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說自己情緒低落,別人可能會建議你做些運動,比如,出去走走步。
同樣,如果你生病不舒服,可能也不像平時那樣活潑、愛說笑。
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是相互交織的,當其中之一受到打擊時,另一個也會受到影響。
但不太確定的是,這兩者為什麽、怎樣互動?BBC Bitesize請教了兩位研究人員,聽聽他們的解讀。
要常和家人和朋友保持聯係
就像“拚圖遊戲”一樣
走步也是運動,運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影響身心健康的原因數不勝數,有些比較明顯 - 比如,如果白天不好好進食可能會情緒不佳;運動可能會讓人更有活力。
一些研究顯示,可能還有其他一些不太直截了當的互動在發生,例如,壓力和抑鬱能夠讓免疫係統更脆弱,免疫脆弱會讓人更容易生病。
情緒障礙也與罹患心髒病幾率增加有關。因此,它是一種雙向機製:即如果身體健康受影響,也會影響精神健康;反之亦然。
然而,事情會變得更複雜。一些其他因素,諸如社交互動,甚至兒時的經曆也會有潛在巨大影響。
倫敦帝國理工傳染病流行病學係的奧恩伯格博士解釋說,事實上這些都是一組叫“健康決定因素”的一部分。他們包括遺傳、社交及支持網絡、環境因素--即我們居住的地方--這都會影響我們的整體健康。
但他的研究發現,另一方麵也成立:即精神和身體健康也能影響生活的其他方麵。
例如,如果精神健康狀態好,也更可能去運動,但至關重要的是,運動也能改善精神健康。
如果患有抑鬱症,很難找到動力並繼續下去,這可能會影響鍛煉的能力,可能身體狀況欠佳,因此更不願意運動,依此類推等等。
奧恩伯格博士認為,換句話說,它就像“拚圖遊戲”一樣,每一塊拚圖不僅組合在一起形成整體健康的大全貌,同時這種全貌也決定著各個部分的外觀。奧恩伯格博士說,這就幫助解釋了為什麽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一些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建議:
經常運動
吃均衡飲食
保障充足睡眠
掌握好學習/工作與其他事情之間的平衡
找時間放鬆及培養興趣、愛好
全在於你怎麽想?
有人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全看你怎麽想。
有些人認為,在一些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對身心健康如何相互作用的傳統理解。
布爾摩爾是劍橋大學神經學家和精神病學教授,他寫了一本名為《終結抑鬱症》(The Inflamed Mind)的書,在書中他提出有些精神健康問題是由大腦炎症引起的。
發炎是身體對感染或受傷的反應。免疫係統認為身體受到攻擊時就會啟動它,發炎也是愈合過程的一部分。
但當接到假警報時,就會出現問題,身體一些未受傷的部位會出現炎症。布爾摩爾教授認為,如果這種炎症到達腦部,可能可以幫助解釋一些人遭受抑鬱、焦慮和其他一些精神健康問題的原因。
這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在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當然要在人身上測量要難得多。但已經有一些研究為這種聯係提供了證據。
布爾摩爾教授表示,其中一項研究觀察到了兒童時期的炎症與晚年時患抑鬱症風險之間的潛在關係,即“抑鬱症前的身體發炎”。
布爾摩爾教授表示,了解抑鬱症的根源可能不止一個在許多方麵都會有幫助,比如,在提供治療方麵。
他認為從曆史上來看,醫學總是把所有人分成兩大類:或是有身體疾患,那要去看醫生;或者有精神問題,去看心理醫生。但他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 應該把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獨立個體的一半。
謎團解開了嗎?
多吃健康美味果蔬對身體有好處。
當然,還有其他關於我們身心健康相互作用的例子。
正如布爾摩爾教授所說,關於精神健康以及身體健康單方麵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對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研究相對更少。
但現在人們正在對此展開研究。坐等更確定答案之際,不妨繼續做一些知道對我們有好處的事 - 比如在大自然中度過時光;吃許多健康又美味的食品;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係等。