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第一句:道本自然一氣遊
文以載道,以武證道,是文武之道的本來之事,本有之意。
道本自然,這個自然中,有一氣在其中遊動、浮遊、遊蕩。
一氣就是元氣、真氣、空濛之氣、混元一氣、浩然正氣,元氣就是先天元氣;真氣養人之本元之氣、空濛之氣乃無法言說之氣;混元之氣是二種以上氣的融合;浩然正氣,塞於天地的至剛至大的氣一一這些種種氣,都是前賢內功、內證、內化而認知客觀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生生不息能量的過程,可總稱之為混元一氣。
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不斷耗損先天元氣而成就人生。練太極拳功道,或就是為了增加先天元氣的過程,所有的內家功夫,都是如此。
不過,天下武學,西化嚴重,拳術、器械、鬥技,都以耗損真元為代價一一因此,中國台灣有學者在《台灣武林》雜誌登文,《練武不得善終論》,實指耗損先天元氣而快、直、準而強行增長功力或突破人體有形有相之極限所造成的嚴果。
中國式太極拳,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混化、混融內外之氣,遊行於天地一氣之中為內練內化路徑,舍此無他路。中國式太極拳一一吾稱之為太極心學(心性太極拳),含拳、功、武醫、太極思維、太極組場為一體,運動量極大,消耗量極小,而且能“盜'天地之一氣,化為自身生命之氣,生出“一氣”的利息,從而“氣遍周身不稍滯'。
第二句:空空靜靜最難求。
中華文化,盈盈一水間,虛空空無中,拳功道法術,動靜本一如。隻是,拳功起步階段,動為主,而動則是從靜中來、靜中求。這個靜,不是站莊、打坐,而是狀態之靜,心意之所靜,是與動同時在的靜。
空空靜靜,最難求,有意偏有為,無意偏無為,有意若無意,這個狀態,須空空靜靜的心之體才能覺知意之發韌,發韌的動與覺知回向的指向,才是最關鍵的空空靜靜。
我年輕練拳功,總是在追求招式,後天才知道,空空靜靜才是功力。
太極拳的套路是功態的、運行態的,然而,有意若無意的土壤一一神(心之體)則要空空靜靜,如此方有覺知一一身知、氣知、意知;進而可階及神明。
第三句:得來萬法皆無用
法無定法,萬法歸一,一法乃無法,無法是真法。
此為知止:知道招式、心法為渡河之舟;明了理上開竅(明理),形上入手(形體通透),氣上流通(氣之運布周身)、意上專一(意在先,無雜念)、神上虛靈(神明)之要義,得太極為一、為心、為意、為醫之共同的一,所有的法,是為了實現這些服務的,所以,法本無法,化生萬法。招式、姿勢,是為九九歸一服務的。
這裏的得,乃知止之後的定、靜、安、慮之後的得,是儒家的五證功夫的最後一步。
一般人對武術武學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力量、速度和招法層麵,而傳統太極拳的真諦,則是無力打有力,無招勝有招,流體化固體,心法、動作之間陰陽互濟!
力量、速度和招法都是外相,亦是傳統社會一一東西方實戰、戰場共同經驗之總結,然而,作為大氣晚成的太極拳,則反其道而行之,戒用力、戒固體,階及神明為終極目標,而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則是認識心之力與心之體,心之力是動態的,心之體如如不動,一陰一陽,一動一靜,全憑心意用功夫,進而氣催形,與形體互生互資互證互根,體現了武道暨聖賢之道、武道通仙道的顯明特點。
第四句:身形應當似水流
太極拳等內家拳形諸與外的動作、招數、套路不能標準化,而拳架套路的基準則是“身形應似水流。
上善若水,水之相與無形無相的道之虛無運動特質有相似處,太極是一,動靜相間的平衡、和諧、調濟、流通,就如水一樣。身形應當似水流,在當代流行的標準化,特別是比賽性質的太極拳,體現不出來。吾師王壯弘先生的拳架,則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一他研創的太極拳確實做到了似水流,所以被譽之為王氏水性太極拳。隻是起點太高,如果一開始,身上沒有鬆開的人學練之,則依然是固體、僵硬、刻板的身形。當年,吾整理恩師之口傳心授之書《上善若水一一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一書出版後,吾教一個從新疆
坐飛機專門到深圳來學王氏水性太極拳,教了半個月拳架,仍然做不到身形似水。後天,依據恩師本具論的思維走下來,吾現在教拳,則先方架子入,再進入圓架子,之後再進到水性的拳架子(水架子),如此這般,才能抵達身形似水流的境界。
這個過程,要通過抻筋拔骨的專項訓練和盤拳架子,把身體鬆開、鬆沉、鬆柔、鬆透、鬆空,抵達身體鬆透,身體真的就像水一樣,變成了流體、氣體。
象形取意,法天擇地,從效法固體(木樁、石塊、鐵的物件),要過渡到效法活體(獅子、虎、猴子、貓等);進而效法水浪、龍卷風若水、如雲、像煙等,這個是太極拳的進化史,也是一個人進入太極拳功道的必由之路。這也是太極拳十年不出門的緣由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