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語文教學隨筆(01)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2025-09-16 03:07:38) 下一個

語文教學隨筆(01)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一句話。魯迅的這篇小說,編在人教社重點中學分編型教材改革實驗初中《閱讀》課本第五冊。

1984年12月17日,應華中師大中文係見習生的要求,舉行了一次三百多人聽課的大型公開課。講讀《孔乙己》,計劃兩個課時。

我按照教學計劃講讀完課文後,照例請學生提問。

學生(1)舉手發問:文章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呢?

教師:是呀,“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怎麽解決呢?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夠解答她提出的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話,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學生(2):我們在《作文·漢語》中學過,一句話是不是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看它是否符合語言習慣。任何人一聽這句話,都覺得是通順的。(學生笑起來)

學生(1):魯迅是一位大文豪,他也懂語法,為什麽他要明知故犯呢?

教師:如果他要明知故犯呢?

學生(1):他不會故意說錯的。(哄堂大笑)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麽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後麵用“的確”這個詞。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得那麽確切了,隻能用“大約”這個詞說明。

這個學生剛說完,三百多聽課的華師大中文係見習生站起來長時間熱烈鼓掌。

也因此,這幾分鍾的課堂教學實錄,給我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那批參加人教社初中語文分編型教材改革實驗的學生,經過近三年的訓練,不管有多少人聽課,他們都像平時一樣,敢想、敢問、敢說,已經從舉手回答老師提問的被動學習階段,進入到了向老師即席提問的主動學習階段。

誠然,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一般是在備課時作了充分準備的,而學生在課堂上即席提問就很可能出乎教師意料之外,有時甚至可能會讓教師一時難以回答。但是,不管是老師問學生,還是學生問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討論式教學方式,必然激發學生的思維產生“開竅反應”。“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國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討論式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教師。

教師首先要善於傾聽,尤其要善於在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後,迅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確認學生的即席提問有價值,一定要充分肯定,及時“反彈”。根據學生即席提問的難易程度,或激將,或激勵,“反彈”給學生,讓學生去爭論,教師在學生爭論中引導,在引導時點撥,如“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矛盾的這個問題討論時這樣。

其次,領導學生討論問題確實非常困難,但是,隻要用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辦法永遠比困難多。我們還是以講讀《孔乙己》為例吧,其中有一個教學目的是“了解小說中社會環境對表現人物的作用”。而小說的第一段就是社會環境描寫。該怎麽教?當然,直接由教師講授也未嚐不可。

我在上公開課時是這樣教的。

先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一段,要求必須正確無誤。

再請學生聽我讀,要求學生拿起筆來,圈點我讀錯了或讀掉了的地方。然後,我特意把這一段中描寫社會環境的關鍵詞讀錯或讀掉,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思考,展開討論,明確我的教學目的。

像這樣設計課堂教學導入程序,一定要根據課文內容、教學目的、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或質疑,或設疑;或引入情景,或直觀顯示。千方百計一開始就讓學生感知這一節課的學習目的,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要點、重點和難點。教師上好每一課,應該講清要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選擇討論的時機和方式也很重要。一般來說,討論時機應該是在學生處於“憤”“悱”(子曰:“不憤不起,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狀態時;有時也要在學生自以為無疑之處設疑,引起討論。

至於討論方式嘛,一定要靈活一些。如果討論時間比較短的話,可以前後四人小組討論,也可以大家七嘴八舌。如果要討論一節課的問題,那就要讓學生圍坐在一起,互相都看得到,不至於發言的同學總是對著前麵學生的後腦勺講話而失去興趣。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勇於即席發言,講自己的看法,不人雲亦雲。就像我的學生那樣,敢問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矛盾的呀?

1986年10月,我應邀到北京人教社參加修訂《作文·漢語》(修訂後定名為《寫作》)第一冊時,有一天早上在人教社食堂,一位年輕編輯親熱地向我問好後,自我介紹:“我是華中師大中文係畢業的張德平,1984年12月,我到一附中聽過您上的那節公開課《孔乙己》,給我們的印象太深刻了!”

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課堂教學的“亮點”吧,能讓學生永遠記得的學生時代某一節課的一個難以忘記的細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關注和精準點評!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語言是人類的自然表達工具,所以文學作品中用一些非嚴格遵守語法規則的言辭是表達作者的情緒的自由發揮,不必苛求。

學生(3)的理解非常出色。從“杳無音訊”推出“確實”,從“無人確認”推出“大約”。確實“杳無音訊”,但無人確定“死訊”,所以作者隻說“大約”。無論漢語、外語,語感很重要。

以前單純基於語法邏輯的人工智能語言翻譯和解釋算法受到極大局限,是因為自然語言組成絕大多數的人類文獻內容,單純的語法分析極其容易導致錯誤的結果。現在的大語言模型結合語法規則和人類習慣用法的統計關係,極大地提高了這一語言交流媒介的智能處理水平,可謂是一大突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