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通向世界冠軍之路(六)

(2018-03-22 05:30:06) 下一個

通向世界冠軍之路(六)

   

汪深堅信,人的潛意識有引導人走向成功的能力。這也是他從自己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信念。

  1982年,他因幾分之差未能考取心目中理想的重點中學——華師大一附中,“潛意識”引導他,終於在I 9 8 5年以優異成績考上華師大一附中高中,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l 9 8 5年9月3日,高中語文實驗班第一次班會給汪深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二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魚” 和“漁”的關係。汪深的“潛意識”中的目標,已開始從初中的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但還處於“潛意識”的深層。   

汪深在I 9 8 7年11月舉行的湖北省高中作文競賽時,從高三年級組的三個競賽試題中,選擇了命題作文:

《人生的加減乘除—你向何處去》

學了量子力學的常識,似乎更明白了不可預知的命運。

  一個電子在運動著,它可能在各個位置,可能有各種速度,誰也說不準它的位置與運動方向。你要想觀摩它,必定會影響它,於是乎,知道了它現在的位置,就不知道它現在往伺處。這就是電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之一—測不準原理。

  命運也是如此,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命運,但無人能準確地預知自己的命運。王勃才智過人,卻被大海吞沒;普希金的詩情也沒能讓子彈長雙眼睛,……曾幾何時,貝多芬以音樂疾呼:把握命運的咽喉!可這又談何容易。

  於是,在命運的這股潮流衝擊下,無數大大小小的人物在設法影響命運,適應命運,他們的經驗,形成了人生的加減乘除。

  有人認為:人生=(吃+喝+玩+樂)×無所作為,這種觀點在我們看來自然是不攻自破,但有的人確實是這樣做的,對他們還有什麽可說呢 ? 

  人生=拚命工作+拚命玩耍,這是“現代青年”的觀點:當然是積極的。

  還有人的算式裏有正有負,受於人的為正,給予人的為負。他們的一生,就是為了使算式增加正值而忙碌,但決不給予。殊不知,沒有給予,就沒有收獲,這裏似乎有個代數學中並不成立的平衡原理。   

  我的想法近似乎於第二種觀點,但有自己的算式:不斷進取×適當的娛樂+無論成功或失敗=不後悔。應該有不少人同意我的現點吧,其實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段名言的變式。

  以上是大而言之。具體到各方麵,又有不少算式。愛迪生:天才=勤奮×9 9%+靈感×l%,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訣;愛因斯坦的等式又寫為A=( X+y )÷2,其中A—成功;X—勤於思考;Y—努力工作,; 2—說廢話的時間。這些算式對我們更富有啟發性。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流行著這樣的算式:奮鬥目標=重點×(小學+中學+大學)+好工作。應該承認,算式有正確的一麵,等式右邊的那些條件,對一個人成才有很大幫助,但關鍵在等式左邊,不少人因為沒得到右邊而失去左邊,這是不可取的。試問:富蘭克林+愛迪生+法拉第+……=?其中,富蘭克林是徒工,愛迪生是小販,法拉第曾是報童,“……”是和他們境遇相似的人。答案不是“?”,而是大科學家。這該足以說明問題了吧。

  日常生活中還有不少這樣的式子:煙+酒+人民幣+拍馬屁=……;臭皮匠×3>諸葛亮等等,相信人們會正確辨別采用的。   

  命運的浪潮中,湧出許多算式,也許都得乘以“機會”吧,但無論如何請相信:機會×好算式>機會×壞算式。選擇你的算式吧。   

  加減乘除,該加就加,該減就減,該乘除就乘除。這似乎是廢話,然而如何理解“該”昵,這將構成你的人生。

  高中三年.汪深努力實踐自己的算式。既不因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陶醉,也未因參加學科競賽連連失利而頹廢,他不斷進取.終於實現了自己“初級階段”的目標——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係。我們知道了他現在的位置,明白了他的方向和他的“好算式”,是否可以預測一下他將向何處去呢?在他I 8歲生日時,我曾給他寫了這樣二句話:    、

一十八歲,摘冠奧林匹克.一舉成名天下知;

  三十六歲,問鼎諾貝爾獎,知天下名成一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