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56)2015年應邀回母校主講《校友講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下午好!
首先感謝母校領導和校友會提供這麽好的平台,讓我在退休十年後,再次走上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講台,主講第十期《校友講壇》,重溫已經逝去的夢!
1965年,我是華師一附中高三(2)班的團支部書記,但是,由於當時“不宜錄取”政策的原因,我沒有被大學錄取,而是被武漢市教育局直接錄用為中學教師。從那時起,到2005年退休,我在中學講台上站了近40年。其中,有十年時間在我的母校執教語文。
我在華師一附中學習了六年,工作了十年。這十六年是我人生最具活力、精力最充沛的年齡段,也是我人生最難忘的一段經曆。
在華師一附中工作的十年中,我有幸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改革步子最大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
第一輪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從1982年秋季開始到1985年7月結束;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從1985年9月開始,到1988年7月結束。曆時六年。
為了搞好這項實驗工作,袁福校長還請語文組的老教師劉友三老師和汪厚鐸老師具體指導。兩位恩師和我們語文組長陳治平老師、吳六林老師在這每次聽課之後,都及時給予評點,肯定優點,指出問題,並告訴我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特別是劉友三老師,還經常帶我去其他學校聽課,參加教研活動,指導我設計教案、寫教學論文,實驗總結,真是手把手教我走語文教改之路。我在母校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浸透了老一輩教師的心血!我也慶幸在人生最具活力的時候得到前輩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終生!
在進行語文分編型教材可行性試驗的六年時間內,我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全方位研究語文教學,逐步形成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的語文教學係列觀。
下麵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學生學,導之以“法”;
改革教法,關鍵在“活”;
學會學習,重在有“序”。
先講第一個問題。
參加初中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學生,是1982年秋季入學後隨機分班的學生。實驗班共有學生50人,男生23人,女生27人;按1982年武漢市招生辦公室劃定的重點中學錄取分數線(語文和數學兩科總分為182分)錄取的隻有33人,還有17人是教工子女。這批學生中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有24人。當這批學生及他們的家長,被告知將參加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時,有的家長反應非常強烈。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報考華中師大一附中不是來給你們當實驗品的,實驗就意味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失敗,對你們學校和老師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對我們學生和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家長的意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學校的決定是不能改變的。
麵對這樣一批學生和家長,我從試教的第一天起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告戒自己,千方百計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此,我從學生報到之日起,堅持每天寫班主任工作日記,堅持每一節課後寫教學後記;為此,我結合教學實踐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書籍;為此,我堅持按實驗的要求,每學期寫小結,每學年寫總結。
我認為,教學,就要教學生會學。從宏觀角度、用戰略眼光綜觀全局,會學的主要標誌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質疑問難、善於提出問題。
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從未來出發,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的,擬定初中三年整體規劃,要運用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學步”法,每一步都要督促學生“反複曆練”,由“扶其肩”“攜其腕”,而“去扶攜”“翼護之”,而“翼護亦無須”,使學生“他日行千裏”。(引語均選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我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敢於質疑、學會提問,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訓練的目的,是激發興趣,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我在學生入學的第一節語文課上,就教學習方法,重點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名人敢於質疑、善於提問的故事。要求學生背誦陶行之先生的“提問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選》第307頁)鼓勵學生提問。
鼓勵的辦法是預習作業中隻要提出一個好問題,就可以得100分。布置預習作業盡量具體一些,提醒學生注意“單元要求”及“提示和思考”等,檢查預習時,實行“政策兌現”。實踐證明,這種獎勵方法對剛升中學的初一學生很有效。許多學生畢業多年後對我說,我們當年是被100分“騙”得喜歡學語文的。因為這一階段的訓練要求不太高,學生都能完成。學生提出的問題以教師解答為主,一般都能得到比較滿意的答複,所以他們對這種學習方法很感興趣。他們認真預習每一篇課文,爭取提一個好問題得滿分,這樣把高分與培養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而且有利於從根本上扭轉學生高分低能的現狀。
第二階段是訓練學生有目的地提問,使學生逐步由敢於提問向善於提問發展。
第一階段隻要學生敢問就行,問得好不好由老師來評價。第二階段要求學生認真體會“單元要求”,緊扣教材的要點、重點、難點質疑,逐步培養學生有目的的探究精神和自我評價能力。讓學生把問題寫在“自讀提問”卡片上交給老師。凡是問得好的,除當堂表揚外,還把他們提出的問題,適時地組織到課堂教學中去,引起爭論,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比如,不少學生在預習魯迅的《一件小事》的“自讀提問”卡片上寫道:
“那老女人說:‘我摔壞了’。她是真摔壞了,還是裝模作樣?”
