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位專家親臨課堂,試教學生踴躍發言

(2025-06-30 19:02:36) 下一個

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15)

                              兩位專家親臨課堂,試教學生踴躍發言

1984年暑假在蘭州會議期間,去拜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張定遠先生時,國正先生聽完我這兩年試教的匯報後,笑著對定遠先生說:“我們是不是要找個時間去培永那裏,看看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呀?”定遠先生說:“好的,我來安排吧!”當時,國正先生是全國中學語文研究會的會長,定遠先生是秘書長。

1985年5月25日,武漢市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徐國英老師告訴我,國正先生和定遠先生應武漢市中學語文研究會的邀請,明天到武漢,住新華飯店。定遠先生請你29日晚上到飯店去見麵。

一見麵,國正先生就笑著說:“培永,定遠與武漢市教研室商定的日程,我和他6月3日上午去你們學校,看看那些參加實驗的孩子們,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下午去你們師大《語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與主編劉興策教授見麵。”

國正先生對我們這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課堂教學改革、作文教學改革的成果,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他讓我好好從這兩方麵進行總結。準備參加青島初中實驗教材總結大會。當時就要走了王江作文選的校樣和李慧的那篇《語文實驗教學花絮》,說看完後還給我。定遠先生跟我商定了3日的行程及具體安排,重點談了王江作文選的序言怎麽寫。

一群穿著西裝的人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左起:人教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張定遠、人教社副編審劉國正、李培永、湖北省教研室主任彭慧敏、湖北省教研室語文研究室主任雷秋山,1985年6月3日上午,到華師一附中來參加初中語文實驗班教材改革實驗總結會議。)

回校後,向李校長和主管教學的萬副校長匯報了,人教社的兩位專家將於3日上午8點半到我們實驗班,參加學生語文教材改革座談會。

座談會準時開始,這天實驗班教室一改司空見慣的課堂教學形式,課桌椅擺成了“回”字圓形圈,坐在任何一個位置上的學生發言,都可以與大家互動,大家還可以看到發言同學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座談會由語文課代表孫燕主持,當國正先生和定遠先生在省市教研室主任、我們學校領導的陪同下,走進教室時,全班學生的熱烈鼓掌歡迎,孫燕向兩位專家、各位領導和嘉賓致歡迎辭後,請他們在“回”形外圈就座。

孫燕說:“尊敬的劉老師、張老師,各位領導,各位老師,熱烈歡迎你們來我們實驗班參加教改總結座談會!

我們實驗班已經在5月20、21日兩天參加了全年級統一的畢業考試,據指導我們進行了近三年改革實驗的汪厚鐸老師說,語文人均成績略高於學習《語文》課本的普通班。

5月26日早自習時,李老師告訴我們,負責實驗教材編審的劉老師和《閱讀》課本的責任編輯張老師,將於6月3日上午來參加我們班的三年教改座談會。要求我們總結自己的收獲和體會,還要求我們對教材修改提意見,請大家認真準備。今天請發言的同學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講就可以了。今天各人隻講自己的看法,不討論別人的說法。我們按舉手的先後開始。”

學生爭先恐後踴躍發言。

趙勁鬆同學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我叫趙勁鬆。

轉眼間,三年的初中學習階段已經接近尾聲了。三年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我在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在語文學習方麵,無論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還是學習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剛上中學的時候,我不但對語文學習沒有一點興趣,而且連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也沒有,隻知道跟著老師轉,老師講什麽,我就記什麽,自己不動腦筋思考。結果一個學習階段過去了,我感到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與李老師的教學方法太不適應了。我上中學以後遇到的這個語文老師有些與眾不同,他在課堂上很少向我們灌輸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爭論,使同學們在討論中取得進步,在爭論中提高能力。這就逼著我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去組織語言說服或反駁對方。在與同學的爭論中,不僅提高了說話能力,而且提高了邊聽邊思考的能力。這是三年來我在能力方麵最大的收獲!

