全國中語會第四次年會舉行了閉幕式。

12月25日,早上起來後,我們幾位湖北代表,在彭慧敏主任帶領下,前往深圳參觀遊覽。

12月26日,上午乘旅遊巴士去沙頭角中英街一遊。跨過中英街中間那個界樁,就是香港了。我們也算是在香港回歸之前在中英街到香港看了一眼資本主義社會吧。

12月27日回到廣州,準備明天早上乘飛機回武漢。

我第一次坐飛機,是乘坐的武昌南湖機場的雙翼螺旋槳飛機。

那還是1982年11月22日,我與陳治平和劉友三兩位老教師,到宜昌參加湖北省中學語文研究會年會後,急著趕回學校上課。當時沒有高速公路和高鐵,不論坐火車還是汽車回武漢,都得一天時間。於是,陳老師決定我們三人坐飛機回武漢。

那天,早上5點多就醒了,起床一看,天色雖然暗得很,但沒有下雨,不免有點高興,不過還是擔心飛不成。7點多到機場,天氣越來越好,機場工作人員也肯定可以飛,但飛機晚點了。終於等到飛機起飛了,第一次坐飛機上天,心情有點激動。特別是我,如果不是回到母校,可能一輩子也隻能在一個普通中學混飯吃。沒有想到如今不僅可以經常參加全省、全國的學術會議,而且今天還能到天上轉一圈。興奮之極,完全忘乎所以了。開始還係上安全帶,後來幹脆解掉安全帶,站在機窗口俯視神州大地。隻見我省江漢平原一望無際,條條塊塊十分整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湖泊河流很多,俯瞰荊楚大地,確實是“三山六水一分田”。在武漢上空看江漢橋和長江大橋是那麽小,簡直像兒童的積木一樣。

起飛和在空中飛行時身體還沒有什麽特別反應,降落時,感到耳朵非常難受!下飛機後。感覺自己的耳朵聾了,聽別人講話好像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一位經常坐飛機的同誌說,吞涎水、扯耳朵就好了。試著做做,果然好多了。

一個小時就從宜昌到武漢了,但是坐在飛機上似乎飛行很慢。雖然坐的是小飛機,畢竟飛上天了,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武昌南湖機場的降落航線,正在我們通湘門外李家花園的上空,小時候每當仰頭看到天上的飛機,就夢想有一天能上天就好了。

可以說,乘坐波音737,從廣州飛回武昌南湖機場。這才是第一次真正坐飛機,不可與當年坐雙翼螺旋槳飛機同日而語。

登機走進機艙,迎麵而見的都是漂亮的空姐、親切的笑容、標準的普通話、統一的漂亮製服、還有規範的站姿手勢,讓人耳目一新。

走進艙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頭等艙,走道兩邊各有四個寬大的沙發座椅。是否特別舒服呢?雖然後來也坐過記不清多少次飛機了,可從來沒有體驗過坐頭等艙的滋味。就阿Q一下吧!不就是座椅寬一點嗎?

走進經濟艙,才知道五年前坐的雙翼螺旋槳飛機,實在不能與波音比了,走道兩邊各有三個座椅,大約二十幾排吧?可坐100多人。前後都有衛生間。

飛機上天之後,即使天氣晴朗,也難以看到地麵,萬米高空之下,飛機翱翔在如棉花般的白雲之上,真是有了上天的感覺。時速就不必說了,7點40準點從廣州起飛,9點正點到達南湖機場。一個多小時,就從廣州回到武昌了。

第一次坐雙翼螺旋槳飛機,機艙內的轟鳴聲讓你無法與鄰座的說話,要說什麽,隻有高聲喊叫。所以,我們三人一路靜坐到南湖機場。

人生有許多第一次,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每一個第一次都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曆史,構成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每一個幸運的或不幸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不論精彩與否,自己如實寫下每一個第一次,就是自己的人生故事。

