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

健康是自己主觀控製的結果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遇到說話難聽的人 比開罵更解氣的方式

(2022-04-16 07:57:37) 下一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針對“說話難聽”的人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和人際環境,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的語言所造成的。

但是其實一個人說話好聽與否,其實並不是一個平麵的視角,而是立體的行為,我們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去探究“難聽話”的引發原因、運作過程、產生結果,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

因為當你被“難聽話”所攻擊,簡單的回複其實無法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也無法真正緩解自己內心的氣憤。

當被言語攻擊的時候,這種被貼上言之鑿鑿標簽的感受必然讓人心生怨念,但是在反駁的同時卻又詞窮無法釋放自己的怨氣。那麽遇到說話難聽的人,怎麽樣才能不費任何力氣,讓他自討苦吃?

精神分析師比昂曾經針對這樣一種現象進行解釋提出了“K”理論,即“Knowledge”,這裏所說的知識並非是運用數理化等相關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駕馭人的心靈,即心理學知識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因為他人所發出的傷害性很強的語言,是會給聽話者帶來一種精神上的壓迫的,那麽我們就要觀察其發表傷害言論的客觀原因是什麽,是否是多種因素所作用的結果。

例如是否他本身品行有問題,性格是否偏激,是否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心理創傷,而在沒有自愈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言語攻擊。因為一個人的言行不僅僅和他的行為有關,和他心理狀態也是有關的。

“惡言相向”的“惡”即佛家的“口業”,指的是那些經常發表汙穢言論,對個人或對集體產生的謾罵,因為人生輪回,一個人的“惡”終究是會獲得“惡口果報”的結果,所以其行為狀態勢必會影響到他個人的心理狀態,並且影響到他個人的人際關係。

這種經常“惡言相向”的人通常具有比較低的容忍度,在發表汙穢言論的時候,企圖通過“難聽話”來引得對方的注意,造成對方生氣產生與他辯論的行為,越是這樣其就會越興奮,所以對待這種類型的人,我們通常不予理會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因為當他的言論沒有得到回應之時,就會非常暴躁,從而懲罰自身。

因為這一類型的人是非常可憐的,其經常處於“情緒被動”的心理狀態下。

這一類人具有“習慣性敵意”的情緒狀態,擁有這種情緒狀態的人,通常無法管控自己的言論,也經常試圖用攻擊別人來提高自己情緒的穩定性和自己的我地位。

而這種敵意和攻擊通常是來自於對他人的不信任感,將他人全部假象為自己心理上的“假想敵”,以一種對無助的方式來攻擊他人保護自己,因為這類人其實缺乏相應的溝通能力,並且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而且大部分和其原生家庭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在不理解的氛圍中成長,所以即便我們好好說話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已經產生了不良的溝通行為。

遇到說話難聽的人,教你一招比開罵更解氣的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閉口不言”,因為“無聲的攻擊”對於他們來說才是最大的武器。

“無聲”是一種情緒上的“精神暴力”,英語是“moral harassment”,即當自己被言語攻擊之時,並不采取相應的回應,從而對施暴人進行情緒上的壓製和精神上的暴力,這樣就能夠使得施暴人產生無所安放的不安全感,並且給他造成身心上的傷害,這是一種“軟暴力”,是一種不要動手就可以施暴的方式。

這種施暴對於那些經常惡語相向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武器,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對方的身上,雖然不能采取行為上的鼻青臉腫,但足以讓對方受到傷害,這種無聲的威脅和攻擊,是非常傷害對方自尊心的。

因為想要戰勝那些言語上“無所忌憚”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比他們更加“無所忌憚”。

這一類典型的“被動情緒攻擊型人格”其實是非常需要別人的回應來維護他的自尊心的,當他們的言論和行為得不到對方的回應之時,就會焦躁不安,暴躁,但是這種暴躁最終隻能反噬他自己。

所以“人無完人”,我們做不到“海納百川”至少要做到保護自己,讓施暴者處於自討沒趣的狀態之後,他自己就會懂得收手,因為人生在世,這種人格的人並非少數,所以我們要做的隻有“無聲的懲罰”。

- The End -

作者 湯米達

編輯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