在寫作方麵,老師采取了同學互相評改作文的方法。剛開始時,我非常懷疑這種方法,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評改方法對我們有益無害,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鍛煉了我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寫作文,一拿起筆就感到無話可說;現在,我雖然不敢說提筆成文,但至少對作文已經沒有害怕心理了。

我對語文學習興趣由淡變濃的主要原因,還是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教學。由於我們實驗班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就免不了發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爭論。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使同學們上了一節還想上下一節。李老師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他總是鼓勵學生向他提問,指出他講課中出現的錯誤,還鼓勵大家大膽地對編入課本的名家名篇質疑。這就打開了我們的思路,培養了我們的創造能力。

盧山同學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尊敬的劉老師、張老師、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

我叫盧山,姓盧的盧,不是江西的那個廬山。

在小學,我們的語文課本每冊隻有十幾篇課文,當然這與我們那時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有很大關係。到中學後,我被分到了語文實驗班,一冊語文書就有40篇課文,這與小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開始,我對這項實驗是持懷疑態度的,唯恐自己做了實驗的“犧牲品”,可是通過三年實驗證明,我們收獲了許多許多,我為自己能在實驗班學習感到非常驕傲!

在初中三年語文實驗中,我最大的收獲是能力提高了,其顯著標誌是增強了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和完整性。

由於在小學聽慣了老師“滿堂灌”的教學,一進中學,對老師的開放式教學很不適應,總是期待著老師在下課前把課後練習題的答案公布出來。須不知,我們這套教材有許多練習題是沒有什麽標準答案的,最正確的答案莫過於同學們自己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經常自己動腦筋揣摩、斟酌課後的每一道練習題。但是,在開始實驗的一段時期,這種獨立思考往往是被動的,隻不過是為了應付老師上課時的提問,所以,雖然也做到了獨立思考,但這是一種消極的思考。因而不論是預習,還是上課,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與課文沒有多大關係,有的問題甚至是與課文風馬牛不相及。這種難堪的局麵維持了一、兩個學期,看到同學們學語文的勁頭越來越足,我的確是有點兒不甘落後,於是,我開始留心別的同學學習語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無事和同學聊天,在閑聊時,我總是反複問我的同學,你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同學們見我那迫切的樣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告訴我許多學語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其關鍵是上課要積極思維,爭取發言機會。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一點兒不假。我雖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氣,想在課堂上發言,但每回都在節骨眼上退縮了,我還是不敢當著大家的麵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久,我的這種心思就被細心的李老師看出來了。他看到我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但又不敢舉手的樣子,就在課堂上經常點我回答問題。剛開始,我隻能說一句話,爾後,說兩句,再後來說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問題逐漸有條理,而且比較嚴密了。我在課堂上也越來越愛發言了,以至於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說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樣。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中,我認為,如果在“說”的方麵有了突破,那麽其他三種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因為大作家老舍曾經說過,如果把說了的話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來,我著重抓了自己的說話訓練,不僅說話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進了其他三種能力的提高。

在近三年的學習中,我對這套教材的認識也日臻全麵。總的說來,我比較喜歡自讀課文後設計的練習,當然,這並不是說講讀課文設計的練習不好,隻不過兩者相比較,總有一個比另一個要更好些。這些自讀練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創造性強,留給同學們發揮的餘地大。這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練習對同學們未來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希望今後講讀課文的練習設計也該向自讀練習設計看齊。

我覺得,我們這套教材似乎對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我想,編輯部應錄製一些教學磁帶,如課本中的一些名篇。讓同學們聽完錄音後做練習,或口頭回答問題,培養同學們的聽力,使大家在聽他人表述時,能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而不至於人家講了半天,你還不知東南西北。隨著社會的發展,等我們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了,而一個善於交際的人,沒有善於揣摩他人講話意圖的本領和雄辯的口才是不行的。

此外,我還想向編輯同誌提一個建議,能不能把教材改為16開的,以便同學們得心應手地在書上圈點勾畫。

我想說的,講完了。不知我的意見和建議對不對,請兩位專家老師指正。

張定遠先生立即表示說:“盧山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很好,我已經記下來了。歡迎同學們繼續發言,給我們提意見啊!”

主持人孫燕在大多數同學發言之後,最後請兩位專家講話。張定遠先生的發言熱情洋溢,最後鼓勵學生:“你們很會說話,說得很得體,有的同學還有點風度。希望你們繼續練好說話,要練到像盧山、趙勁鬆,還有那幾個同學一樣,即席講話,出口成章!”