【附錄】長江後浪推前浪——湖北省語文教改新秀剪影

                           雷秋山(原湖北省教研室語文科主任)

氣勢磅礴的長江,穿過“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的西陵峽,江麵寬闊起來。九州通衢的湖北,繼陳治平、洪鎮濤、胡吉章、康中柱、吳鴻基、呂思檢、潘曙君等特級教師之後,又湧出一批教改弄潮好手。他們勇於開拓、堅持改革,活躍在湖北語文教壇,正在由

揚子江畔走向全國。

他們是──

造就“小市長”的李培永

提起“小市長”,人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因寫《假如我是武漢市長》而聞名的王江同學。一個13歲的女學生居然如此“野心勃勃”,要當“市長”,是誰給她鬥膽,是誰給她大智大略?王江深情地說:“是我們的李老師”。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師,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中年教師。1982年秋,他參加了省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改革的潮流,把他推到波峰浪尖,幹起了衝浪的事業。他敏銳地發現許多不合教育規律的現象,積累了近200萬字的教育資料,勇敢地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體係:即培養學生敢想多想會想、敢問多問會問、敢說多說會說;愛聽多聽會聽、愛讀多讀會讀、愛寫多寫會寫。三“敢”三“愛”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深層的爆破,是“三多”、“三會”的心理基礎。三“多”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是打破老師“一講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給學生以發展能力的廣闊天地。而三“會”是學法的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是“敢”、“愛”、“多”的必然結果。三條線、三步台階,融於一爐,王江式的學生便鍛造出來了。

怎樣讓學生敢說、多說、會說呢?李老師認為,關鍵在教師善於設置最佳“語境”,選準刺激學生非說不可、不說不行的興奮點。

這是一堂作文課。上課鈴響了,李老師穿一套嶄新的西裝走進了教室,學生眼睛為之一亮,閃爍著新奇的光彩。李老師會心地微笑著說:“怎麽,想議論一下穿西裝?行呀,今天請大家就這件事評頭品足,題目就是《從李老師穿西裝談起》。話音未落,教室炸開了鍋,可見他選準了說話的興奮點。

一個男同學說:“中國人穿西裝,崇洋媚外,還是穿民族服裝好。”他特意把“西”字說得重重的。王江和魏賢芳等同學立即反駁:“民族服裝是什麽?長袍馬褂,再拖一條小辮?”(眾笑)“不,是中山裝。穿西裝當然可以,可是體現不了民族精神。”“不對。民族精神不應隻體現在服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精神風貌上。”如此七嘴八舌,在課堂裏出現欲罷不能的局麵。

實驗三年,該班接待了20多省市聽課者1000多人次,盡管麵孔陌生,學生們卻旁若無人、敢說敢為。三年中,該班學生23人(占全班46%)的優秀作文,共50餘篇,在《語文學習》、《少年文藝》、《語文報》等報紙雜誌上發表。這些成績,常規的100分製豈能容下?傳統的標高又怎能評估?至於王江那篇文章,更激起了多少少年奮發向上!

改革“誦讀法”的陳文國

在武昌實驗中學也有一個教材改革實驗班,實驗5年,而今已進入了高三。主持實驗的是剛進入不惑之年的陳文國老師。他,稍高的個子,臉上總談漾起微笑,令學生以親又敬!

新近,《長江日報》報道了他實驗的成果。他所教的班在高一高二時,兩次與應屆生同時參加語文高考,人均成績86年為81.5分,87年為82.6分,均超過了省平均成績。

陳老師認為,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更新教法、更新知識。培養學生具有“三個麵向”能力是觀念更新的核心;教學生會學與使教師會導是教法更新的兩個原則;接受專業知識,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和改變單一的知識結構,是教師自身知識更新的三個內容。