我認為,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抓住了課文的難點。在教學時,就直接運用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討論,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上述兩個階段的訓練,曆時一學年。從初二上學期開始進行第三階段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質疑問難和即席答辯的能力。
這一階段又分為兩步,第一步要求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訓練伊始,首先要學生有明確的“價值”觀念。評價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主要看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和創造性。
所謂針對性,就是要求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緊扣“單元要求”,找出自己理解課文時存在的主要疑難問題。《閱讀》課本的“單元要求”體現了實驗教材的編輯意圖,指導學生如何結合具體課文體會“單元要求”,理解編輯意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我們在試教《閱讀》第三冊《牽牛花》(葉聖陶著)一文時,學生提問:
“課文的題目是《牽牛花》,而文章著重寫的是藤蔓,是否自相矛盾?”
“牽牛花隻能依附別的東西向上爬,葉老為什麽還要讚美它?”
由此可見,學生提問時“動了天君”(葉聖陶語)。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他們認識到這種托物抒情的文章中的“物”不一定要全麵描寫,根據“情”的需要,可以突出它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點。於是,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當堂僅用十幾分鍾時間,就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構思設想。如:
竹子的節——學習應經常小結
仙人柱開花——厚積而薄發
水仙花——求之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
第三階段第二步的訓練要求是,學生必須根據教學進度即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雖然這個要求較高,但是學生經過長期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問”訓練,已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不論有沒有人來聽課,也不管有多少人聽課,他們都敢於公開向老師質疑問難,而且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勇於即席答辯。例如,初三上學期,應華中師大中文係見習生的要求,舉行了一次有二百多人聽課的大型公開課,講讀魯迅的《孔乙己》。課堂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的片斷:
學生(1):文章最後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呢?
老師:對!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它們並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學生(2):我們在《寫作》教材中的“語法”裏學過,一個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看它是否符合語言習慣。任何人一聽這句話,都覺得是通順的。(學生笑)
學生(1):魯迅是一個大文豪,他也懂語法,為什麽他要明知故犯呢?(學生大笑)
老師:如果他要明知故犯呢?
學生(1):他不會故意說錯的。(哄堂大笑)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麽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後麵用“的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得那麽確切了,隻能用“大約”這個詞說明。
當這個學生說完後,全場二百多見習大學生和來自五個學校的語文老師,長時間熱烈鼓掌,充分肯定了他的準確而完整的答案。
綜觀上述學生學會提問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問難和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既要有麵向未來的整體規劃,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進行科學的訓練。
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學會了課堂即席提問,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他們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他們不“唯上”、不“唯書”、不“盡信書”,經常就教材中的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學習鄭燮的《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時,有學生指出鄭板橋說的“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不濟事”,已不適應當今時代要求,我們現在“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濟事。老師在課堂上被學生提問難倒,也間或有之。
提問訓練,鍛煉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敏銳性、聯想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再講第二個問題:改革教法,關鍵在“活”
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研究教法,要從“樂”字入手,根據學生學的方法,搞活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變灌輸式為啟發式。
