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50) 語場和語境

(2019-01-21 18:50:37) 下一個

教育隨筆(50)            語場和語境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說話訓練。

      訓練學生說話要適應“語場”變化,能根據不同“語場”去說話。

      所謂“語場”,就是特定的說話場所;語文老師訓練學生說話的特定場所就是課堂。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話,老師就搞民主教學,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場”。所謂“心理場”是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力場”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學中的一種提法,課堂教學心理場,就是要創造一種學生敢說、多說的課堂教學氣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場。

       氣場也好、心理場也好,語場也罷,一句話,就是要鼓勵學生上課大膽發言,勇於質疑問難,善於與同學辯論,敢於指出老師講課中出現的問題。

       訓練學生適應語場變化,大膽發言,有熟悉的語場和生疏語場之別。師生之間比較熟悉,學生經過訓練,一般不會怯場。教室裏增加一些聽課的老師,或換一個場合,學生又不敢發言了。這種心理障礙,隻要曉之以理,導之以法,學生一般比較快就可以克服。

       初中三年試教,我班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千多人次聽課,學生像平時上課一樣踴躍發言。他們不是把主要精力去注意周圍的環境,而是聚精會神地說自己的的看法或觀點,做到發言時“心中有人,目中無人”。隻因“心中有人”,才非常需要說話時“目中無人”的勇氣,也隻有“目中無人”,才能保證發言的順利進行而不受幹擾。兩者相反相成,是辯證的統一。

      學生敢於大方地與人交談,參加討論、演講乃至於辯論時談吐自如、舉止文雅,不是與生俱來的,也要進行訓練。與其說是一種技能訓練,不如說是心理素質訓練。

       所謂“語境”,則是就說話的具體內容而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語言環境”。它與“語場”相輔相成,構成說話訓練的主體。

      “語場”和“語境”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研究說話場合與學生心理素質之間的關係;後者主要研究說話內容與表達技能之間的關係。

      凡是技能的事,隻有多練才能熟練,熟能生巧嘛!而且“語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工具拿在手裏,必須不斷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52頁)

      語文課堂教學中說話訓練的“語境”,包含諸種因素。從教的方麵說,有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種因素,從學生方麵說,有智力和非智力兩種因素。老師在課堂上設置最佳“語境”,要綜合上述各種因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因文而異,因勢利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是學生有話可說,非說不可。

       比如,初二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寫議論文,不知道從何下筆。我特意穿一套西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開始時興穿西服),而且上課有意遲到二分鍾,在學生焦急的盼望中,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講台上。學生嘩然,興奮異常。“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一下就成為議論的中心,整整說了一節課。

       又如《傷仲永》一課,文中寫道“仲永生五,未嚐識書具,忽啼求之”。提問:“仲永哭著要筆要紙,爸爸媽媽給他不就行了嗎?”沒有認真預習的學生就亂猜,認真預習的學生就說:

    “他們家沒有!”

    “你怎麽知道他們家沒有啊?”

     課文中有:“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說話,設置最佳“語境”一定要觸動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有話可說,非說不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