【附錄】小作家孫涵應運而生,正值青春年少時

一群人在建築物前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華師一附中初中三年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結束後,1985年中考,考取華師一附中高中的有37人(1982年通過武漢市中考的“正取生”為33人),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領導在實驗開始時,就要求實驗班連續試教六年。已經考取本校高中的學生和家長也都要求繼續參加高中實驗。時任校長同意繼續辦高中語文實驗班,但是,他堅決不同意保持初中實驗班,一定要按學校例行的分班原則分成了七個平行班,采取抓鬮的方式,我抓到的4班,隻有5個學生是原來初中實驗班的。於是,我在開學初給人教社副編審劉國正先生寫了一封信。

當我把上述情況和自己的苦惱向國正先生傾訴之後,他立即給我回了信:

培永老師:

來函敬悉。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你有改革的大誌,而且紮紮實實地在實踐著,積以時日,必見成果。中間出現一些曲折,應在意中。且高中試驗另換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難,但也會多一點經驗,望快然當之。

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僅以此二句相贈,匆匆,祝

教安。

                                                                                                                                      國正

                                                                                                                                  九月三日

國正先生望我“快然當之”的來信,就像及時雨一樣,滋潤了我的心田,引領我砥礪前行!

高中語文教材改革的難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實驗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對語文教材、教學改革看法各異。而且,語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邁得很大,雖然教材還是分編為《閱讀》和《寫作》,但是與初中的編排體係完全不同。三年課內閱讀的整體規劃是:高中一年級是《文言讀本》(上下冊);高中二年級是《文學讀本(上下冊)》;高中三年級是《文化讀本》(上下冊)。還有《寫作》三冊,另外還有三冊課外閱讀《現代文選讀》。人教社和省教研室嚴格規定實驗班周教學課時,與隻有一本《語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樣,都是五節課。按照閱讀主編周正逵先生的說法:一個文化人,沒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就談不上文學素養,沒有文學素養,也就是沒有文化。他的教學理念和教材體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實也確實如此,心中有目標,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實驗;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當下於我的最佳條件,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我遵照國正先生的囑咐,“快然當之”。立即開始高中試教的準備工作。

開學後,初中實驗班的許多學生和家長繼續找校長,堅決要求參加高中實驗,都被他一口回絕了。初中實驗班語文課代表孫涵以優異成績考取華師一附中高中,結果沒有被我抓到。孫涵的媽媽多次找李校長反複請求說:“我和她爸爸都是學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設計船舶的高級工程師,我一直是醫生。我們原來是希望孩子學理科,將來接我們的班,但是自從她進了初中語文實驗班後,就特別喜歡學習語文實驗教材,更喜歡寫作。中考完後,一個假期,她寫了一部五萬多字的中篇小說。請校長支持孩子的選擇吧!”說完,把孫涵的小說初稿交給校長了。校長表示學校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一定會特殊培養。家長說:“我們不需要特殊培養,隻要求繼續參加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我的孩子明確表示了,如果學校不同意她繼續讀實驗班,她馬上轉學到有實驗班的中學去!”校長這才答應一定解決孫涵轉班的要求。李校長最後隻批準孫涵和聞名全國的“小市長”王江兩個學生,轉到高中語文實驗班,並把孫涵創作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交給我,讓我看完之後再向他匯報如何抓緊培養該生。

於是,高中實驗班有七個初中實驗班的學生了。雖然隻有全班人數的14%,但他們就像“星星之火”,迅速點燃了高中語文實驗班教材改革燎原之勢。

1985年9月1日,湖北省作協邀請我參加湖北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我的第一感覺這是給孫涵的一次機會,於是抓緊時間在會前看完了她的中篇小說,並把小說中的精彩片段做了記錄,準備在這次座談會上,適時向與會兒童文學作家和作協領導推介。

1985年9月5日,我在湖北省作協召開的少兒文學座談會上,向省作協領導和與會代表,匯報了我們學校抓學生寫作課外活動的一些做法和初步成果。重點介紹了我們華師一附中學生“寫作愛好者協會”主席孫涵,及她創作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
孫涵是我們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語文課代表,她在1985年中考結束後,抓緊暑假時間,創作並完成了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的初稿。

李校長最後隻批準孫涵和聞名全國的“小市長”王江兩個學生,轉到高中語文實驗班。同時把孫涵的媽媽交給他的中篇小說(初稿)轉交給我。希望我看了之後,提出進一步培養孫涵的方案。
接到省作協會議邀請後,我決定在座談會上請專家幫我們培養熱愛寫作的孫涵。於是,我認真仔細讀了《正值青春年少時》,在會上給大家選讀了幾段精選的文字。
與會領導和代表們聽完後,一致認為孫涵的文筆不錯,內容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中學生的生活。省作協副主席劉岱說:“就剛剛聽到的小說片段來看,構思不錯,文筆也不錯。”中午吃飯時,劉副主席還要我把會上的發言整理後寄給他。我送他一本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王江作文選)。
省作協主辦的《長江》大型文學叢刊主編田野要求把《正值青春年少時》的原稿帶回去看看,然後再聯係我。
9月11日收到田野主編的來信,約我和孫涵13日去編輯部麵談。
我們如約到了東湖之濱的湖北省作協,田主編非常熱情接待我們,與孫涵長談近兩個小時,肯定了小說的整個結構完整,很多章節都寫得蠻好,也嚴肅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臨別時,送給孫涵一摞稿紙和兩本近期的《長江》叢刊,囑咐她:“你可以隨時來我們編輯部取你需要的稿紙、你想借閱的書。我們非常歡迎你常來。希望你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抽空修改好了之後,我們再看看什麽時候發表。”