三個“更新”,開拓了陳老師教改的路子。他把改革的觸覺,伸向了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傳統方法,如何對侍?陳老師說:“要揚棄,勿拋棄。”他巧妙地留下誦讀法的合理部分,細心地進行了五個方麵的改進:一改“隻讀不思”為“讀思並舉”;二改一種讀法為多種讀法;三改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四改“字字落實”為整體理解;五改死記硬背為科學記憶。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終於摸索出從“整體入手、以疑誘讀、以讀激思、以思促記”的新的文言誦讀教學法。在語文教學界引起了一定的影響。

這天,湖北沔陽教委大會議室坐滿了聽課的教師。陳老師在這兒上誦讀法的公開課。按教學計劃,一節課45分鍾,陳老師即要讓初一學生學懂《狼》這一課,又要當堂背誦,這比傳統教法要節省二分之一的時間。人們拭目以待,想看陳老師的高招。下麵是“以思促記”的教學片斷:

師:課文的第一層有兩句話,如果改成“一屠歸。兩狼綴行。”行不行?

生(1):簡是簡單,好背。但沒有“晚”字,就沒時間了。

生(2):“途中”也不能省,因為它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

生(3):“甚遠”說明狼狡黠,也不能漏。

生(4):“肉盡”和“剩骨”與後麵的情節發展關係很緊,也不能省略。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這些詞語都不可少,所以背誦時可別遺漏了。好,我們誦讀一遍。一遍下來,幾乎全班都能背誦。顯而易見,陳老師巧妙的一問,旨在問出故事的時間、地點、情節等要素,學生在回答時,便在思、便在記憶。隻有一節課,果然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要求。他的論文《讀不廢思》榮獲武漢市中學語文教學年度優秀論獎!1986年他應邀到山東曲阜講學,受到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學員的歡迎。

講究課堂藝術的胡明道

這是公開課《變色龍》的課堂。在武漢六中胡明道老師的誘導下,學生個個畫出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對狗態度變化的心理曲線。參加聽課的湖北省語文教學法研究會講習班的學員,無不暗暗叫好。隻見胡老師眉頭一皺說:“這條曲線很多參考書上都有,看來是被行家裏手肯定了的,大概再也不可能畫出更好的了”。學生被激動了,有的脫口而出,“那不見得!”胡老師喜形於色 ,“說得好。好在不迷信、好在有誌氣、好在想創新。”接著,她若有所思地說:“一個案子嘛,即有被告,又有原告。警官對被告的態度我們知道了,那麽,對原告態度的心理曲線又該怎麽畫呢?”話音未落,有學生居然徑直上黑板,順手畫了出來。胡老師喜上眉梢,不失時機地說:“誰能找出這兩條線的內在聯係,將它們合成一個圖?這可是個創造性的勞動呀!”說罷,胡老師笑容可掬地看著學生,仿佛在尋找學生眼中那閃光的一觸。“啊!一個,兩個,三個同學舉手了。”“好,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請上來!”話音裏浸透了喜悅。隻見這個學生,一個和胡老師隻有一節課接觸的宜昌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了警官對人對狗的綜合心裏結構圖:

霎時,課堂轟動了有的竟鼓起掌來叫好!這就是胡老師那迷人的課堂教學藝術。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已形成了“生動、自如、富有創造活力,具有課堂藝術魅力”的教學風格。在課堂上,你看到的她是那樣輕鬆自如、談笑風生、指揮若定,仿佛一切都是信手拈來。胡老師說這“輕鬆”,這“話”,都來自於心中的“底”,而這“底”就是課前的精心設計。原來,這一顰一笑,舉手設足全在她的設計中!她要求自己靈活地、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每一課都要有一點不同一般的突破,為了這“一點”,她常常要付出不知“多少點”的勞動!一個問題的提出角度,一條板書的設計安排,她有時要癡癡迷迷想上好幾天。如講《驛路梨花》時,她先後設計了三種板書:第一稿為“ ”她認為此圖雖能體現結構波瀾起伏,但不利於學生複述(教學目的)。第二稿為[≡]→[≡]→[≡],此圖三個故事清晰可見、利於複述,但不能顯示結構美。為了尋求最佳板書,她吃飯想,睡覺想,走路也在想,最後終於想出第三稿(?請添加第三稿示意圖)。這板書不僅可見三個故事,而且又顯示了故事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展現了結構的曲線美。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她欣慰地笑了。