變灌輸式為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開拓思路,要研究教材,要了解學生,要善於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架“橋”。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它應該有科學的體係,形成由具有不同層次而構成的全方位結構;語文教學又是一門藝術,它也應該有藝術的規律,形成由具有不同表現手法而組成的和諧統一富有魅力的形式。語文教學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縱橫交錯,形成網絡。這個網絡的中樞神經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所以,啟發式教學的宗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後,做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葉聖陶語)。
語文課堂教學貫徹啟發式,特別要精心設計導入程序。
我教華羅庚的說明文《統籌方法》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都喜歡看王景愚的啞劇吧!今天我給你們表演一幕啞劇(學生精神為之一振)。你們不須花錢買票,但也不能白看。看完以後,請你們說一說劇情,好不好?(學生興趣盎然,齊聲答“好”)於是,我開始表演一個教師中午下班回家後處理家務的情景——打開房門,放下備課夾,進廚房,淘米、點燃煤氣灶煮飯,然後,洗菜、切菜、炒菜等動作。學生複述:“劇情”後,問學生:“如果先洗菜、切菜、炒菜,然後再煮飯,結果如何?”討論之後,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本,速讀課文《統籌方法》。學生恍然大悟。(華老的這篇說明文,強調的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先做什麽後做什麽的順序問題)。
課堂教學導入程序,根據課文體裁和內容,結合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設計,或質疑,或設疑;或引入情景,或直觀顯示,千方百計一開始上課就使學生感知學習的具體目標,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
搞活課堂教學,尤其要注意自始至終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時學生的想法或說法看來有點幼稚,甚至完全錯了,也不可訓斥,更不能嘲諷。要盡可能創造有利於學生思維產生“開竅反應”的教學環境。“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因此,課堂教學形式,必須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領導討論是一種困難的藝術,但也是很值得發展的藝術。教師必須經曆過一段時間,有時要若幹年的實驗,才能發展起既有效又舒適的方法。”(引文同上書428頁)。
初中三年試教實驗告訴我們,運用討論式教學,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不僅讓他們敢講,而且要讓他們感到有內容可講、完全可以比別人講得更好。
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即席提問時,如確認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我立即給予充分肯定,並及時“反彈”。根據學生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或采取激將法,或運用激勵法反彈給學生,讓學生去爭論,在爭論中引導,在引導時點撥。如:關於“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這個問題,就是采取這種反彈的方法。
注意選擇討論的時機和方式也很重要。一般地說來,討論時機應在學生處於“憤”“悱”(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狀態時,有時也要在學生自以為無疑之處設疑,引起討論。
學生喜歡討論,但更喜歡前後幾個人嘰嘰喳喳,所以,討論以這種四人小組形式為好。有時如要討論一節課的問題,就讓學生圍成方陣,互相都看得到,不至於使發言的學生總是對著前麵學生的後腦勺講話而失去興趣。
討論式教學,對學生來說,訓練得多一些的是聽、說和讀的能力。即使間或進行一些寫的訓練,也隻是單項訓練。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進行以寫一篇文章為整體的綜合訓練。
寫作訓練變灌輸式為啟發式,更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寫”變為主動的“我要寫”。促使學生的寫作心理從被動狀態向主動轉化,第一步要解決“寫什麽”的問題。實踐證明,《寫作》教材的編者把“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作為初中寫作教學的最基本的一環,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的。
當代青少年知識麵較寬,思維活躍,這是人們公認的,但他們從幼兒園、而小學、而中學,生活麵並不寬。而“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麽程度,才會做成什麽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363頁)。
所謂“充實生活”,就是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廣泛的課外閱讀。活動形式要新穎,要符合八十年代青少年的特點;要活潑一些,如舉行“旅遊見聞”、“我最喜歡……”的演講會;參觀各種展覽,到外地旅遊等。開展各項活動之前不要布置寫作任務,要把充實生活看作是與寫作訓練的遠距離配合。實踐證明,企圖通過一次或幾次活動就寫好作文是很難做到的,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開展活動之前給學生提寫作要求,隻能增加學生精神負擔,於寫作訓練毫無裨益。反之,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或自然中的美,卻能激發寫作欲望,為他們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以初三下學期到嶽陽旅遊為例,其時已臨近畢業會考。雖然我們沒有提寫作要求,但是,兩天的旅遊生活,特別是登嶽陽樓一覽洞庭風光,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返校後的第二天,幾乎全班學生都以這次旅遊為題材寫了練筆文,匯成一集《嶽陽情思》。
三年初中實驗,我們以《寫作》教材為依據,課內進行科學訓練,課外指導反複曆練。從學生入學的第一次課內作文訓練起,就指導學生互相評改、自己修改,變寫作訓練的裁判式為教練式。
教練要注重臨場指導,要以表揚為主。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既注意該生與全班學生寫作水平的橫向比較,又注意該生本人寫作能力提高的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找差距,縱向比較看進步。這是我班學生寫作興趣越來越濃、能力逐漸提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教練既要全局在胸,依據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科學訓練;又要靈活機動,根據學生在某一特定時期的興奮點,結合教材有關內容進行某一單元的強化訓練。