9月25日,與孫涵一起去東湖《長江》叢刊編輯部,主編陳齡同誌認為孫涵的小說很有生活氣息,基礎很好,決定修改後在明年第二期發表,要求在八萬字以內,11月底交稿。返校後,即向李校長匯報。校長表示,隻要家長願意,可以停課修改。周末晚上去孫涵家談小說修改問題。10月14日晚上,孫涵的媽媽送來小說修改稿。當晚我就開始審閱修改稿。
孫涵在初中實驗班同學的熱情幫助之下,將小說初稿(修改稿),抄寫了兩本。在同學中傳閱的手抄本,深受大家的喜愛,孫涵主動征求同學們對小說修改的意見和建議,她這種做法,表現了一個青少年作者的勇氣和魄力。我建議她再請高中實驗班的一些同學看一看,然後在期中考試後,自己主持一次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討論會。屆時請一些初中實驗班的同學也來參加,聽聽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後再修改。
1985年12月13日上午,孫涵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通知在其他各班的初中實驗班的盧山、李慧、王豔、曹萍等同學,下午第二節課後,到我們四班來參加討論會。
作品討論會上,發言的同學一致認為,孫涵的這部小說反映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吸引了讀者。盧山引述小說中的幾段細節描寫後,高度評價說:“我覺得孫涵的小說與正在播映的日本電視劇《血疑》一樣,與我們的生活‘不即不離’,不是生活又是生活。”
討論會場非常活躍。
主持人孫涵在盧山發言後,不失時機地說:“我非常感謝初中老同學的熱情鼓勵,我更想聽聽高中同學的意見。其實,我們班的學習委員汪深看了小說後,就對我說過他的看法。現在請汪深同學給我提建議吧,大家鼓掌歡迎!”
汪深同學站起來,就像他平時回答老師提問一樣,先用右手把近視眼鏡向上輕輕推一下,微笑著說:“我覺得在孫涵的這部小說中,好像讓我看到了她在初中實驗班讀書時的影子。她正在參加的教育改革讓我深思,老師應該怎麽上課?學生喜歡什麽樣的老師?為什麽‘師道尊嚴’至今還在我們學生的生活中重演?如果大家想找到答案,請去看看她寫的《正值青春年少時》吧!”汪深的發言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孫涵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後來發表在《長江》1988年第三期)
晚自習時間,我去教室征求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意見,他們都說:“太好了!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討論會,真是大開眼界!”同時,大家由衷地感到初中語文實驗班的同學們說話能力實在是強!紛紛表示以後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說話訓練的機會(從高一開學第一天開始,按學號每天早自習,安排一個學生上講台講話三分鍾。)我要求學生,像初中實驗班學生那樣在大庭廣眾之中發言,做到說話大膽、大方、大聲。
孫涵調到實驗班後,繼續當語文課代表,除了完成課代表的日常工作外,偶爾還在我外出開會時,代我去班上上課。
1985年12月3日,因為第二天要我去參加武昌區語文教研會活動,下午兩節課後,請孫涵來商量,可否代我上一節課,她欣然應允。於是,我們開始備課,按教學進度,第二天該上“點讀練習四”。課本上已經明確“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二至三題。標點能對70%——80%。
語文實驗教材《文言讀本》,沒有教參。我們一起備課,首先解決練習題答案,然後研究課堂教學方法。
12月5日早自習,詢問幾個從外校考來的學生,對孫涵上的這節課感覺如何,他們反映很好。後找孫涵談昨天上課的情況,她也覺得大多數同學表現很好,課堂教學進展順利,按時完成了教學任務。非常感謝我的這位“小老師”,幫了我的大忙。她笑著說:“我要感謝您的重點培養啊!”
可見,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不僅對才華橫溢的學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而且對全班學生更是一種激勵!也讓我對重組後的高中語文教改實驗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