她提出,一個語文教師手中要多儲備一些教學方法。方法多了,就能靈活選用、左右逢源。在確定每一課教法進,她堅持三性:具有思維性、顯示獨特性、富有趣味性。根據這個原則,她歸結了小說教學十法(評注法、鋪路法、比較法、圖示法、切磋法、咀嚼法、激問法、賞析法、續編法、表演法),摸索了“質疑、探勝、評文、求新、索巧”一條龍發展創造思維的讀寫訓練方法。

辛勤的耕耘終將換來收獲。幾年來,她先後應邀在省內外上了45次公開課,聽眾達7650人次,報告32場,聽眾4510人次,並榮獲了省、市語文處會優秀論文獎。

探索教改理論的蔣自立

“蔣老師,你有封信。”武漢中學傳達室飛出一個驚異的聲音。又是一位同學的來信。有人羨慕不過,好奇地問:“哪有這麽多學生給他寫信?”

原來,蔣自立老師在教改實驗中,對學生進行過心理控製訓練,為學生設計了“滿懷興趣地學習”、“增強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和“喜愛閱讀”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實驗的具體步驟,有力地提高了全班學生學語文的心理素質。其中“怎樣使自己喜愛閱讀”自我實驗步驟在《中學生閱讀》1985年8-9期上發表了。近兩年,蔣老師共收到全國各地實驗者588封來信,572人情不自禁地向這位素不相識的老師報告自己“實驗成功了”的好消息。

42歲的蔣自立有些陶醉了,甚至滋生了一種得意感——近10年心血沒白費。想當初,他從課堂上下來,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但無論如何也喚不起學生較持久的學習興趣。老校長盧世璋啟發道:“沒有理論,怎有生動活潑的實踐?”從此,他從《普通心理學》學到《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課堂教育心理學》、《創造心理》,主張語文教學需研究學生的心理,並腳踏實地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他發現學生之所以厭學、不會學,關鍵在於教師學習觀的片麵性。習俗的學習觀認為,學習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能,因而重知識傳授,輕積極性的激發;重老師傳授,輕學法指導。蔣老師通過教育調查和研究認為,學習具有多維性。因此,蔣老師力爭在每堂課融“認知、情感、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愈學愈想學、愈學愈聰明。

新學年第一節課鈴聲響了。蔣老師從學生臉上看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欣喜心情,便說:“祝賀大家升入三年級。好,我們開學第一堂課便以《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什麽》為題,進行口頭作文,看誰能講出新意。”霎時,訓練有素的學生議論開來。蔣老師認定,這是智力火花迸發的大好時機。請聽學生七嘴八舌的發言:

請大家看看,我們班男生,過了暑假,個個衝起來了,有點像男子漢(眾笑)。人們說,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氣概,我們這組的男子漢發表宣言;人高一寸、誌高一尺,更上一層樓,才能名副其實。

說到上樓,我默默地數了數,從一樓到三樓,共40級台階,每天上學,我們是一步一步地走上來的。這有點像學習上的循序漸進,昨天的循序漸進才有今天;今天的循序漸進,是為了明天。為了明天,我們要把握住今天!