如初二下學期曾訓練學生寫議論文“闡述觀點要有針對性”。初三上學期,我穿西裝第一次在班上亮相,選在寫作課時。一進教室,學生興奮異常,議論紛紛。這時,我要求學生以《從李老師穿西裝說起》為題寫議論文,不論是讚成還是反對的,都寫得比較好。
教練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更要善於出點子,使學生在反複的基本訓練中,不至於因形式呆板而感到枯燥無味。三年來,我們經常變換訓練的形式,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的追求。
綜上所述,不論是寫作訓練變裁判式為教練式,還是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都要求教師貫徹啟發式的教學原則。為此,教師必須改革陳腐的傳統的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要求我們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要言而有信,以身作則,平易近人。這些都與語文教學有密切的關係。隻有變家長式為朋友式的師生關係,才能搞活教育教學工作。
我們要求學生即席提問,必然會出現學生的提問難倒了老師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好事,要如實向學生說明,這個問題“我不會答”。實踐證明,老師待學生以誠,不文過飾非,不但不會降低威信,而且更容易贏得學生的信任。老師以身作則,勇於承認學術上的不足之處,不僅使學生懂得了治學要求實,而且在培養學生老老實實做人方麵,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要允許學生糾正老師的錯誤。我這個武漢人普通話很不標準,尤其是不善於辨別平舌音和卷舌音。讀書還馬馬虎虎,實在辯不清的就在書上注音。講話就常出笑話。一次公開課,剛給學生講了書上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一開口講話,我又把“豎行”的“豎”讀成了“su”。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u”。我立即表揚了學生能“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報以友好的笑聲。師生關係融洽,有利於學生接近和愛好語文學習。
老師對學生應象朋友那樣,不斷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發奮刻苦學習。既是朋友,說話就要講究用語得體。動輒訓斥,隻能激起學生反感。而逆耳忠言,隻要變換一下語氣和句式,就順耳了,同樣“利於行”,如同苦口良藥用糖衣包上以後不失治病功能一樣。
總而言之,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未來社會需要出發,根據青少年特點,選準改革的突破口,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勤想問題,學會提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要培養開拓型人才,提高學生的能力,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這是不言而喻的。學生能力提高了,會學了,就能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這也是無須多說的。
最後講第三個問題:學會學習,重在有“序”
我們都知道,從宏觀來說,天體運動、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微觀來說,電子運動也是有規律的。但是,宏觀是大到我們看不見,微觀又小到我們看不見。我們都有被蚊子叮後抓癢的經曆,但不知道是否有人觀察、研究過抓癢的特征。請大家看:(邊講邊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上,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從左到右或者是從右到左(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從下往上抓癢了。當然,如果蚊子叮的是背部,那就要借助抓癢工具——“老頭樂”了。抓癢動作的規律性,是人的本能反應,隻是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沒有去認真地想一想,也許想了一下,但沒有把它與自己的學習聯係起來。如果我們把它與我們的學習聯係起來,比如說聯係語文學習來思考,並研究語文、具體說中學語文這個整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特點是什麽,針對不同特點,該用什麽方法?那麽,按“抓癢”的順序去“抓”,不是很簡單的事嗎?這裏,請大家注意一個“序”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序”的。
六年語文教材改革實踐中,我認識到,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需培養學生敢想多想會想、敢問多問會問、敢說多說會說、愛讀多讀會讀、愛寫多寫會寫、愛聽多聽會聽。
三“敢”三“愛”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深層的爆破,是“三多”、“三會”的心理基礎。三“多”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是打破老師“一講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給學生以發展能力的廣闊天地。而三“會”是學法的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是“敢”、“愛”、“多”的必然結果。三條線、三步台階,融於一爐,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
指導學生“習法”,要循序漸進、集腋成裘。
指導學生“習法”,要突出重點,“反複曆練”。古人雲:“多則惑,少則得”,兵書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指導學生“習法",要整體規劃,分段實施。
今天,我在這裏與大家分享的都是那過去了的故事,有許多東西已經與我們今天的華中師大一附中不相適應了,但是,為了上好一節課,一定要講清要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了讓學生終身難忘,還要有一個亮點!這幾點應該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