如此富有成效的訓練取得了成果,蔣老師的學生的口頭作文錄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演講發言被電教館錄像,作文被評為《中學語文教學》優秀獎。

開墾美育園地黃若儒

美是生活。課堂應是師生享有愉悅精神生活的地方,而不是“靜聽”、“默念”的教堂。黃老師是這樣認定的,為此一課伊始,她采取以“情”、“趣”、“奇”、“疑”等四種方式入境,激起學生美的感受,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黃老師麵帶笑意地講述了一段趣事:音樂家想選一首歌詠長江的古詩詞作歌詞,大家不約而同地選上了氣勢豪放的《赤壁懷古》,但詞太長,有人提議壓縮一半。當和幾位詩人商量時,詩人哈哈大笑:“什麽?把詞縮短?這是千古絕唱,別說減一半,誰改得一個字?誰又敢改一個字?”同學位聽著,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上新課開始了。

美在結構。黃老師不僅開課講究激起生活美的浪花,而且還注重調節整節課的結構美,即要讓學生沉浸在懸念美、情感美、波瀾美的情景中,激起智力活動的興趣,又要讓學生感受課堂節奏美、過渡美、板書美、交往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保持思維的新鮮感。結束課時,則要讓學生體味“雲雀雖去,餘音嫋嫋”的餘味美。至此,開頭、授課過程、結尾形成了一種整體美。

美在創造。常見這樣的現象,教師上課時,總盼望學生發言踴躍些,說出新見解。但平常又抑製學生的思維,剝奪學生七嘴八舌的時間。“這怎麽行?”黃老師說,“隻有平常鼓勵創造,學生才能妙思如泉,展現創造的才華。”為此,她鼓勵學生尋找“第二個正確答案”,訓練學生掌握創造的技巧,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不同意見。一次學習《孟母三遷》的故事,她說:“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孟母深知環境成才的影響。‘遷’是明智的做法。”話音未落,有學生發表異議道:“‘遷’隻改變了外因,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毅力,環境再好又有何用?”“‘遷’是不現實的,對環境還是孔子說得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有的直抒己見:“‘遷’是逃避現實,對惡劣環境不應逃避而應去改造。”“吾愛我師,吾更愛真理”,她的學生真正實踐了這條格言。

1985年夏,在湖北省教育學會上,黃老師娓娓動聽的宣讀了自己獲獎論文(1985年度全國中語會優秀論文之一)。結束時,會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一些老教育家向她表示祝賀,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握著小黃的手連連說:“講得好,把教育美學講活了,後生可畏呀!”

摸索作文全程教學的史紹典

1984年暑期,上海《語文學習》舉辦“華東、中南地區優秀青年教師作文評改邀請賽”。來自湖北省公安縣一中的史紹典老師,一舉奪得高中組“批改、講評、寫論文”三項全能優秀獎。

目睹作文教學的種種弊端,結合自己寫作體會。史老師認為,作文教學改革必須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因而,他潛心研究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探求作文“指導—訓練—講評”的一條龍序列。

從作文教學課型來講,分預備課、指導課、寫作課和修改課,所謂預備課,是在作文前五天左右,甚至開學初,就宣布作文題或作文之源。以修改而言,史老師通過示範,教給學生朗讀、重抄、比較、切磋、隔時修改等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修改。

史老師還從控製論的角度,對作文訓練進行多種控製。一級控製,指按大綱要求和學生心理進行水平控製;定向控製,指由單向訓練,發展到多向訓練,達到綜合訓練;定量控製,規定作文篇數,但修改次數要增多;綜合控製,既強調整度,又注重創造性和螺旋性。與此同時,對學生寫作心理進行訓練,逐步引導學生由模仿、想像而虛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積累生活、審題、立意、表達、修改等作文能力。幾年來,他多次獲省市論文獎及語文活動獎。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從農村中走來、走向湖北省、走向更廣闊空間的年輕人,正在探索中前進。

長江,以她一瀉千裏的氣勢,不可阻擋地衝擊著險灘巨礁,向著她既定的目標,執著地、不懈地拚搏著、奔流著!願新秀們如同滔滔江水,勇敢地不息地奔   向無限開闊、無比壯美的浩瀚大海!

(自左至右:胡明道、李更儀、蔣自立、黃若儒、陳文國、李培永1990年在漢口空軍子弟學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